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培養的微習慣有兩個,一是隨手記錄孩子的成長變化,二是每天起床后運動10分鐘,目前第一個微習慣已堅持超過100天,第二個也堅持50多天。 下面回顧這個微小的舉動,帶給自己的變化和收獲: 比如:兒子每次踢球的時候,都是會用左腳。 在坐電梯的時候,妃妃就一定要她來按按鈕,其實誰按按鈕都能一樣順利乘坐,但是在孩子眼里,這件事的順序就是這樣的,她進電梯,她按按鈕 ,然后回家。 如果我按了按鈕,她就有點生氣,一定要她再按一次,有時覺得,真是不可理喻,這孩子咋這么不聽話,老是給我添麻煩,但這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 周末帶著娃去甘坑客家小鎮,妃妃對陶藝體驗館十分感興趣,她就能想起《小豬佩奇》中有一集做陶藝的場景,看到這真實的現場她更是印象特別深了。 當你主動的去關注孩子的需求,你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與陪伴,比起物質上的獎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曾看到一位二寶媽發的朋友圈:娃哭了不下十次了,自己更想哭。 我完全能理解這種場景,這是想給自己的情緒找一個釋放口。有時候,我們關注的只是娃的情緒,讓自己陷入急躁焦慮的狀態。 莫泊桑曾在《一生》中寫到: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我想說,面對你當前問題,先把心靜下來,辦法就有了。 有一次我在教妃妃10以內的加減法,一開始是用數手指的辦法,但她手總要拿著筆,數手指嫌麻煩,而且我教了很多遍,她還沒有掌握。 當時我就告訴自己,千萬不要氣炸,先管好自己的情緒,這條路才剛剛開始。后面又換一種方式教,拿積木來數數。 孩子的思維是從具體開始的,需要借助實物來幫她理解數字及數量。在數數游戲中,孩子可以看到、觸摸、玩耍并與真實事物打交道。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 之后隔壁哥哥來找妃妃玩,我又讓他們玩數字牌的游戲,還給妃妃報了一個數字思維的課程,開始全程在陪著她學,后來她可以自己獨立學了。 通過玩數字牌的游戲和思維課程的練習,妃妃能夠加深對數的認知和數字的拆分。 有意識地開始覺察,用文字記錄下來,有回顧反省,讓改進提升有跡可循。每天100多個字的記錄,3個多來月也寫下了10000+字。經過這個兩個微習慣的訓練,我來分享一下這段時間里的收獲。 1 我曾經有過這樣情況:欣欣喜喜地給自己定了一個任務,卻遲遲開始不了,一個任務剛剛堅持幾天就放棄了。 后來凱姐跟我聯系溝通的時候,讓我梳理一下近期想養成的習慣,給自己定一個微目標。 什么是微目標呢?就是一個能輕松無壓力就完成的目標。比如,我想每天寫文章,我就定一個“每天寫作140個字發朋友圈”的小目標。 140字,寫幾句話就夠了,是不是很簡單?
如果我定了“每天寫文章”的目標,可能連一周都堅持不住就放棄了;而是“每天寫作140個字”,那就輕松多了。 我自己的這個公號平時有空就寫一寫,最開始時定的目標是一周寫1-2篇,總是斷斷續續的在寫。 后來我發現自己每天寫140字,整理兩三天的朋友圈內容就是一篇公眾號文章了,根本不用動用太多的意志力。 正因為能輕易完成,所以才不怕去做。當開始寫的時候,你會發現寫下的字遠不止140個字。 我們任務總是完不成,大多都卡在邁出第一步上。這個微小的目標,能夠幫助我輕松的邁出第一步。 這個微目標還有一個非常厲害之處。因為很容易達到目標,并且常常是超額完成目標,這對大腦來說是一種獎賞,心情會變得非常愉悅。 超額完成任務會帶給自己成就感,又激勵自己不斷做下去。這種努力,讓我感覺沒有那么痛苦。 一件事做的久了,自然就成了習慣。當你的這個微小目標成了習慣,你就很自然的去做這件事了,這時,你就可以培養下一個微目標了。千萬不要貪多制定很多小目標,一兩個足以。 當你去做時,不僅完成了任務,而且還超額完成了任務,對你的大腦來說是個獎勵機制,就會更賣力的、更愉快的去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第二個微習慣時,我是以每7天為一個周期,設置為每完成5天,7天分別會給自己的獎勵。 我發現自己通過這樣的設置,對這個獎勵機制就特別的期待。 比如說,完成第一個7天的時候,我自己看了一部電影,第二個7天的時候,我就約閨蜜去做了一場SPA,接著第三個7天的時候,第四個......,這樣我就不斷的去愉悅了自己。 發現這種愉悅帶給自己的是一種正向的反饋,更加的悅納自己,悅納孩子,悅納家人,看待事物的視角,都有一種新的發現。 “關注浮躁的信息不能讓一個人有什么成長,而持續覺察、反思,思考卻是每一個成長者、學習者要做的事情?!?/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