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自然田野 2020-10-05
    顏淵山莊 2020-10-04 10:14:18

    辭賦,古代一種文體,起源于戰國時代。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后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賦之別稱。濫觴于騷,盛于漢,故世稱漢賦。后轉為詩文之總稱。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余耳。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清吳曾祺《文體芻言》:“辭賦類,辭為文體之名,猶之論也,蓋語言之別稱,惟論則質言之辭,則少文矣。故《左傳》稱子產有辭是也,而后之文體,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無韻者入之論著類,以有韻者入之辭賦類,即其義也。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體,故謂之楚辭。”《漢書·王褒傳》:“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年十歲余,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晉左思《詠史詩》:“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

    也稱詞賦。《事物紀原·學校貢舉部·詞賦》:“《唐書·薛登傳》:天授中,上疏曰,漢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達,晉先門閥,陳梁薦士特尚詞賦,試賦取人,始于梁陳也。唐天寶十三載,始試詩賦,蓋用梁陳之意云,科舉之以詞賦,此其始也。國家自神宗專以經術取士,詞賦遂罷。”

    賦的特點

    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壓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于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詩和賦的區別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于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現代辭賦流派

    1.江南派、黃河派、關外派、邊塞派

    2.代表人物:金學孟、張友茂、周曉明、韓邦亭,孫五郎、于連洲,王宇斌等。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卷四目錄:

    刺世疾邪賦 (趙壹)

    士不遇賦 (董仲舒)

    秋聲賦 (劉禹錫)

    李夫人賦 (劉徹)

    秋興賦 (潘岳)

    老饕賦 (蘇軾)

    文賦 (陸機)

    鵩鳥賦 (賈誼)

    東征賦 (班昭)

    小園賦 (庾信)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1.刺世疾邪賦 (趙壹)

    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春秋時禍敗之始,戰國逾增其荼毒。秦漢無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寧計生民之命?為利己而自足。

    于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謅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名勢,撫拍豪強。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懾逐物,日富月昌。渾然同惑,孰溫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興,實執政之匪賢。女謁掩其視聽兮,近習秉其威權。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絕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異涉海之失柁,坐積薪而待然?榮納由于閃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勢族,恩澤不逮于單門。寧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為詩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抗髒依門邊。

    魯生聞此辭,緊而作歌曰: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爾分,勿復空馳驅。哀哉復哀哉,此是命矣夫!

    《刺世疾邪賦》是漢代文學家趙壹的代表賦作。此賦是一篇諷刺不合理的世事,憎恨社會上邪惡勢力的作品,在四百余字的篇幅中,層層深入地活畫出了具有東漢末世時代特點的從舐痔拍馬的諂佞,到掌握大權的執政宦官,再到昏庸皇帝的那種極端腐敗的政局,表達了作者決不愿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以謀取個人榮華富貴的可貴精神。全賦寫得感情強烈,語言犀利,具有極大的氣勢和高超的諷刺藝術。

    東漢后期,桓帝、靈帝之世,政治極端黑暗,宦官集團把持朝政,賣官鬻爵,賄賂公行,而正直的知識分子則受到打擊排擠,失去了正常的仕進之路。當時有一首歌謠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一切清濁賢愚都混淆不清,黑白忠奸都顛倒不分。趙壹就生活在這個時代。據史書記載,趙壹為人耿直清高,狂傲不羈,遭到鄉里豪貴的排抑,屢觸羅網,幸為友人所救,方免遭一死。《刺世疾邪賦》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所創作的。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趙壹(本名懿,因后漢書作于晉朝,避司馬懿名諱,故作“壹”),嬴姓,趙氏。字元叔,漢陽郡西縣(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人。他生活的大致年代,是漢靈帝在位之時,即公元168至189年前后。《后漢書·文苑列傳》記載了他的事跡。東漢辭賦家。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桓、靈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憤懣之氣。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16篇,今存5篇。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2.士不遇賦 (董仲舒)

    嗚呼嗟乎,遐哉邈矣。時來曷遲,去之速矣。屈意從人,非吾徒矣。正身俟時,將就木矣。悠悠偕時,豈能覺矣?心之憂歟,不期祿矣。遑遑匪寧,只增辱矣。努力觸藩,徒摧角矣。不出戶庭,庶無過矣。

