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期《掌上觀文》,我們繼續跟隨名師來深入學習各類高考作文題型的應對方法!本期的話題圍繞高考議論文的寫作與主題閱讀展開,“上海市十大語文教學之星”、復旦附中語文名師王召強老師用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傳授高考議論文寫作的應對方法,以及在日常學習中如何積累可為議論文寫作服務的知識。 “掌上觀文小課堂”在此先行預警,本期課程干貨密度極大,可以說是一塊知識壓縮蛋糕,既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也有廣博的擴展內容,本篇圖文收納的只是課程的冰山一角,光看文字可是萬萬不夠的,一定要點擊本篇文章最下方的閱讀原文,多看幾遍課程的完整回看視頻,才能真正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哦! 王召強老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上海市寫作學會理事。王老師現任教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在各級教學教研評比中屢獲殊榮,曾被評為“上海市十大語文教學之星”。同時,他還獨立開發批判性思維寫作課程,撰寫、編著有《喚醒理性的不安》、《主題寫作十二課》、《閱讀人格二十課》、《語文太重要·高中寫作創意》、《古文對話百八篇》等專業書籍。 ● 議論文寫作的核心知識 ● “議論文三要素”重構 談到議論文寫作,不可避免地要提及我們熟悉的“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三要素”之說,可以追溯到1922年出版的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書中當時稱之為論題、證據、證明法式,雖然不是我們如今熟悉的這幾個用詞,但“三要素”雛形已具。在長達大半個世紀的語文教學中,這“三要素”一直是指導大部分學習者寫議論文的道標。 而如今,“議論文三要素”也需要一定的改變和更新,以適應已然進步的時代。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語文與寫作教研室主任潘新和老師就在《“議論文三要素”的重構》一文中提出了全新的議論文“三要素”。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三要素是什么吧! 價值性 發現性 說服性 “價值性”的意義是:一道議題值不值得我們評述、評論?世界大大小小的角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件,它們之中哪些可以經得住深入思考、能夠讓人有話可寫呢? 好的論題是成功的一半。價值性是議論的第一要素。在我們著手寫作前,一定要選擇好寫作的話題,選擇議題時,可以從議題的新鮮度、我們對議題的了解度、社會對議題的關注度、議題的針對性、議題的普遍性這幾方面來入手。 議題的新鮮度:一般來說,新議題比舊議題有價值。在新議題下,不論我們持什么觀點,都會比較新穎,擁有優勢。 我們對議題的了解度:新議題擁有獨有的優勢,但舊議題也不是沒有價值。面對某個議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考慮社會是否已對這個問題達成共識、是否仍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哪里、是否還有提出假說的空間等。 社會對議題的關注度:高關注度的議題,通常就是所謂的“熱點”、“焦點”問題,對問題感興趣的人越多,影響力就越大;影響力越大,價值也就越高。 議題的針對性:有的議題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通常情況下,針對性越強的議題,關注度就越高,價值也隨之變高。如果某個議題可以迅速對某個現狀提出問題、對某些可能引發普遍關注的現象,能敏銳地作出反應,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引領人們認識現實;或是對某個時興觀點進行有一定深度的反駁,提升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或是參與當前的某些論爭,針對他們的觀點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那么這個議題就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議題的普遍性:議題涉及的研究對象要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宜就事論事,要能讓讀者舉一反三,用個例代表一類人事物,普遍性高,價值就高。 議論文寫作的“發現性”,指的是我們能否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表達出自己帶有超越性的觀點。如果我們要寫的觀點,前人已經寫過了,那再老調重彈,人云亦云,就無法脫穎而出了。 發現性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小要點: 新穎性:對某些已經存在的現象、事物,可以用創新的說法加以歸納、描述,帶給讀者新鮮感,也具有獨創性。例如,魯迅先生曾創造出“拿來主義”這個術語,重新概括了當時的“中體西用”、“向西方學習”的種種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又利于傳播、思考。 想象性:在議論文寫作中,我們所寫的議題、觀點往往和現實問題、現實事件掛鉤。在總結問題、提煉觀點、尋求解決之道時,我們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立足于“未來”,用一種超越當下種種限制的眼光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議題,從而解決現實問題。 逼真性:“表達當守正,修辭立其誠”。觀點的高逼真度是議論的必然追求。雖然我們未必能從議論中獲得真理,議論出解決辦法,但我們必須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努力前進,盡量去接近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盡量使我們提出的論點可信,使人信服,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求“真”。 議論文寫作的核心是說理。“說服性”即指說理的透徹性。 說理方法貴在得當、重在分析。很多同學在寫議論文時會舉例子,并且會將寫作重心放在例子的敘述上,將不小的篇幅花在簡單的枚舉論證上,這就不符合“說服性”的要求。