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簽約賬號【 白發布衣的藏地讀行】原創內容,獨家發布在網易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陳寅恪先生語)。 安史之亂前后的唐朝,幾乎就是兩個朝代,從之前“天可汗”的霸主尊位,急轉直下變成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碎催。 而整個中國的歷史,也從承繼漢隋的豪勁奔放,變成了宋明的文弱沉滯。 短短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打擊無疑是沉重的,至于是否致命后面細說。 這次空前的浩劫,在《舊唐書·郭子儀傳》中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唐朝經濟的發動機(黃河中下游地區),被兩軍反復蹂躪的赤地千里、白骨漏天。 據學者估算,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754年),唐朝戶口基數為1340萬戶,約6300萬人;在考慮到佃農、隱戶、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口,估算唐朝人口峰值為約1430——1540萬戶,達到了7475-8050萬人;而估算最高的日本學者,認為最高峰人口已超過1億。 而經過了這場彌天之禍后,唐朝戶損率高達67.1%,人口損失率高達67.9%。 當然,這種驚人的損失率不代表民眾都死了,有大量人口因逃亡而脫離戶籍統計,杜甫曾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但問題是脫離戶籍統計和藩鎮統治下的人口,對唐朝的財政來說,和死了沒什么區別。 正因為天文數字的財產、人口損失,之后幾十年間,唐朝被吐蕃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躺在地上裝死狗。 吐蕃截斷了河西走廊后,河隴西域盡數淪陷,一個橫跨萬里的啞鈴型國土,硬生生的被壓成了鞋拔子。 難怪白居易寫詩慨嘆,“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里。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 680~786年唐朝疆域的變化 既然安祿山對唐朝的打擊如此慘重,他有沒有能力一擊KO唐朝,取而代之呢? 答案是非常明確的——沒有! 還別說,安史之亂爆發僅一年多(757年正月),安祿山就被兒子弄死了。又過了四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也步安祿山后塵,被兒子干掉。 即便兩人沒被兒子干掉,在我看來,同樣是沒戲! 這種沒戲,還不是那種努力掙扎一下,說不定有機會,而是干脆徹底的一點希望都沒有。 很多人對安祿山的認識是這樣的,丫是個胡人、是個二百多斤大胖紙、是個靈活柔軟能跳街舞的胖紙、是楊貴妃的干兒子,娘倆還曾愉快的洗過澡! 但這些都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寵愛,坐擁平盧、范陽、河東三鎮,手握唐朝半數以上精兵。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安祿山是節度使沒錯,手握重兵也沒錯。 但他并沒有那么重要,至少在節度使中談不上最重要,而且他手中的軍隊,也不是唐朝最精銳的部隊。 漢唐時期,中原的政治中心尚未東移,關中平原依舊是國家的心臟。 而對關中威脅最大的有兩個戰略方向——北方、西南。 北方游牧勢力的南下是所有中原王朝的噩夢,而西南崛起的吐蕃則嚴重威脅著關中與西域的聯系。 呂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談到:“當時天下兵力,實以西北二邊為重,以唐所視為大敵者,實為突厥與吐蕃也。然以重之之故,其制馭之亦較嚴;朔方、河、隴,多以宰臣遙領,或將相出入迭為之。而所用胡人,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亦不過貪功生事之徒;故未有他患。東北去中樞較遠,奚、契丹雖桀驁,尚非突厥、吐蕃之比,故唐人視之較輕,所用節將,惟張守珪出于精選,亦僅武夫,不知遠慮,而安祿山遂乘之,盜竊兵柄矣。” 為應對這兩處實實在在的威脅,唐朝進行了相應的軍事布局。 中唐時期,中原地區的土地兼并越發慘烈,導致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制徹底崩壞,募兵逐漸成了唐軍的主要組成。 為應對邊境地區的軍事威脅,征調輪換制度難以為繼,拖家戍邊成了主要形式,大量軍隊開始向邊境匯集。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邊疆地區設置了節度使以拱衛中央,共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廬、隴右、劍南9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此表是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整理出的十節度軍鎮的駐軍數量。 