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據最新的照片顯示,挪威南森級“海爾格·英斯塔”號護衛艦在擱淺數天后,終于沉入海灣中。原本認為該艦雖然已經擱淺和側傾,但是狀態還是比較穩定的,沒有想到僅僅幾天就出現了船體下沉的問題。 11月8日,該艦在參加北約“三叉戟接點”演習后返回港口,由于判斷失誤,與一艘11萬噸級的油輪相撞,5000噸級的軍艦瞬間被撞成重傷,后在淺灘擱淺。從目前沉沒的情況看,該艦側傾后或許是因為巨大的體重導致淺灘無法支撐,最終越陷越深,導致艦體被淹沒! 圖片:已經沒頂的“英斯塔”號護衛艦,只留下“宙斯盾”相控陣雷達在水面上。 從該艦淤陷沉沒的情況看,該艦擱淺的地方應該是泥沙海底,而非暗礁。這樣的話雖然艦體被淹沒,但是艦底龍骨可能受損并不嚴重,這也可能是挪威海軍打算將其打撈后重新修復使用的原因。 不過,對于該艦擱淺后持續不斷的側傾,最終傾覆在淺灘上的情況,網上吐槽一片,認為是西班牙在設計該艦(該艦由西班牙設計建造)的時候,為了追求“宙斯盾”相控陣雷達的探測高度,導致封閉桅桿又高又重,使得軍艦重心靠上,穩定性欠佳。 圖片:事故后幾天的照片,可見艦體側傾嚴重,船體也逐漸傾斜和淤陷到水底,海水開始淹沒上層甲板,巨大的相控陣雷達封閉桅桿非常醒目。 與傳統輕便的拋物線網格雷達不同,相控陣雷達往往需要4面陣天線,巨大的相控陣面板、處理器以及冷卻裝置使得這類雷達的體積要遠遠大于傳統的雷達,而要將其布置在更高的位置上以保證良好探測視野,這就需要艦艇設計師們對艦艇總體設計進行把握。 諸如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中國052D、055級驅逐艦這類7000-10000噸級的大型水面艦艇來說,巨大的艦體能夠支撐相控陣雷達,所以一般都將其集成在上層建筑上,重心由于戰艦巨大的排水量也不會太高。 圖片: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看上去高大雄偉,但是相控陣雷達集成在上層建筑上并不顯眼,相對于上萬噸的排水量也無所謂。 圖片:055導彈驅逐艦萬噸排水量面前,巨大的雙波段相控陣雷達也不顯山露水。 而在一些小型戰艦上,如果要使用大型相控陣雷達的話,往往會采用將雷達集成在封閉式桅桿頂部,布置在艦橋上部,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質量,因為畢竟布置一個雷達系統,總歸比將整個艦橋造得很大要好。 所以,很多這類軍艦都采用了球形或菱堡型的雷達罩。比如英國的45型、印度的加爾各答級等。 圖片:印度加爾各答級驅逐艦,頂著以色列的相控陣雷達,穩定性看上去也不是最好。 圖片:英國45型驅逐艦,俗稱頭上頂著球。 相比較,雖然45型驅逐艦和加爾各答級驅逐艦都是7000噸級左右的驅逐艦,但是由于加爾各答級的相控陣雷達質量明顯比45型的球形整流罩下的相控陣雷達要大得多,因此其穩定性也要差于45型驅逐艦。 而隨著相控陣雷達的普及,現在很多中小型護衛艦也開始安裝相控陣雷達,普遍采用“頂個球”的方式布置。比如這次出事的南森級護衛艦,居然裝了巡洋艦上才用的“宙斯盾”雷達,導致其重心非常高,一般航行也就算了,但出事后就難以再扶正了,因為這個頂部雷達實在太重! 圖片:南森級的雷達與艦體已經不成比例,這是很危險的! 除了南森級外,西班牙F100級護衛艦、德國的F-125級護衛艦、荷蘭德澤文省級護衛艦、俄羅斯守護級護衛艦等,都是小船頂相控陣雷達的典范。 不過,由于后兩者使用的是小型相控陣雷達,所以總體問題還不大,前兩者的重心就顯得有點大了! 圖片:依次是F100級、F-125級、德澤文省級、守護級護衛艦。 最小的安裝有相控陣雷達的是俄羅斯的22800小型導彈艦,但由于該艦使用的也是從戰斗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展而來的小型相控陣雷達,且采用緊貼艦橋布局,使得該艦雖然只有800噸的排水量,卻能夠頂著4面陣的相控陣雷達,總體設計非常協調,也顯示了俄羅斯人的高超設計水平。 ![]() 喜歡我的科普就贊賞吧! 你的贊賞是我創作最好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