    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末俗以辯詐而期通兮,貞士耿介而自束,雖日三省于吾身,繇懷進退之惟谷。彼實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為黑。目信嫮而言眇兮,口信辯而言訥。鬼神之不能正人事之變戾兮,圣賢亦不能開愚夫之違惑。出門則不可與偕往兮,藏器又蚩其不容。退洗心而內訟兮,固未知其所從也。觀上古之清濁兮,廉士亦煢煢而靡歸。殷湯有卞隨與務光兮,周武有伯夷與叔齊。卞隨、務光遁跡于深淵兮,伯夷、叔齊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賢其繇周遑兮,矧舉世而同迷。若伍員與屈原兮,固亦無所復顧。亦不能同彼數子兮,將遠游而終古。于吾儕之云遠兮,疑荒涂而難踐。憚君子之于行兮,誡三日而不飯。嗟天下之偕違兮,悵無與之偕返。孰若返身于素業兮,莫隨世而輪轉。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紛既迫而后動兮,豈云稟性之惟褊。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謙光而務展。遵幽昧于默足兮,豈舒采而蘄顯?茍肝膽之可同兮,奚須發之足辨也?”

    《士不遇賦》是西漢董仲舒創作的一篇抒情賦。此賦先寫實現人生追求機遇的難得,再寫“士”的兩難處境,最后寫作者內心激烈矛盾斗爭的結果是應以道德自我完善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全賦說理的成分較多,而殊少夸張鋪敘之辭,即使抒情的部分,也寫得比較含蓄深沉,表現出十分濃厚的儒家色彩,表達了作者的人格與志趣,同時也有作者對世事的關懷和政治理想的陳述。

    此賦具體時間不詳,大概是作者晚年所創作,借以表達其人格與志趣,以及其對世事的關懷和政治理想。學術界有人懷疑此賦不是全文,但是證據不足。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3.秋聲賦 (劉禹錫)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余興,猶動光陰之嘆,況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暮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韻,梧楸圣脫。驚綺疏之曉吹,墜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征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冷,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幺么。

    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于秋聲。

    《秋聲賦》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篇賦。此賦首段寫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遷謫之后帶來的人生體驗;次段集中描寫秋天景色,展開聯想,擴大境界,結合歷史人物典故,使主題意義顯得更加深遠;末段顯示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惡黑暗力量的信念。全賦通過采取鋪墊烘托、正反對比的手法,以一組鮮明的對比形象生動地突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老當益壯的情懷。

    由賦序可知,此賦是作者為“寄孤憤”而創作的。 至于創作時間,卞孝萱《劉禹錫年譜》任務是會昌元年(841年)秋,作者七十歲,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作;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以為太常伯指令狐楚,“大和七年(833年)春,德裕入相,其夏(令狐)楚除吏部尚書,《秋聲》之賦,蓋即在是年之秋。”“至于禹錫,此時方六十二三歲,在蘇州刺史任,故有‘伊郁老病’之語。”根據作者、李德裕、令狐楚生平交往,太常伯當為王起,即此賦當創作于會昌元年(841年)秋。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近人卞孝萱則提出劉禹錫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興的新說,據鄧聲斌先生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定居彭城。劉禹錫為貞元九年(793)進士。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的最后一任是太子賓客,故后世題他的詩文集為《劉賓客集》。白居易贊其“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故劉禹錫又譽為中唐“詩豪”之稱,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學家、詩人和散文家。

    劉禹錫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為名流推重如此。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4.李夫人賦 (劉徹)

    美連娟以修嫭兮,命樔絕而不長。飾新官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慘郁郁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釋輿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秋氣憯以凄淚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游而出畺。托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莊。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娥揚。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歡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何靈魄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見。寖淫敞,寂兮無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闟茸,將安程兮。方時隆盛,年夭傷兮。弟子增欷,洿沫悵兮。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虛應,亦云己兮。嫶妍太息,嘆稚子兮。懰栗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豈約親兮?既往不來,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宮,不復故庭兮。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李夫人賦》是漢武帝劉徹的賦作。此賦以濃墨重彩的手法,真實而多層面地傳達了漢武帝對李夫人的深切懷念,表達了對美好生命逝去的無盡悲哀。其賦文保留了楚辭體的文學樣式,繼承了這種文體注重抒情的文學創作特點,形式與寫情自然契合,融和無間。《李夫人賦》在漢武帝時期甚至整個漢代,都是頗具特色的重要抒情賦作,作為中國文學史上首篇悼亡賦,其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在賦史上都有開拓意義。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中央設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于此。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舉,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