從上表可以看出,唐軍在西北、西南兩個戰略方向上,設置了安西、北庭、攏右、朔方、河西五大節度,擁兵二十五萬余人,占全部全軍總量的52.7%。 如果再算上位于川西的劍南節度使,軍力穩超六成以上。 這些軍隊用來應對威脅最大的吐蕃和突厥,而安祿山控制的東北防區(范陽、平盧兩鎮)軍隊定額14.6萬人,占比不過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祿山并沒有完全控制河東的軍隊。 這從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領二十奚騎奔赴太原假稱獻俘,將副留守楊光翔劫走,便可見一斑。 因此,安史叛軍的主要組成,就是兩鎮唐軍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落游騎,這也和他起兵15萬人,詐稱20萬的人數相符合。 所以,安祿山所應對的東北邊患,并非唐朝最主要的軍事威脅,故此唐朝對東北異族主要的政治策略,也已招撫、和親為主,而非軍事打擊。 由此可見,安祿山的地位并非想象的那么高,李隆基對他的信任也非因為其重要,而是因為他沒那么重要,沒太高的威脅。 這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悖論,但可能卻是安胖子地位穩固的原因。 與此相對,朔方、河西的唐將無論戰功還是名望均遠高于安祿山,但朝廷的做法卻是小心提防,一旦冒出不遂心愿的苗頭,便毫不手軟的“掐尖”,最典型的案例便是王忠嗣。 王忠嗣可是長在宮中,由皇帝養大,說他是半子也未必夸張。 但即便如此,一旦他忤逆了圣意,即刻被打落塵埃,毫不留情。 再有一點,安祿山帳下之兵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如果質量過硬也可以。 披堅執銳打得唐軍屁滾尿流,一樣能讓唐朝game over! 可惜,質量上安祿山也一樣沒優勢。 剛才說了,唐軍主要的軍事威脅在西、北兩部,這也就意味著戰爭的密度和烈度更高。 從數據上看,713(開元初年)~755(天寶十四年)年間,唐軍對吐蕃用兵26次,對突厥12次,對南詔6次,而對契丹和奚的用兵則只有9次和2次,西部軍區占比高達80%。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西部軍區的戰爭烈度也遠高于東北軍區,動輒爆發數萬,乃數十萬人的對決。 由此判斷,朔方、河西、攏右、北庭、安西的唐軍,更符合百戰之師的標準,相應的士兵素質也應高于東北軍區。 估計這點,安祿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才會努力拉攏哥舒翰(時任攏右節度使),稱二人“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 但哥舒翰一直反應冷淡。 既然如此,為何安祿山挑起大旗后,叛軍揍的唐軍屁滾尿流,直入長安呢? 這情況是三個原因的造成的: 1、措手不及; 2、中原兵備太爛; 3、有人神助攻。 第一點,唐朝被打了措手不及。 呂思勉先生的話已經說得足夠清楚了,唐庭對西北藩鎮一直都是嚴加防備,但不成想作為平衡軍力的安祿山反了。 這也是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氣的幾近癲狂的原因。 另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安祿山違反常理選擇于隆冬時節(十一月九日)起兵,當然有河流封凍便于軍隊渡河的原因,安祿山也確實事先準備了繩索、草木、破船等物資以使軍隊便于橫渡河流。 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當時西北藩鎮的主要將領,恰巧都不在任上。 天寶十年(751)四月,原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怛羅斯之敗被招入朝,拜開府儀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順充任河西節度使,但經安思順的運作,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職,不想在京城中風,一直病廢在家修養。 安西北庭續任節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剛剛抵達西安。 因此,安祿山起兵時,對其威脅最大的幾員悍將,都不可能馬上帶領部下援助唐庭。 能對其產生威脅的只有河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但安思順是安祿山族兄,當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 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后率領不熟悉的軍隊連敗于叛軍之手,而安思順則蒙冤被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順部將郭子儀、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邊軍和安史叛軍整軍而戰,估計安史軍不是西北軍的對手。