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合二陳湯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癥、臨床應用瀏覽:376編輯:養生之家小編 來源:養生之家 發表時間:2018-10-02 22:17:12 養生之家導讀:【處方來源】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二陳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組成】黃芪15~20 g 炙甘草5 g 人參10 g 當歸10 g 升麻3 g 柴胡3 g 白術10 g 半夏12 g 橘紅12 g 茯苓9 g 生姜7片。 【組方依據】二陳湯為治療濕痰之主方。然濕痰一證,其形成多與脾有關,蓋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若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致中氣虧虛,脾失健運。中氣虛攝納不力,則四肢肌肉不能承受水谷精微而見肢倦無力;氣虛下陷則有發熱自汗,臟器下垂等。脾不運化水濕,濕邪凝聚而為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濕痰內停而犯肺,則咳嗽痰多;痰阻氣機則胸膈痞悶,惡心嘔吐;痰濁阻滯清陽,則頭暈心悸。此時治療當益氣健脾以絕生痰之源,燥濕化痰以除濕痰阻滯之證,故以此二相合,使脾氣健旺,運化復健,痰濕得化,氣機通暢,則諸癥可除。 【方藥分析】方中黃芪益氣,人參、白術健脾益氣,共收補中益氣之功;白茯苓滲濕健脾,使濕去脾旺,則痰無以生;半夏善能燥濕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嘔;橘紅理氣燥濕,使氣順痰消;當歸補血;柴胡、升麻升舉下陷清陽;炙甘草既助參、芪補氣健脾,又可調和諸藥;生姜降逆化飲,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紅行氣消痰。全方合用,共成補氣健脾,升提陽氣,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 【用方指征】臨床上以低熱自汗出,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比白,大便稀溏,臟器下垂,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悶,惡心嘔吐,或頭眩心悸,舌淡苔白,脈滑或虛而無力者作為使用本方指征。 【臨床應用】 1.胃下垂 臨床上以胃脘部滿隱痛,腹部墜脹為主要表現,可伴有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納差嘔惡,胸悶脘痞,頭暈心悸,咳痰色白,大便溏薄,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滑者可以本方治療。 2.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 臨床以胃脘疼痛為主癥,可伴肋脘部脹悶不適,面色比白,食少神疲,四肢無力,少氣懶言,或嘔惡泛酸,大便稀溏,眩暈心悸,咳痰色白,舌質淡胖,舌苔白滑虛細無力者作為投藥指征。 3.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 臨床上以腹脹便溏,或瀉下水樣便為主癥,飲食不慎或進油膩之物則癥狀加重,伴有肢軟身倦,少氣懶言,面白無華,脘部痞滿,下腹墜脹不舒,或有惡心納差,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無力者作為投藥指征。 4.