    漢武帝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在位后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因此留下負面評價。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罪己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5.秋興賦 (潘岳)

    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將,寓直于散騎之省。高閣連云,陽景罕曜,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游處。仆野人也,偃息不過茅屋茂林之下,談話不過農夫田父之客。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夙興晏寢,匪遑卮寧,譬猶池魚籠鳥,有江湖山藪之思。于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于時秋也,故以“秋興”命篇。其辭曰:

    四時忽其代序兮,萬物紛以回薄。覽花蒔之時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憀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夫送歸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羈旅之憤。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難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

    野有歸燕,隰有翔隼。游氛朝興,槁葉夕殞。于是乃屏輕箑,釋纖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天晃朗以彌高兮,日悠陽而浸微。何微陽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月瞳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聽離鴻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獨輾轉于華省。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仰群俊之逸軌兮,攀云漢以游騁。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茍趣舍之殊涂兮,庸詎識其躁靜。

    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跡兮,殆不踐而獲底。闕側足以及泉兮,雖猴猿而不履。龜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綠水。且斂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兮,輸黍稷之余稅。泉涌湍于石間兮,菊揚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鰷之澼澼。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歲。

    《秋興賦》是西晉文學家潘岳創作的賦。此賦先敘述時序變易引起的人情感觸:自己雖然已近中年,頭發已經花白,但官滯難遷,因而悲秋之感強烈。后寫自己不屑與高官顯宦為伍,與其居高遭險,不如效法莊子“逍遙乎山川,放曠乎人間”的行為,歸家閑居。此賦表達了作者對周旋官場的厭倦,對滯官不遷的牢騷。此賦的意境清新高遠,行文自然流暢,用典淺近貼切,寫景細膩生動。

    咸寧四年(公元278年),潘岳三十二歲時任太尉賈充的屬員及虎賁中郎將,主要任務是在散騎官署宿衛值夜。當他看到那些冠飾蟬文金鐺,身著華服的達官顯貴在這里嬉鬧游逛時,對比自己卻才高位卑,辛苦忙碌,早起晚睡,不得安寧,不禁產生了歸隱的念頭,于是憤然提筆寫了此賦。

    《秋興賦》在嗟嘆四時的基礎上,以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為契機,抒發自己對“秋日之可哀”的獨特理解。先將宋玉句中提到的“送歸”、“遠行”、“臨川”、“登山”做的詮釋和評議:“夫送歸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羈旅之憤,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送別歸去的人懷著思慕伴侶的戀意,遠去他方的人有羈旅漂泊的悲憤,面臨大川則感嘆流水似時光飛逝,登上高山又懷想未來而哀悼眼前。前兩點是一般概括,后兩點是具體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齊景公樂而怕死之典。接著潘岳用議論總結了“四感”,道出自己的見解:“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難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四感讓人內心哀痛,遇到一樣也難以忍愛,可是嗟嘆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沒有什么愁可比而又無休無止了。宋玉的名言是封建社會仕途坎坷的文人在秋日共同心理感應的寫照,潘岳的獨特理解又成為此賦所興的思想基礎。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后世遂以潘安稱焉。美姿儀,少以才名聞世,他性輕躁,趨于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與石崇、陸機、劉琨、左思并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孫秀當政,遂夷三族。

