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據美國《新聞周刊》7日報道稱,近來驚現美國的“食腦蟲”,正穿越美國,向北遷移。而導致這一問題的,可能是氣候變化。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表示,“食腦蟲”正進一步“進軍”美國,且自2010年以來觀察到的統計數據顯示,“食腦蟲”在美有“顯著的北移趨勢”。 幾個月前,美國佛羅里達州希爾斯堡地區衛生部門緊急宣布,當地出現一起感染福納氏蟲的病例。這讓該國民眾十分恐慌。 福納氏蟲,俗稱“食腦蟲”,屬于單細胞原生動物、納氏蟲屬、變形蟲的一種。這種疾病感染后致死率非常高,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1962年至2018年,美國出現145例感染病例,其中只有4人幸存。 近年來,美國已經多次發現此類病倒。2018年時,也曾有一名來自新澤西的男子被福納氏蟲感染,患上了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 該男子染病后患上了嚴重的頭痛。到第二天早上,這種癥狀還沒有消失,之后發現不能連貫地說話,也無法起床,他立刻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在他的脊髓液中發現了阿米巴原蟲。 衛生部門的官員認為他的感染很可能來自于附近的公園,為了所有人的健康和安全,相關區域被關閉。 什么是食腦蟲 在我國,關于“食腦蟲”的正式報告過不到10例,但致死率為100%。 那么“食腦蟲”離我們到底有多遠,我們應該做點什么? 據科學家介紹,納氏蟲通常以細菌為食,喜歡生活在潮濕和熱的環境中,常見于25℃以上的溫水環境,福納氏蟲在約37℃時繁殖力最旺盛。 跟一般的水生生物不同,變形蟲更傾向于生活在濁度和碳氮含量較高的水體中,同時,水體中變形蟲夏季豐度高于冬季。 它通常以細菌為食,喜歡生活在潮濕和熱的環境中,常見于25℃以上的溫水環境,在約37℃時繁殖力最旺盛。 而且喜歡比較臟的水源,富營養、溫度較高的地方都比較多。因此,應避免臟水進入鼻腔和眼睛,避免在不干凈的河水、湖水等地方游泳,洗臉。 福納氏蟲多半在人們游泳時通過鼻孔感染,病原體進入鼻腔后找不到其他食物,福納氏蟲便會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在到達嗅球以后,福納氏蟲會吃掉包圍在嗅球表面的組織,這種破壞會導致感染者失去嗅覺和味覺。 此后,福納氏蟲會移動侵入到大腦的其他部位,吞噬掉包圍在中樞神經系統外面的保護層,進入大腦更深處,引發原發性腦膜炎。部分病例會出現精神錯亂、幻覺及痙攣,并最終因呼吸衰竭而死。 最初的癥狀包括頭痛、發燒、惡心、嘔吐和脖子僵硬。之后,在3天到7天的時間里,如果沒有及時的治療,可能會導致病人的死亡。目前,還沒有針對這種“食腦蟲”的特效藥。 簡單地說,這種感染的致死率是百分之百的。目前明確的傳染途徑是通過鼻腔黏膜感染,即使喝了含有食腦蟲的水都不會感染。更沒有人際傳染或通過野生動物感染的報道。 雖然我國食腦蟲出現的概率不高,但是為了預防福納氏蟲感染,我們還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學界的聲音 目前,國內外對變形蟲的研究非常少。在研究寄生蟲的學者中,有人認為變形蟲只能寄生,離開宿主就無法存活。也有人認為它在宿主之外也能獨立存活。 實際上,存在兼具自由生和寄生兩種生活方式的變形蟲。作為一種寄生蟲,變形蟲也有外寄生型和內寄生型兩種。外寄生型可以在宿主體表生活、附集。變形蟲的環境適應性很強,在環境條件差的時候,它會很快變形,形成胞囊(類似核桃一樣的堅硬外殼)保護自己;胞囊可以長期存在,環境適宜時可脫胞囊復蘇,并恢復正常生活。 另外,變形蟲雖然是單細胞生物,但是它是真核細胞,所以抗生素藥物對它無效。已有報道,致病細菌可以在變形蟲體內生存,逃避了傳統的針對細菌的消殺作用” 因為對該病的認知有限,病例出現后,各種能用的藥物人們都嘗試過了,包括治療普通原蟲的藥,針對真菌的藥(比如青霉素、氟康唑、大環內酯類藥)等,但因為病案太少,不能證明該藥是有效的。 目前針對該病有幾種藥處于實驗室認為有效階段,因為病例很少,不能完成后續驗證。科學家認為應該重視變形蟲的研究,揭示它們在環境中的分布規律與調控機制,尤其應對致病性變形蟲的傳播途徑、感染機理和防控給予密切關注。而這需要環境與生態學、微生物學研究和疾控、醫學等領域進行跨界合作、加強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