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里,我們來看看《易經·系辭下傳》中的幾段話。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子曰:危者”,什么是危險的狀況?“安其位者也。”就是安居其位,作威作福。每一個位置是要服務人、帶領人的,位置愈高,責任愈重,所以要考慮得深遠,老百姓還沒擔憂,就先擔憂了,這樣就能提早教化老百姓,百姓就不會有那些憂患跟痛苦。所以假如地方政府知道夫妻相處很重要,每一對夫妻結婚以前先上課,那就是政府在盡職責。教化人民,是所有有權力的人,不管你是公家還是私人,應該盡的責任。
“亡者,保其存者也。”會危亡的是什么情況?“保其存”就是自以為能長久保存,沒有危機意識,沾沾自喜。“亂者,有其治者也。”最后為什么會混亂?自以為已經太平了。我們看很多要亡國的都是粉飾太平,那個亡國之君還在那里載歌載舞,旁邊的人都只講好話,不給他講實話,他自己也沒有用心去了解狀況。或者是真正不錯,他自滿了,你看,我的成績比以前的都好,比古人都好。人一自滿,德行能力就上不去,諫言聽不進去,亂就要來了。所以人要時時覺得不足,要戰戰兢兢,才會不斷提升德行跟能力。為什么說少年得志大不幸?年紀輕輕就覺得自己不可一世,一直守在自己以前那個成績里面,跳不出來。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即便在安定的社會,他也不忘會有危難,居安思危。有一位官員參與了整個國家社會的經濟建設,民眾一直在歌頌這些發展。結果三十年之后,他說對不起國家,因為他掌權的時候,不斷地追求經濟,卻忽略了教育。現在他覺得有愧!所以必須要在富裕的時候,看到危險在哪里,不能忘了人心是本,教育是本。“存而不忘亡”,生存得不錯,不忘滅亡的危險。“治而不忘亂”,雖然太平,卻不敢忘了隨時有可能會動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自身平安,還能把國家治理好,都來自于謹慎的態度,居安思危的態度。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其亡”就是或許會有危亡,或許會有危險。常常這么警惕的人,因為有危機意識,反而很安全。“系于苞桑”,比喻就像綁在叢生的桑樹上一樣,很穩,不會倒。反而是每次都說沒事沒事,其必有事。是不是這樣?你看很多人,“沒關系”,“沒問題”,最后都一大堆問題。因為他把事看得太輕松、太容易,沒有那種慎重、戒慎恐懼的心,就做不好事情。
第二段提到,“《易》之興也”,《易經》的興盛,“其于中古乎?”“中古”就是商末周初這段時間。“作
《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文王是在監獄里面作的《周易》,所以它含有很高的居安思危的警覺性。為什么《易經》可以趨吉避兇,不是沒有原因的,它都洞察得很深遠。比方坤卦,“履霜堅冰至”,一個人踏著薄薄的霜,什么不遠了?冬天的堅冰。
他可以洞察機先、見微知著,有這個謹慎,有這個能力、智慧。
本文來源弟子規公益網http://www./clsfx_150710d.asp,歡迎轉載,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