    潘岳在文學上與陸機并稱“潘江陸海”,鐘嶸《詩品》稱“陸才如海,潘才如江”,王勃《滕王閣序》“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6.老饕賦 (蘇軾)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顏如李桃。彈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綠華,舞古曲之郁輪袍。引南海之玻黎,酌涼州之蒲萄。愿先生之耆壽,分余瀝于兩髦。候紅潮于玉頰,驚暖響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獨繭之長繰(sao一聲)。閔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當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li二聲)之瓊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lao二聲)。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禪逃。響松風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老饕賦》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此賦把中國烹飪與飲食表現得很精妙。事庖人的技藝,似庖丁、易牙那般高超;烹飪的精萃,全在于火中取寶;選料要精細,方能做出可人的佳肴。雪乳般的飲料沁人心脾,浮雪花的香茗讓人樂陶。宴享之際,輕盈的歌舞,伴隨著節奏的起伏,時急時徐,旋律的線條,時低時高,葡萄美酒令人醉,老饕之樂無窮妙!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7.文賦 (陸機)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譴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于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于是沉辭怫悅,若游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嬰繳,而墜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謝朝華于已披,啟夕秀于未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然后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景者咸叩,懷響者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始躑躅于燥吻,終流離于濡翰。理扶質以立干,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伊茲事之可樂,固圣賢之可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粲風飛而猋豎,郁云起乎翰林。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雖離方而遯圓,期窮形而盡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雖逝止之無常,故崎錡而難便。茍達變而相次,猶開流以納泉;如失機而后會,恒操末以續顛。謬玄黃之秩敘,故淟涊而不鮮。

    或仰逼于先條,或俯侵于后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意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于錙銖,定去留于毫芒;茍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極無兩致,盡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炳若縟繡,悽若繁絃。必所擬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雖杼軸于予懷,憂他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

    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于集翠。綴《下里》于《白雪》,吾亦濟夫所偉。

    或讬言于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或寄辭于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或遺理以存異,徒尋虛以逐微,言寡情而鮮愛,辭浮漂而不歸;猶絃么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諧和,務嘈囋而妖冶,徒悅目而偶俗,故高聲而曲下;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絃之清氾;雖一唱而三嘆,固既雅而不艷。

    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絃而遣聲。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普辭條與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練世情之常尤,識前脩之所淑。雖發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并育。雖紛藹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缾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懼蒙塵于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俯殆則于來葉,仰觀象乎古人。濟文武于將墜,宣風聲于不泯。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配霑潤于云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絃而日新。

    兩漢以來,由于漢武帝對儒家文藝思想的“專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儒家學派論詩,十分講究、重視詩的教化作用,他們著重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毛詩序》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曹丕也在《典論》中把文章看作“經國之大業”。

    這些文藝思想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過多的強調了文藝的社會作用,相對地忽視了文藝的藝術特點。魏晉時期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使得文學走進自覺地時代。隨著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價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學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學理論上也一掃兩漢沉悶凝滯的氣氛。對文學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更加深入,對文學藝術規律的研究全面展開。

    《文賦》的出現,正是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得到獨立發展之后,在大量創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理論結晶。《文賦》首次把創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提上文學批評的議程。陸機寫《文賦》的宗旨是為了解決創作中“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創作構思為中心,主要論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寫作的方法技巧和藝術性的問題。自然,這樣做難免會從中流露出“形式主義”的痕跡,但是這顯然不能影響陸機在《文賦》中的貢獻。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云并稱“洛陽三俊”。

    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后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后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于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后,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于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云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8.鵩鳥賦 (賈誼)

    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飛入誼舍。鵩似鸮,不祥鳥也。誼即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也。其辭曰: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請問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兇言其災。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鵩乃嘆息,舉首奮翼;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續兮,變化而蟺。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彼吳強大兮,夫差以敗;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云蒸雨降兮,糾錯相紛;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天不可預慮兮,道不可預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權兮,品庶每生。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大人不曲兮,意變齊同。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寶兮,養空而浮;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細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這篇賦引用了很多道家思想,比如第二段中的物相轉化、福禍無常等,而第三段中熔爐的比喻,則來自于莊子,莊子在《大宗師》中引述了一則寓言:“有個銅匠在冶煉銅汁,銅汁突然跳起來說‘我將要成為干將、莫邪那樣的寶劍!’銅匠一定認為是不祥的金屬,將把它棄去不用。現在天地就像個大熔爐,萬物都在里頭熔煉,偶爾幻化人形,就跳起來大叫‘我是人!我是人!’天地也會認為是不祥的人,將棄去不用。”其中的思想可以用一句人們熟知的話來概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際上,整個第三段都是在渲染一種無欲無求、悠逸寧靜的生活態度,表現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世界。

