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學生,總會遇到一些缺乏專注力的孩子。你在講臺上講得唾沫橫飛,他在臺下手伸進桌心,東張西望。你忽然喊他起來回答問題,他要么呆呆傻傻看著你,要么答非所問。回到家里,家長要是問學了些什么呀,他就會說上了兩節語文課。你再問他,語文上的什么,他就會呆看著你:他根本沒認真聽,老師上了些什么,他不知道! 是什么讓原本聰明的孩子,學得一塌糊涂,成績不理想的呢?答案就是:缺乏必要的專注力。缺乏專注力,是毀掉孩子學習的真正元兇! 專注力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想考好成績,先要專心上課;想提升能力,先要專心練習;將來想要工作有成就,先得靜下心來投入。 可孩子幾乎都是“三分鐘熱度”:上課開小差,喜歡做小動作、東張西望;做作業速度慢,拖拖拉拉,粗心大意、錯誤百出;做作業不專注,一會玩玩具,一會喝水,一會兒上廁所;經常聽不清或沒聽見別人說話,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道理講了,規矩立了,罵也罵過,打也打過,可是下一次還是照樣不專注。 如果對照一下專注力標準,5-6歲孩子一次的專注時間必須超過15分鐘才算正常,但是現實中,很多孩子集中3分鐘以上都難,做幼兒園作業都要做兩小時,小學作業就更不用說了。 “孩子很聰明,只是貪玩”,這是一句自我安慰的話。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過:“天才,首先是專注力”。如果孩子若沒有足夠的專注力,沒法及時吸收必備的知識技能,沒有充分鍛煉大腦,一時的機靈自傲只會換來終生的平庸。 相反的,對學習能專心投入的孩子,即使一開始反應沒有特別敏捷,但隨著知識技能的積累、大腦的鍛煉,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所以,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地學習。”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也曾在研究中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就的第一因素,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專注力。 父母能教給孩子最好的能力,就是專注力。如果把人生比喻成數字,專注力是1,其它是0,有了1,后面的0才有意義。就像一個人,有了生命,事業和成功才有意義,如果沒有了生命,一切都等于零。 我以前的一個學生,從最初的38分考到84分,最后98分,只因孩子在不斷提升專注力,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復習。我們所說的認真,很多時候指的就是專注力。這個孩子聰明伶俐,但最大的毛病就是:貪玩,做什么都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我跟他說話,他都望著操場上的足球,我嚴厲批評,要求我跟他說話的時候,看著我的眼睛。 他有太多太多的缺點: 比如上課,前3分鐘還能看著黑板,3分鐘后不是把手伸進桌心,就是呆呆看窗外,不是和同桌說話,就是在本子上畫畫,或折紙飛機。 比如寫作業,邊寫邊玩,轉鉛筆、咬筆頭、摳桌角、玩橡皮、畫圈圈……全都玩一輪了,作業還沒寫幾個。喊背誦課文,邊背邊打哈欠。 比如考試,粗心大意,明明會做的題,不認真看題目做開始亂做,每次丟幾十分,家長責罵,他就輕描淡寫說沒看清楚。 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孩子的成績猶如老牛爬坡,爬一步退兩步。記得月考成績一出,家長差點暈倒:語文數學兩科加起來才80分,語文38分,數學42分……第二天我看見孩子臉上血印斑斑,問怎么了,他說媽媽用充電器線給打的。孩子家長終于再也溫柔不起來了,開始嚴厲管教孩子: 做家庭作業時,家長干脆在旁邊守著,看見他一分神就提醒他,一開始還溫馨提示,到后來忍無可忍變成河東獅吼; 背課文時看著他背,只要他稍一停頓,家長就追問:那下一句呢,下一句呢? 制定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沒收了孩子的奧特曼,禁止他碰手機和玩具,說在他考到每科80分之前是不會還給他的。 