“合群”一直是一個褒貶不一的詞,在老人口中“合群”是一種生活智慧,而在年輕人眼中“合群”你就是個LOSER。 今天我在網上搜了三段關于“合群”有意思的論據。 一個是說:合群就像俄羅斯方塊,當你與其他相同方塊橫向疊加時,你就是最先被消除的那一波; 第二,我們教育上學回來的子女一般是:上課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呀?有沒有和同學處好關系呀?而獲得諾貝爾比例最高的猶太人則是問子女,你們上學舉手了沒?有沒有給老師提問題?有沒有把老師給難倒? 第三,合群就像我們的“智齒”、“肥胖”一樣,是原始社會為了抵御外部威脅增加生存幾率而形成并烙入現代人基因鏈里的一種生存本能,再次強調:它是一種“本能”。您見過,在如今紛繁復雜、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還有人能靠本能生活的很好嗎?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三個維度來論證一下我的觀點。你所謂的“合群”很有可能只是一種無意識“躲避恐懼者”的狂歡。 一、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合群是一種本能,與未知恐懼相關,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情況,更傾向于合群。首先我承認:集體的智慧要優于個體。但前提是: 1、個體要相對獨立; 2、個體與個體之間要有一定的認知基礎; 3、個體之間要有多樣性。 那么就可以做到理想狀態下的:“無數個錯誤的論據匯集,讓我們無限接近真理的可能。”而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則是一言堂,其他個體尾隨附和,久而久之,一個人在集體中從眾慣了,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力。而為了符合集體的價值觀,而屈服于集體意志,淪為集體意志的奴隸。正如《烏合之眾》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來換取那份讓人信任,安全的歸屬感。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羊群效應”!,舉個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遇到的例子:當一個上位者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一條并不出彩的信息分享,周圍人紛紛點贊,甚至還有阿諛之輩,極盡獻媚,你有沒有為不點個“贊”,或說上兩句漂亮話,而憑空多出一絲不安感呢?~~~小到校園“霸凌”,大到“群體腐敗”,無不滲透著“合群”的影子。 二、從社會學角度看大到一座城市的審美,上海、東京,大大小小各色霓虹招牌,再到國內某些地方,美其名曰“提高城市形象,整治市容市貌”,統一規格,字體、字號,連丑得都那么整齊劃一。小到互聯網上,跨越年齡,跨越地域,越來越多,相同社會熱點,明星緋聞,不斷的充斥、洗刷著我們的頭腦,撩撥著相似的“心弦”,按作者的意圖,發泄著雷同的情緒。卻鮮有人,更深層次的去思考,問一句“為什么呢?”“我們做錯了什么才會產業為樣的后果”,“我們今后要規避什么,才能不讓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三、從經濟學角度看。 1、從機會成本來說,為了融入集體,你拼命說著漂亮話兒,討著圈里人的歡心,反而讓自己變得定位模糊,可有可無,因為你沒有可依仗的“稀缺性”。那么你在集體中隨時可被替代。期間你還得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成本,最可悲、可氣的是,別人請你吃飯可報銷,而你卻要拿“死工資”回請別人。這正驗證了生活中的2/8定律,但不好意思,你是底層的“8”,不是頂層的“2”。 2、從創新、創意來講。合群是不愿意跳出舒適圈,對未知恐懼的一群人的“溫床”。在一個“合群至上”的群體里,你想打破常規。所要面對的阻力,將無比巨大,更別說創意、創新了。 3、從分配成本來算。當你選擇合群,你就注定了要和更多的人在同一賽道上競爭(再封閉的群體,也總要有人出局,你就得賣力工作或討好上級,力爭上游,確保出局的不是你)。而當你所在的群體獲得一定量的利益時,你們是不是得從金字塔自上而下的分配,金字塔越大、層級越多,你越在底層,你分到的就會越少。與其這樣,你不如換個思路,打造一項服務于金字塔的核心技能,賺取金字塔里每一個人的錢。比如:做一個在“淘金潮”里賣水和工具的商人,在菜市場里做一個賣極具性價比的購物袋批發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如果你不能找到一個封閉的,不需太大變化,不需要創新,大家都和和睦睦,互相尊重,沒什么競爭,且能夠富足一生的地方。那我還是勸你趁早打消幻想。做一個不安份的“不合群者”,抓住一個足夠大市場,找好切入點,鍛造適合自己的稀缺性,而不是合群性,成為別人口中訴說的“傳說”。而不是口述別人“傳說”的合群者之一。最后改一下“論點”那句話:祝你在“不合群”的海洋里歷練半生,歸來是那個沒有虛度光陰,最終衣錦還鄉的那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