    賈誼在《鵩鳥賦》一文中雖然含有道家對生死的看法,但又有所不同。雖然在文章中瀟瀟灑灑、海闊天空,賈誼的真實狀態卻完全不是這樣:為懷才不遇而悲憤、為身心疲憊而感傷、為前途未卜而惆悵。可以感悟到作者當時的心境是一種出離的悲憤,正是這悲憤促使其在文章中處處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寫得越歡娛,就越是襯出現實的凄涼;寫得越灑脫,就越是襯出無力割舍的迷茫;寫得越圓滿,就越是襯出那顆顛沛潦倒的心,早已支離破碎。

    在藝術上,《鵩鳥賦》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鳥對話而展開。這種形式是受到莊子寓言的影響,同時也開漢賦主客問答體式之先河。此賦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議論為主,以議論來抒寫對生命憂患的思考,來闡發人生的哲理。議論之中也常運用一些貼切的比喻,來增強議論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嘆語氣來加強議論的情感性。此賦語言凝煉精警,形式上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也有散文化的傾向,體現著向漢大賦的過渡。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39.東征賦 (班昭)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既免脫于峻崄兮,歷滎陽而過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陽武之桑間。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遂進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衛人嘉其勇義兮,訖于今而稱云。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惟經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遲而不興。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于明神。庶靈祇之鑒照兮,佑貞良而輔信。

    亂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修短之運,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兇兮。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

    這篇征行賦作于漢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斯年班昭隨兒子曹成(字子谷)去陳留赴任。本賦主要是抒寫沿途的所見所感,注重四個方面:

    一是寫離開京城的悲傷之情;當“去故就新”時,想到身寄異地,悲傷不已,徹夜難眠。隨著行程的推進,離京城越來越遠,而“懷土”念故之情越發沉重,由此表達了身不由已的悲情。

    二是寫長途跋涉的勞苦之情。班昭歷經七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之勞,在所難免。賦文直言其事,既有鞏縣多艱,又有河洛險阻,更有桑間露宿。由此不能不追懷上古安居樂業的時代生活。

    三是寫緬懷先賢之情。過匡地而同情孔子受困的厄運,過衛地贊美子路的勇義精神,過蘧鄉時追懷伯玉的美德不朽。這些懷古之情,既是表明自己的情感志趣的高尚,也是借古人“衰徴遭患”的命運來寬慰自我,聊以解憂。

    四是寫體察民難之情。這方面的文字雖然只有四句,而從蒲城丘墟、荊棘叢生的荒涼景象的描寫,表明了東漢末年的時亂所帶來的災難。作者有意識的“察農野之居民”,可見班昭對災難深重的農民是寄予同情的。

    時隔十六年后,蔡邕由陳留赴京,正好與班昭的行程逆向而動,但同樣呼出“民露處而寢濕”的共同心聲,這不能否認此賦所產生的影響。

    賦末“亂辭”直抒其情,強化了賦文的抒情主題,將個人富貴難求、俟時難得的命運,與東漢末年愚智不分、吉兇莫測的社會命運相聯系在一起,其深刻性就在于,在交待自身遭受厄運的同時,透露了對社會的批判之情。

    本賦的語言簡明暢達,一氣呵成,讀來感人至深。

    此外,其亂辭稱:“ 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這表明班昭的《東征賦》是效法其父班彪的《北征賦》而作。賦中記敘自洛陽至陳留的經歷,對于孔子、子路、 蘧伯玉等先哲前賢多有稱頌,都是觸景生情,發為感慨。和班彪的《北征賦》相比,《東征賦》的感情描寫更為細膩,作者把自己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曲折而真實地反映出來,強自開解而又無可奈何,低徊往復,而又有古淡的文風。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后世亦稱“曹大家”。

    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后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并讓皇后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鄧太后臨朝后,曾參與政事。

