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九一八”事變,很多讀者問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駐扎在東北的關東軍是怎么來的?為什么當時有兩萬多日軍駐扎在東北? 其實大家還可以問另外一個問題,“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時候,進攻宛平城的日軍又是從哪里來的? 今天就來解釋一下這兩個問題,駐扎在東北的,叫做日本“關東軍”,來自于1904年日俄戰爭時期駐扎下來的日軍,日本和俄國在中國領土上交戰,勝利者就留了下來。 駐扎在河北的,叫做日本“中國駐屯軍”,是1901年《辛丑條約》中公然允許外國駐軍導致的,日本“駐屯軍”司令部設于天津海光寺,兵營分別設于海光寺和北京東交民巷,兵力部署于北京、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也就是整個中國北方的核心地區,都駐扎著日軍。 看過電影《邪不壓正》的同學大概都記得,李天然和他干爹亨德勒大夫出城郊游,被一伙日本兵開著坦克威脅,這群日軍,就是駐扎在北平的日本“中國駐屯軍”,等盧溝橋槍響,這群日軍就會直接殺進北平城。 其實,《辛丑條約》之后,在中國駐軍的不止日本一家,八國聯軍都有份兒,意大利在中國也有駐軍,不過只有二百多人。日本因為離中國近,于是他們人數最多,無論是關東軍還是駐屯軍,人數都有好幾萬。 回顧中國近代史,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每次日本發動XX事變都很容易?無論是進攻沈陽、進攻北平、還是進攻上海,在中國的戰略要地附近,總有大規模的日軍存在,真打起來,就是變生脅下,防不勝防,中國根本無法抵抗。 你要追溯這件事的源頭,就要追溯到大清那里去了,這些“駐軍”,都是各自不平等條約里簽訂的,從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開始,日軍就開始占領威海衛,不但如此,還要清政府每年付出白銀50萬兩。日本還在臺灣駐扎了一個師團,號稱為臺灣駐屯軍,人數大約20000人左右。后來達到10萬之多。到了全面侵華的時候,很多日軍是從臺灣直接調過來的。 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本獲得了俄國在中國東北所有的權益,包括租借遼寧關東州,以及在中東鐵路支線南滿鐵路附近駐軍的權利。日本長期駐扎東北,對東北蠶食鯨吞,并且勾結奉系軍閥,滲透東北軍政,土肥原賢二和本莊繁都曾是張作霖的軍事顧問,東北有一段時間,是“日諜遍地走”。 到九一八爆發前夕,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已達1.5萬余人(第2師團為縮編部隊,每步兵聯隊缺1個步兵大隊,每大隊缺1個步兵中隊,全師團約1.04萬人;6個獨立守備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每中隊160人,共約4000余人;還有旅順要塞部隊和重炮兵大隊等),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余人。總兵力約2.7萬人。日軍以沈陽為中心,部署于南滿鐵路沿線,以便于機動兵力。 到了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侵華,最后簽訂《辛丑條約》,日軍長期駐扎中國華北,甚至駐扎到了核心的京津地區,本來按條約規定,駐軍不能超過2000余人,后來日本私自擴大到6000人,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為了把東北、華北聯成一片,利用海上的便利條件從秦皇島等地增兵,日本直接把“中國駐屯軍”的兵力擴張到了6萬。 清末各國在中國都有大量的“租界”,租界本來就可以“駐軍”;到了民國,列強在中國的特權并未取消,駐軍一脈相承。1926年,日本借口保護日僑,在上海租界設立了上海警備隊本部,1927年,日軍直接在上海駐扎了海軍陸戰隊,當時上海共有日本海軍7個營約2000名陸戰隊員。所以,日本敢于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在一二八事變后,蔣介石政府妥協,雙方在簽訂《上海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安亭、昆山、蘇州一帶地區駐軍,而日本可進駐“若干”軍隊。 我講這么多,只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所有的被動挨打,都是前面不斷妥協出來的。日本之所以可以在中國肆無忌憚地駐軍,是因為簽了《不平等條約》,是因為當時戰爭打輸了,妥協投降了,給人家繳巨額的戰爭賠款,交不起賠款,還要問列強去借錢還款,借了人家的錢,自然就成了人家的買辦,海關關稅交出去,外國駐軍請進來,把自己的命脈交給他人,把刀把子遞給敵人,到了再次危急的關頭,你還怎么和敵人對抗? 中國的抗戰為何那么艱難?因為之前的清政府、北洋軍閥、蔣介石政府早已用一次次的妥協,把中國的戰略重地、軍事要沖、廠礦工業、經濟命脈都交出去了。臥榻之側,都是端著刺刀的日本人,中國的抗戰將士們,憋屈啊。 所以說:“妥協一次,遺禍萬年;妥協當時,遺禍子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