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氏起源較早,《史記·五帝本紀(jì)》載:“黃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若氏部族最早的首領(lǐng)是黃帝之子昌意,若氏族人棲居若水一帶,那么若水在哪里?古“若”通“汝”,若水,即汝水。《水經(jīng)注》載:“汝水出河南汝州梁縣勉鄉(xiāng)西天息山。”梁縣,今河南汝州市西南汝水以南,北汝河即在其上游,這里當(dāng)為最早的古若國發(fā)源地。至商代時,已有頗具實力的若方,卜辭中有許多“貞若”、“來若”的記錄,如“……乎往若。”(《合集》16390)、“其乎(出)若。”(《合集》16391)若方被商王隨意呼使,可見若方與商王室之間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殷周金文集成》收錄相關(guān)若器有“亞若癸鼎”、“亞若父己爵”、“亞若癸卣”等等,可見若國首領(lǐng)在商王畿任有較高權(quán)力的“亞”職。 北汝河 “若”的起源跟早期部落祭祀活動有關(guān),其甲骨文作“一女子跪狀,雙手高抬持物”之形,是跪者頂著神物乞求上天的象形。高萬須《汝州鄀國扶桑國》認(rèn)為“若”字手持“樹冠狀”之物為“帶葉的桑枝”,故“若”也叫“叒”,若木,叒木,也即桑樹。原始社會,桑樹是祭祀時的必備神物,象征旺盛的生命力,它往往跟母性聯(lián)系在一起,故“若”也說成“汝”。商代有若方,但“若”在甲骨卜辭中經(jīng)常用來作“祈禱占辭”。最常見的是“下上若”,比如卜辭“己卯卜,貞:有奏德,下上若?”、“己卯卜,貞:有奏德,下上弗若?二告。”(《合集》7239)下上,可與“天神、祖上、上帝”相對應(yīng),以上卜辭大意可以理解為商王向上天禱告,乞求“授我佑”。祈禱時往往會有一番述辭,請求應(yīng)允,于是派生出“若”字加“言”為“諾”字。 若的甲骨文 商末時,若國可能及時歸隊得以幸存,成為西周鄀國。大約在西周中期,鄀國遭遇分裂,出現(xiàn)了兩個鄀國,出土春秋鄀器有“上鄀公簠”和“下鄀公鼎”,使得周代鄀國歷史變得復(fù)雜。郭沫若認(rèn)為,在金文中,上鄀作鄀,下鄀作蠚(hē),學(xué)界基本承認(rèn)西周中期到東周早期有兩鄀并列存在,但上下地理之分卻有些爭議。一般認(rèn)為,(商密)今陜西商洛市、商南縣一帶為上鄀,春秋時受周邊大國所迫南遷到湖北宜城;今河南西峽縣、淅川縣一帶為下鄀,其地有鄀國古城遺址。《左傳·哀公十七年》根據(jù)丁高的追述,楚武王攻打鄀國,此鄀當(dāng)為下鄀。鄀國大將觀丁父應(yīng)戰(zhàn),鄀國大敗,觀丁父被俘。但楚武王見觀丁父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說服他歸順,并讓他作統(tǒng)帥。后來觀丁父助楚武王攻克州國、蓼國;降服隨國、唐國,大大震懾了周邊蠻族勢力。可見春秋初,楚國北上后,楚國成了鄀國的死敵,一場大戰(zhàn)后鄀國受到重創(chuàng),國力大減,不幸淪為楚國附屬,或亡于楚。 春秋鄀公平矦鼎 而靠于秦國的商密之鄀——下鄀,其歸屬權(quán)受到秦國、晉國、楚國等大國的爭搶。《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秋,秦、晉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師戍商密。”前635年,秦晉兩國聯(lián)合攻伐鄀國,鄀國都城商密告急,楚國得知后派申縣縣尹斗克和息縣縣尹屈御寇率領(lǐng)申、息之師前去解圍。但沒有成功,反被秦軍算計,秦軍在商密城下上演了一出自導(dǎo)自演的與楚軍“歃血為盟”的戲碼。鄀人中計,誤以為秦楚聯(lián)盟,乖乖開城投降,秦國收服鄀國后,調(diào)頭去對付前來解圍的楚國申息之師。斗克和屈御寇低估了秦軍,雙雙成了秦國的俘虜。秦軍恐楚國大軍隨后趕到,匆匆退出商密回國。果然,楚國派出大軍前來追趕,結(jié)果撲了個空。記載可知,秦人雖然降服了鄀國,打退了申息之師,卻沒有占領(lǐng)鄀都。 宜城市楚皇城遺址 鄀國地處秦楚之間,隨著春秋中期秦穆公稱霸后,秦國也迅速崛起,鄀國被迫朝秦暮楚。《左傳·文公五年》載:“初,鄀叛楚即秦,又貳于楚。夏,秦人入鄀。”是說鄀國當(dāng)初背叛楚國親近秦國,后來又棄秦向楚,因此給了秦國出兵理由,公元前622年夏,秦國攻打鄀國。不得已楚穆王將鄀國舉族南遷到今湖北宜城東南一帶。鄀國南遷后,徹底淪為楚國附庸,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以至何時亡國都沒有記載下來。春秋晚期,鄀國已經(jīng)成了楚國的一個邑。《左傳·定公六年》載,楚昭王時,吳人入侵,郢都崩潰,楚王出奔。楚國復(fù)國后,將易守難攻的鄀地置為新的國都,稱為鄀郢,此后長達(dá)六十余年,今湖北宜城鄭集鎮(zhèn)有楚皇城遺址。若人的分布較廣,這跟他們頻繁遷徙有關(guān),今四川巴中市通江縣有個諾江鎮(zhèn)、雅安縣境內(nèi)有若水、湖南會同縣若水鎮(zhèn)等地名都與若人活動有關(guān)。 文/堰風(fē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