    班昭作品存世七篇,《東征賦》和《女誡》等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40.小園賦 (庾信)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況乎管寧藜床,雖穿而可座;嵇康鍛灶,既暖而堪眠。豈必連闥洞房,南陽樊重之第;赤墀青鎖,西漢王根之宅。余有數畝敝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雖復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適閑居之樂。況乃黃鶴戒露,非有意于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于鐘鼓。陸機則兄弟同居,韓康則舅甥不別,蝸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爾乃窟室徘徊,聊同鑿坯。桐間露落,柳下風來。琴號珠柱,書名玉杯。有棠梨而無館,足酸棗而非臺。猶得敧側八九丈,縱橫數十步,榆柳兩三行,梨桃百余樹。拔蒙密兮見窗,行敧斜兮得路。蟬有翳兮不驚,雉無羅兮何懼!草樹混淆,枝格相交。山為簣覆,地有堂坳。藏貍并窟,乳鵲重巢。連珠細菌,長柄寒匏。可以療饑,可以棲遲,崎嶇兮狹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坐帳無鶴,支床有龜。鳥多閑暇,花隨四時。心則歷陵枯木,發則睢陽亂絲。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

    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云氣蔭于叢蓍,金精養于秋菊。棗酸梨酢,桃榹李薁。落葉半床,狂花滿屋。名為野人之家,是謂愚公之谷。試偃息于茂林,乃久羨于抽簪。雖有門而長閉,實無水而恒沉。三春負鋤相識,五月披裘見尋。問葛洪之藥性,訪京房之卜林。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

    加以寒暑異令,乖違德性。崔骃以不樂損年,吳質以長愁養病。鎮宅神以薶石,厭山精而照鏡。屢動莊舄之吟,幾行魏顆之命。薄晚閑閨,老幼相攜;蓬頭王霸之子,椎髻梁鴻之妻。燋麥兩甕,寒菜一畦。風騷騷而樹急,天慘慘而云低。聚空倉而雀噪,驚懶婦而蟬嘶。

    昔草濫于吹噓,籍文言之慶余。門有通德,家承賜書。或陪玄武之觀,時參鳳凰之墟。觀受釐于宣室,賦長楊于直廬。

    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摧直轡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荊軻有寒水之悲,蘇武有秋風之別。關山則風月凄愴,隴水則肝腸斷絕。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百齡兮倏忽,光華兮已晚。不雪雁門之踦,先念鴻陸之遠。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能轉。不暴骨于龍門,終低頭于馬坂。諒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渾渾。

    梁武帝承圣三年(554),庾信奉命出使西魏,當時西魏大軍正南侵江陵。他被迫留在長安,屈仕敵國。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官位雖高,心里卻非常痛苦,常常思念祖國。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管寧藜床,雖穿而可座;嵇康鍛灶,既煗而堪眠。”“數畝敝廬,寂寞人外”,便可“聊以擬伏臘,聊以避風霜”。開篇作者敞開胸襟表明了自己不貪榮華富貴的豁達淡泊的處世志趣。可是事與愿違,詩人追求淡泊,可心靈卻始終無法寧靜;不想做異國之官,卻無奈地被強加上高官厚祿。“黃鶴戒露,非有意于輪軒;爰居避風,本無情于鐘鼓”,詩人本想為自己受驚的靈魂,尋找一個安靜的庇所,卻身不由己的上了官船無法脫身。霜露降臨時高鳴相警的黃鶴,只是為了戒備災害;預見海災的海鳥爰居,只是為了避難。故國梁朝滅亡、輾轉偷安于北方各國的詩人庾信,在“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的惶恐中無奈地流落異國。

