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畢寶魁的博客 165--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峨的終南山高高聳立,它的主峰似乎接近天庭。它地域廣闊,西連群山,東接海濱,一片郁郁蔥蔥。進入山中,在陡峭的山路上攀行,回頭一看,霧氣合在一起形成白云;向前望去,青色的霧氣繚繞升騰,但走進霧氣時,又仿佛什么也沒有,一切都無影無蹤。終南山真是太大,一峰阻隔分野便不相同,各個山谷在同一時間里有陰也有晴。我想要繼續登山游覽,但卻難以發現人蹤,只好隔著山澗向一位下山的樵夫打聽路徑。 【注釋】 [終南山]在陜西長安縣南五十里,又稱秦嶺,綿延八百余里,為渭水與漢水的分界線。 [太乙]終南山的別名。 [天都]指天帝所居之處。一說指唐代首都長安。當以前說為好。 [海隅]海角、海邊。終南山并不臨海,此是想象夸飾之辭。 [青靄]青色的霧氣。 [分野]古人以二十八星宿星座的區分標志地面上的州郡界域,即不同的地區分屬天上不同的星宿叫分野。 【評析】 本詩是王維以畫家的眼光和手法來創作山水詩的典型篇章。如此短章卻能把偌大的終南山形神兼備地刻畫出來,確是大家手筆。 中國畫講究散點透視,移步換形,即在一個畫面中可以有許多視點,可以變換觀察角度來表現自然景觀。本詩采用的正是這種方法。 首聯是遠望仰觀式,勾勒終南山的總體輪廓,突出其高峻廣闊。“近天都”或解釋為地近首都長安,雖亦可通,但缺少神韻,不如釋為夸飾山之高峻,簡直要接近天庭,與下句極言山之面積廣大相對。終南山并未“接海隅”,也是夸飾之辭。頷聯換一角度,寫登山時所見云氣的變幻莫測,屬近景。詩人觀察細致,體會精微,刻畫傳神,如山水畫中的云氣,使整幅畫面氣韻生動,增添了朦朧美。頸聯再換角度,臨頂眺望,屬俯視,突出山之遼闊曠遠。此聯重點刻畫山的脈絡骨架,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和重量感。尾聯是局部點染刻畫,以人物作為山水畫的陪襯和點綴,其中的人物便是詩人與樵夫。日暮之時,上山的詩人與下山的樵夫隔著山澗問答的情態該是多么生動逼真。沈德潛評曰:“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集》卷九) 我們可以換一角度來談本詩與中國畫的關系。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講究勾、皴、擦、點、染五個步驟,本詩與此正合。所謂勾,是用簡練的線條勾勒出山石的總體輪廓,經營位置,首聯是也。所謂皴、擦,是用不同濃度的墨色,用不同的筆法描畫陰陽向背,理清脈絡,突出立體感,頸聯是也。所謂點,是點苔點樹點人物,刻畫細部,尾聯是也。所謂染,即用水分較大的筆觸渲染云氣以突出空間感,頷聯是也。可見王維在本詩創作中確實融進了繪畫的技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