慢性支氣管炎 臨床上以咳嗽咳痰,痰多色白為主要表現,伴神疲肢倦,四肢無力,眩暈心悸,胸脅痞滿,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大便不實,面色比白,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等為投藥指征。 5.病毒性肝炎 主要用于慢性遷延性乙型病毒型肝炎,臨床表現有腹脹納差,脘脅脹滿,面色萎黃無華,少氣懶言,肢軟無力,大便稀溏,惡心厭油膩,或有黃疸,肝脾腫大,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細或虛弱無力者作為投藥指征。 6.子宮脫垂 臨床上以子宮脫出,活動后明顯為主癥,伴下腹部墜脹不適,月經不調,白帶清稀量多,肢倦乏力,食少便溏,面白少華,胸膈痞悶,或有浮腫,舌質淡苔白,脈細無力者可以本方治療。 7.長期慢性低熱 臨床上以長期低熱為主癥,體溫常在38.0℃以下,可發生于多種疾病以后,伴身倦無力,食欲不振,心悸頭暈,氣短懶言,大便稀溏,或有胸悶嘔惡,或體溫隨情緒、天氣等因素而變化,舌質淡邊尖紅,苔薄白膩,脈細數無力為用藥指征。 8.美尼爾病 臨床上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為主要表現,伴氣短乏力,神倦肢軟,食少便溏,耳鳴如蟬,胸悶痰多,面白無華,或有頭痛心悸,舌淡苔白膩,脈滑者可使用本方。 9.冠心病 臨床上以胸悶心悸或胸痛為主癥,伴胸脘痞滿,飲食減少,嘔惡痰多,大便稀溏,肢倦無力,面色比白,氣短懶言,動則加劇,舌淡苔白膩,脈細無力者可以本方治療。 【臨床報道】陳小寧報道以本方治療零腥32例有良效。零腥之癥最早見于唐容川的《血證論》,其中論述:“零腥者,吐出星點,黃白色,細如米栗,大如豆粒,氣極腥臭,雜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檢查多見腭扁桃體隱窩內或咽側末,或喉部,有黃白色星點,狀如椒目,多個重疊,突起于黏膜表面,或嵌入扁桃體隱窩內,易拔出或剔除,與黏膜無黏連。作者共治療32例,對痰濕證者以本合方治療,總有效率達91.6%。蔡錦蓮以本方加減治療34例自發性氣胸患者,對痰濕蘊肺者以本方加減。藥用黨參、白術、黃芪、柴胡、當歸、枳殼、陳皮、升麻、甘草、半夏、茯苓,每日1劑,用藥3~5天。同時對開放性氣有作肋間插管引流,血象高者配合抗生素治療,呼吸困難者予以吸氧。結果32例治愈,轉手術2例。梁兵以本方加減治療眩暈每獲良效。基本方用炙黃芪、紅參、白術、茯苓、陳皮、法半夏、炙升麻、炒柴胡、當歸、防風、生姜、炙甘草。稍夾風寒者加蘇葉、羌活;頭痛項強加川芎、葛根;暑濕嘔吐加豆蔻、麝香;濕重便稀加蒼術、砂仁;納差腹脹加神曲、谷芽;肺有余熱加炒黃芩、地骨皮。治療一43歲女性患者,常納差乏力,因陰雨連綿過勞加重,當日晨睜眼轉頭時自覺眼前發黑,視物模糊,物體旋轉,惡心欲嘔,閉目靜躺稍舒,完全不能起坐,伴頭昏微痛,肢倦乏力,口淡納呆,少氣懶言。診見精神萎靡,面色萎黃,舌嫩偏淡,苔白微膩,語清聲低,脈弱無力。即以上方加減治療,5劑而愈,隨訪半年未發。 【臨床體會】本方在臨床上主要用于中氣虧虛,痰濕阻滯之證。治療美尼爾病伴嘔吐明顯者加大生姜用量;心悸明顯,夜眠差者加棗仁、柏子仁;頭痛者加川芎、蔓荊子;眩暈重者加天麻、葛根;并可酌加桃仁、紅花、赤芍、白僵蠶、白芷等。治療冠心病時,如胸痛明顯者加栝蔞、薤白、延胡索;血虛甚者加山萸肉、熟地黃;陽虛重者加附子、桂枝;心悸重者加龍骨、牡蠣;心煩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治療慢性肝炎時,如兼黃疸可加茵陳、虎杖;肝掌、蜘蛛痣明顯者加丹參、益母草;腹水加大茯苓用量,并加澤瀉、澤蘭、白花蛇舌草;肝脾腫大加郁金等,常能取得較好療效。我們曾以本合方加減治療慢性過敏性鼻炎患者,平素鼻塞、鼻流清涕量多,有異味時更甚,吹冷風加重,即以本方加辛夷花、蒼耳子,如有表癥者加防風、蔥白、淡豆豉;陽虛者加附子、金櫻子,結果癥狀均有明顯好轉,部分癥狀消失,鼻鏡檢查鼻黏膜基本恢復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