    詩人在異國他鄉的“窟室徘徊”,意欲“聊同鑿坯”,但他徒有歸隱的志向,卻沒有歸隱的機遇,他幻想象顏闔一樣鑿壁逃遁,在“桐間露落,柳下風來”中尋求心靈的安寧。卻無奈地被敵國的高官厚祿囚禁,他雖然身體躲在“蟬有翳兮不驚,雉無羅兮何懼”的小園,卻擺不脫“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的精神壓力。生活上的安樂,始終不能彌補精神的空虛與困惑。詩人處在一種特殊的政治境遇中,雖然在敵國做官待遇優厚,但他仕宦敵國的恥辱始終不能釋懷,他被自己不能保留“不事二主”的操守折磨的心如“歷陵枯木”,發如“睢陽亂絲”。歷陵枯木雖然曾經中枯而更茂,可對作者而言,梁國早已覆滅,夢幻中的可能枯而復蘇的豫章樹,卻無論如何都不能再生發了。曾經“或陪玄武之觀,時參鳳凰之墟。觀受厘于宣室,賦長楊于直廬”的人生經歷,使他對國恥君恩根深蒂固而不能忘懷, 可是僅僅憑借他的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轉日回天。他屈從了,不但無法報國,還轉而為敵國效力,過去的他一去不復返了,他帶著沉重的精神枷鎖悲哀痛心,所以他看到自己發如雎陽亂絲,就象當年墨子見素絲而泣一樣,再也找不回生命蓬勃的痕跡了。

    小園中的種種景物對于詩人而言,是“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是“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能夠引起詩人心靈共鳴與感情契合的,只剩下“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莊子·至樂》中那只“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的海鳥,正是詩人異國做官的惶恐心理寫照。詩人的心在“風騷騷而樹急”的狂亂中,在“天慘慘而云低”的愁郁中,如“聚空倉”聒噪的“麻雀”一樣焦躁不安,又如爬在黑暗中的蟋蟀隨著蟬鳴聲盲目地嘶叫。詩人驚懼不安、誠惶誠恐的靈魂茫茫然不知該飄向何方。

    在經歷了“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盜潛移,長離永滅”后,詩人一直在“關山則風月凄愴,隴水則肝腸寸斷。”的悲傷中度日,他在病中“屢動莊舄之吟”,在神志迷惑中“幾行魏顆之命”。他恍恍惚惚在夢幻中,思念自己的家國。晃動在眼前的卻是“落葉半床,狂花滿屋”的凄涼,落葉象征著詩人枯萎頹廢的心,狂花象征著詩人飄飄蕩蕩的靈魂。晚年羈留北朝的詩人已經感到“百靈兮倏忽,光華兮已晚”,在憂思摧人老,歲月不饒人的境況下,詩人“不雪雁門之踦,先念鴻陸之遠”不但無法改變過去不幸的命運,而且到死也不可能結束飄蕩的生活,這是人生絕望的哀嘆,無奈的呼喚。“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能轉”,他始終無法適應異國的生存狀態。他悔恨“不暴骨于龍門”的當初,他哀嘆“終低頭于馬坂”的可悲,要是沒有當初“鯉魚登上龍門”的榮耀,落榜做一個小人物,詩人的靈魂又怎么會被鞭打的鮮血淋漓呢?詩人狂亂中欲哭無淚,欲歌無聲的彷徨,表達了一種無可救藥的精神傷痛,而這種傷痛又是由于無可奈何的命運造成的。問普天下蕓蕓眾生,又有那個救世主能夠挽救這不幸動蕩的亂世呢?又有那個蓋世英雄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呢?

    庾信回天無術避世不能的痛苦,是人類共通的無法擺脫的心靈的苦難。《小園賦》的難能可貴,就在于它寫出了生命的不安定與人生純然的痛苦。庾信對于苦難與傷痛前所未有的體驗,是個體生命無法抗拒的生存體驗;同時《小園賦》深刻地抒發了是人性本質中蘊含的死而不屈的情感力量。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自幼隨父親庾肩吾出入于蕭綱的宮廷,后來又與徐陵一起任蕭綱的東宮學士,成為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他們的文學風格,也被稱為“徐庾體”。侯景叛亂時,庾信逃往江陵,輔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間,梁為西魏所滅。北朝君臣一向傾慕南方文學,庾信又久負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強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時陳朝與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許歸還故國,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敵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如此至老,死于隋文帝開皇元年。有《庾子山集》。

    《辭賦駢文》名篇輯錄68篇大全集(31—40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亚洲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成人精品久久久|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97欧美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精品|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 色爱综合另类图片av| G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男男| 换着玩人妻中文字幕|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中文无码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2020中文字字幕在线不卡| 夜夜爽妓女8888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 国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 不卡一区二区国产在线|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系列人妻有码|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严洲 |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