靠堆砌事例,是不能征服讀者的。在“擺事實”之前,需要先清晰地“講道理”,重在分析。 當我們選擇了某個觀點時,必然會有人持相反意見。要想說服別人,我們必須先說服自己。在說理時,我們需要像在和人辯論一樣,先對自己的觀點挑挑刺,預設一些“反方辯手”對自己的攻擊,在寫作中加入防御性的反駁和證偽,對可能存在的反對聲音進行提前反駁。在我國古代的議論文中,常出現“或曰……或曰……”句式,常指“有人對他的觀點提出挑戰……”,在我們當下的議論文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學習這種思路,在文中預設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挑戰,直接解決它,增加我們說理的可靠度,將道理講得更透徹。 在寫作議論文時,一定要注意說理系統的清晰、嚴謹。如何對文章謀篇布局,將自己的論點、論據闡釋清晰?這需要我們對自己立足的觀點有深刻的認識,有針對性地選擇論據,安排說理的順序、角度、方法。 以上就是適應新時代的議論文寫作“三要素”。掌握了這三個要點后,我們可以開始深入學習議論文的寫作了。 議論文寫作的四種類型 “議論文”是一個范圍較大的概念。一篇議論文中,可以采用多種寫作手法,也許可能存在不少記敘性文字,也許會用到大量說明性文字。在“議論文”這個大類別之下,還可以根據文體再次進行分類。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的葉黎明老師的《寫作教學內容新論》一書中曾提出,用四種小類來區分具有不同特點的議論文。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四種類型入手,學習不同議論文的應對方法吧! 話題型議論文 2008年的高考上海卷作文題,就是一道話題型議論文作文。 2008高考上海卷作文題: 平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 題目給出了兩個字:“他們”,以此作為話題。面對這樣一個話題,考生們可以選擇的寫作角度很多,但同時也面臨著一個問題:相當多的角度是前人已寫過的。話題型作文,需要考生在老調重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揮出獨特性見解,偏重觀點的新穎性。 建議型議論文 建議性議論文,需要考生針對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社會上的“疑難雜癥”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 200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 世界博覽會的歷史源遠流長,埃菲爾鐵塔就是1889后世博會的主題塔,它至今仍是法國巴黎的象征。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博會主題是“人類的進步與和諧”;1993年韓國大田世博會的主題是“新的起飛之路”;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未來的財富”;新千年第一屆世博會今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行,主題是“人類-自然-技術”,我國也將參加。 最近,我國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請你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確立一個主題,加以論證,并說說你的設想,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詩歌除外),題目自擬。 這一道題要求我們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選擇一個主題,在建議型議論文題目中難度不算太高。這一類型作文在寫作時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提出的建議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有合理性,不能信口開河異想天開。 探究型議論文 這一類型的考題在高考上海卷中沒有出現過,而在全國卷中出現過。這一類題目,需要考生科學地證明一個大膽的假設,偏向想象性。 1999年高考全國卷作文題: 隨著人體器官移植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科學家又對記憶移植進行了研究。據報載,國外有些科學家在小動物身上移植記憶已獲得成功。他們的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經過編碼儲存在一種化學物質里,轉移這種化學物質,記憶便也隨之轉移。當然,人的記憶移植要比動物復雜得多,也許永遠不會成功,但也有科學家相信,將來是能夠做到的。 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么呢?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的范圍,寫一篇文章。 1999年全國卷這道作文題,為考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會、感受和理解充分發揮想象,提供了開闊的空間,有利于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科學想象力。 論辯型議論文 在上海高考作文題中多次出現過這一類作文題型。論辯型議論文具有相當高的思辨性,往往讓考生在兩種互相沖突的觀點中進行選擇,進行有力的論述來捍衛自己的立場,對另一方進行防御性的反駁,注重考察考生的批判性思維。 201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契訶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 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2011年的高考上海卷作文題就樹立了兩種觀點:“一切都會過去”和“一切都不會過去”。考生可以選擇其中之一,也可以選擇折中的態度,但不論選擇哪一種,都是確定了自身的立場,需要以一種對待論辯的態度來進行寫作,注重說服性。 以上四種議論文題型,在考試中實際出現時,時常和材料作文題目類似或有重疊之處,我們可以一同結合材料作文的應對方法來應試。 |
|
來自: gfergfer > 《高考議論文寫作與主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