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癡不癲 【拼音】: jiǎ chī bù diān 【釋義】: 癡:傻,呆;癲:瘋癲,癲狂。假裝呆傻,實際并不瘋癲。形容外表看似愚鈍,其實精神沒有錯亂,言語行動都很正常,心里十分清醒。此計作為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都算高招。 【出處】: 《三十六計》第二十七計:“兵書曰:‘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當其機未發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且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 【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師從鬼谷子。在從師鬼谷子學習兵法時,有一個師弟叫龐涓。龐涓的天資學業雖較好,但和孫臏差得很多,但他為人奸猾,善弄小權術,又輕易不被察覺。他與孫臏同學時,心里很是嫉妒孫臏的才能,可在嘴上從未流露過,一再表示將來有了出頭之日,一定要舉薦師兄,同享富貴。心地善良的孫臏,與龐涓兄弟相稱,如同親兄弟一樣。 龐涓后來出仕魏國,并成為了魏國的大將軍。龐涓因嫉恨自己的本領遠不如赫赫有名的孫臏,于是出謀劃策設計加害于孫臏,把孫臏的雙膝蓋骨割除,使孫臏成為廢人。當孫臏得知龐涓還要置他于死地時,孫臏迫不得已使出“詐瘋計”,突然間發瘋。 龐涓為了驗證孫臏是否真瘋,派親信去探訪孫臏,只見孫臏在豬圈里手舞足蹈,把隨從送來的飯菜當作毒品,狠狠地摔到地下,又抓起豬圈里的豬糞、豬食往嘴里塞,還一邊叫喊“好吃、好吃”。親信把看到的情況報告給龐涓,龐涓深信不疑,也就放松了對孫臏的看管。孫臏可以到街市上游蕩,時好時瘋,起初,龐涓還派一名隨從時不時地監護孫臏,后見孫臏成天瘋瘋癲癲,沒什么異常舉止,龐涓認為孫臏是真瘋了,從此看管逐漸松懈下來。 孫臏裝瘋產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緊了尋找逃離虎口的機會。有一天,他聽說齊國有個使臣來到大梁,便找了個間隙,偷偷前去拜訪。齊國的使臣聽了孫臏的敘述,從談吐中認定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欽佩,遂答應幫他逃走。這樣,孫臏便藏身于齊國使臣的車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齊國。由此,孫臏用“假癡不癲”的計謀成功地瞞過了龐涓的猜疑,并順利地回到了齊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