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問:心學之“心”究竟何物?
這個問題,提問者自己不是已經回答了嗎? 心即理。 搞清楚“理”是什么,是不是就都明白了呢? “心”就是程朱理學的“理”。 那這個“理”又是什么呢? “理”就是老子口中的“道”。 這么說是不是儒家學問都來自道家呢? 當然不是。只不過是在宋初,儒學大家們為了重振儒學,結合佛道思想搞出的“新儒學”,以孟子為尊,借助道家“大道”、佛家“空性”概念創造出來的儒學新的哲學根基。 因為有了這個宇宙本源、萬物規律的“道”——“空”——“理”,儒家才真正進入哲學境界,獲得了和佛家、道家等同的思想地位。程朱理學之前的儒家,其實是樸素的事功學,程朱理學之前的道家,是樸實的哲學,唯有到了朱熹之后,才成功地將三者結合,開創出新的儒家學派出來,就是“理學”。 理學又因為對“理”的認識分出主、客觀流派。道家思想是樸素的唯物主義——“道”是天地之間客觀存在的,所以二程一朱對“理”的來源是坦然的,和道家的“道”一樣,是天然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客觀唯心主義。 注意,即便是客觀,依舊是唯心主義,因為他們雖然承認“理”的客觀存在,但是“理”在萬物(特別是人)上的作用是超出物質的,所以他們對道家唯物的繼承僅僅是“道”這一個概念。表現到生活中自然就是各種精神泛化之后的行為準則——他們還是得為老祖宗為什么定下禮教這些繁瑣規矩找個原因。 心學實際上發源于南宋的陸九淵,南宋時期曾經爆發過“皇極之爭”,其實也就是想理清《太極圖說》中的道教成分,陸九淵就是“皇極之爭”中與朱熹對抗的主力。他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這個學派很屌的,我眼睛一睜就是看到世界都是我的,我眼睛一閉,世界都沒有了。歷史上稱為心學,后來的傳人是王陽明,所以合稱“陸王學派”。 可見主觀唯心主義,雖然依舊是唯心主義,其實就是要完全的去“道”化。我也是講“理”的,但是我的“理”來自于我的心,是依托于我自身而存在,并不存在客觀的“天道”之類的概念——即使有,也是因為我的精神而存在的。 除此之外,宋朝儒學還有一個葉適的事功學,這個流派倒是有點像早期的儒學,那就是得干出成績來,不僅僅像理學、心學一樣注重修身修心。 王陽明的學說,算是兼融了廣義理學的所有流派。他的學說以孔孟的學說為主旨,又帶有明顯的道家佛家色彩,繼承了二程理學,又發揚了陸九淵的心學,也光大了朱熹的理論,另外由于他本人的戰功很高,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葉適的事功學。 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實就是理學心學事功學結合的產物。 總的來說王陽明的學說,以側重心學為主,“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實際上王陽明的學說相對于二程一朱來說,于儒學上的哲學奠基作用并不強,他更多地是推進了朱熹之后儒家學派的融合發展。 所以,王陽明心學的“心”實際上就是“我”——以本我為主體的宇宙萬物運行規律——萬物之“理”,是我內心的“道”,是因為我的“心”而存在。 而正是“心即理”的說法,將客觀存在的“理”主觀化,以此區別出唯心主義的主客觀來。 這種認識比老子追求的“道”,比二程一朱承認的宇宙背后客觀存在的“理”,當然更加容易實現和追尋——因為他是以自我認識為準的。 當然,王陽明作為儒學大家,本身的認識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至于當今社會忽然又流傳起他的“心學”,你以為那些企業文化的倡導者,看重的是心學的哪一點呢? 高尚點說,看中了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論指導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促狹點說,無非是看中了陽明先生“心即理”,希望下屬們激發內心的能動性,創造業績。 任何對思想流派的追捧,都必然有其背后的利益——資本家們又不傻,對自己沒利的事情,怎么會趨之若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