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軍與前來助拳的回紇騎兵前后夾擊,大敗叛軍于香積寺(今陜西西安南),殲敵六萬余人,次日克復長安。 隨后,唐軍又于十月間,連敗叛軍收復洛陽、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河內(今河南沁陽)、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 可見唐軍只要組織得當,再加上回紇騎兵的協助,有能力在野戰中擊潰叛軍主力。 第二點,中原兵備基本就是笑話。 東部唐軍能和西部唐軍打個五五開,但中央軍上陣就是毫無意外的碾壓局。 尤其安史之亂前一年,唐朝剛在西南經歷了一次慘敗,為報復前三次天寶之敗,楊國忠在兩京、河南諸道大征青年從軍。由于是征南詔,很多百姓畏懼瘴毒而拒絕入伍,楊國忠命有司鎖拿入營,百姓哭聲震天。 可惜,他拼老命湊出的十萬大軍,再次于蒼山洱海全軍覆滅。 連續四次天寶之戰,唐朝估算損兵20萬之巨,不但劍南道兵備徹底打爛,河南諸道本就孱弱的有生力量,也被掏了老底。 另據《唐會要》記載:“天寶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廢武備,銷鋒鏑,以弱天下豪杰。于是挾軍器者有辟,著圖讖者有誅,習弓矢者有罪。不肖子弟為武官者,父兄擯之不齒。唯邊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復用,人至老不聞戰聲。六軍諸衛之士皆市人白徒,富者販繒彩,食梁肉,壯者角抵拔河,翹木扛鐵,日以寢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這種帶有政治傾向性的兵備狀態,基本就是個笑話,而邊將顯然對此并不清楚。 當封常青被玄宗問及如何平叛,他得知中原駐軍數量后,一度夸下海口:“計日取逆胡之首懸于闕下”。 可他不知道中央軍的戰斗力渣到什么程度,以為就算遜于西北軍,也差不了太多。 這就是封常青抵達洛陽后,帶六萬市井之徒,三戰三敗退守潼關的原因。 這一點,叛軍將領田乾真說的很準確:“今四方行壘,皆新募烏合之眾,未經行陣,豈能敵我薊北精銳之兵?!” 認清了形勢的封常清,對不了解情況的高仙芝說:“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潼關失手,京師危急,應急回潼關嚴守。” 隨后,二人退入潼關,據叛軍于陜州。 第三點,有人神助攻! 退守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西進關中之路,其實當時的戰略形勢已經穩定下來。 朔方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突破長城天險殺虎口,攻克靜邊軍(今山西玉右縣右衛鎮)斬殺大將周萬頃、安守一。又協同李光弼、仆固懷恩等人,大敗來援的薛忠義,坑殺叛軍騎兵七千人。 隨即,朔方軍北上兵圍云中(大同)、南下連克重鎮馬邑(山西朔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取道井陘東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顏杲卿、顏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舉起歸唐義旗,與朔方軍聲勢相連。 安祿山得知河北形勢后,大罵身邊人,“你們都勸我造反,說是萬無一失。現在萬無一失在哪兒呢?” 大將田乾真竟然是這么勸他的,“縱事不成,收取數萬眾,橫行天下,為一盜跖,亦十年五歲矣”。 安祿山聽完這套嗑,居然大喜說:“還是你能讓我心里豁亮!” 這就是安祿山,你以為他是狗熊時,他能讓將士“莫不樂輸死節”,你以為他是梟雄時,他也就是“草頭軍”。 就這種撈一票就走的心態,哪有什么矢志不移、同甘共苦干翻唐朝,成一代雄主的架勢? 但就在此時,安祿山一生最大的貴人出現了。 他先是誅殺了高仙芝、封常清,接著嚴令哥舒翰棄潼關天險,與叛軍野戰。 最終,唐軍慘敗潼關陷落,關中門戶大開,天下糜爛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兒子弄走了。 可以很肯定的說,如果沒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祿山別說滅亡唐朝,關中都不一定能打得進去。 所以,不論安史有沒有被兒子干掉,這個反唐二人組都沒戲,一點戲都沒有! 如果強行給安祿山加點戲份,那他唯一的機會就是——聯合吐蕃,東西對進,給唐朝來個左右勾拳。 要是安祿山能占據關中,吐蕃能突破劍南防線入蜀,可能唐朝真的就要掛了! 但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安祿山根本不可能深謀遠慮到聯合吐蕃,吐蕃也一樣沒有主動聯合安祿山的可能。 詳解歷史細節,厘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
|
來自: 白發布衣cexro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