風風火火一頓措施后,家長目瞪口呆:孩子成功地徹底地討厭上學習了! 即使在媽媽的罵聲下邊哭邊做作業,也總是做錯;越盯著他背書,他越是背不出來;娛樂全部沒了,從一個開朗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目光呆滯…… 他媽媽急得哭,說再這樣下去,孩子就要變成傻子了! 去家訪時,我發現了家里壓抑的氣氛,了解緣由后,忙安慰家長: “孩子才7歲,還處在專注力培養的關鍵期,不用急,完全能徹底改變的,只是沒有找到方法。培養要用“巧勁”,而不是“蠻勁”。要想孩子好,培養專注力才是根本啊!學習專注了,孩子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家長滿懷期待地看著我,仿佛我是一輪才升起來的太陽。我的安慰,家長仿佛感覺自己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家長急切問,老師,那我們該怎樣做?我望了一眼他家的廚房,一字一頓地說:數——大——米——!家長疑惑地看著我。我說行,我具體說一下方法和獎勵措施,你照著我說的做就行了。 先說說這個訓練方法的來源。這不是書上看到的,也不是看見別人使用的,而是我的父親的創造發明,是我的親身體驗,親身經歷。 我小時候比別的小朋友都調皮搗蛋,看到路邊的瓜,邊指邊咒:小瓜瓜,指指你,三天不死來找我!三天后去看那瓜,咒語不起作用,那瓜結得好好的!于是咬牙切齒地重新咒一遍,手卻不只是指了,那瓜上有了我的指印跡。不巧女主人從地里竄出來,尖叫道:哎呀!原來我的瓜就是你弄死的,終于逮到你了!于是把我扭給我父親。除了給女主人磕頭,還罰跪在一升包谷籽粒上。女主人看見我被懲罰,心理平衡了許多,說哎呀娃兒還小,教育一下就是了,邊說邊滿意地走了。 等到女主人一走,母親總會很心疼地扶我起來,我卻不敢起來,眼睛斜視繃著臉的父親。父親從米袋里抓出一把米,說起來吧,把這一把米數出來,數清楚了就饒了你;要是數錯了,就給我跪回去,跪到天亮! 我雙手捧過大米,放在飯桌上開始數起來。父親說,你數一數,這一把米里有幾個十。 我坐在飯桌前,開始專心地數起來。怕數錯,我全神貫注。我把每10顆數作一堆,數一次驗證一次。數米的時候,幾只饑餓的雞撲過來,想搶我桌上的大米。我得一邊驅趕那幾只雞,一邊數。數幾顆,驅趕一下雞,忘記了數出來的是幾顆,還得重新數。最后興奮地把米還給父親,告訴他,那把米有13個十,還剩6顆。本以為父親就會放我玩耍,沒想到是一頓嚴厲的訓斥。最后問我,曉得錯哪里了不?我噙著眼淚回答:那瓜和大米一樣,蔬菜也是糧食,我不該糟蹋…… 我經常犯錯,經常數大米,滿腦子都是大米。父親方法單一,好像永遠只會這個手段。終于有一次,我故意在桌上擺弄一翻,就把米還給父親。一會兒父親喊我回去,左手攥著米,右手啪啪啪給我幾耳光。我捂著被打的臉哭叫起來。母親聞聲趕來,問怎么了。父親氣氛地指著我,說,你問他!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學會糊弄人了!這把米是18個十,3個一,你猜他給我說的多少! 第二天,姑爹看見我半邊臉是腫的,問緣由。他對我父親說,你舅舅呀,我教你一個收拾娃兒的好辦法。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和他腳一樣大的圓圈,讓他立正站在那圓圈里,不許動。 從此,又多了一個被罰站的人,喊站在圓圈里反省。站在那圓圈里反思,其實心里想著的是河里的魚,樹上的鳥窩。不過真的不敢弄人家的瓜了,也不敢撒謊了。只是不停犯一些新的錯誤。 大米數多了,漸漸地,數大米變練就我一身專注的本領,滲透在后來的學習生活中。這個本領,搖身一變,變成專心致志寫字的本領,變成認真聽課的本領,變成專心學二胡的本領……后來專注寫作,一寫就是半輩子;專注彈琴,一彈就是幾十年。專注,讓我忘記了生活中的吃喝玩樂,忽略了許多沒有意義的事情。 成年后,我才曉得,當年的數大米,原來就是一種世界上最簡單最有效的專注力訓練。后來,當了老師的我,這種訓練成為我的法寶。 再后來曉得的數一堆凌亂的數字啊、聽詞語拍手啊、用筆連線啊、盯著一樣東西看啊、反口令游戲啊、靜坐啊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專注力訓練方法,數大米就是它們的老祖宗。 前面說過的那孩子,數大米堅持一個學期,前后判若兩人,上課專心了,作業仔細了,成績提高了。他媽媽說,原來這就是專注力訓練,原來也這么簡單。再次謝謝老師! 繼續閱讀(剩余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