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主題 本課上承第一課中的“商和西周”,闡述了商和西周所確立的體制與秩序如何走向瓦解,下啟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論述了新興地主階級為建立新的封建政治和經濟秩序而紛紛開展變法運動。說到底,本課包含春秋戰國兩個階段,突出了大變革時代特征,論述了奴隸制時代的逐步解體和封建制時代的萌動與成長。 (二)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內容由正文和輔助信息組成,其中正文由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等四個子目組成;輔助信息包括歷史地圖和圖片、史料閱讀和歷史縱橫等,是對教材正文內容的有效補充;也包括學習聚焦和思考點等,是對教材主干內容的提醒和強化;還包括探索與拓展,是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訓練和提升。所有這些內容均圍繞“大變革”時代主題展開,即圍繞舊體制與秩序的瓦解和新體制與新秩序的萌發與成長展開,渾然一體,利于學生以問題為中心的聚焦性思維培養。 全課內容從結構上看,突出了“一個主題三個領域”,“一個主題”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特征。該特征具體表現在政治、經濟、思想三個領域:即政治上的大動蕩——諸侯爭霸兼并和華夏認同、經濟上的大發展——生產工具的重大發展以及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文化大爭鳴——春秋時期孔子和老子,以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事實上,就內部關系看,此一時期的經濟大發展為政治變革和思想爭鳴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動蕩與變革是新經濟因素出現、新舊經濟因素相互較量在政治上的反映;思想上的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階級關系變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實質上體現了周朝的核心價值觀念即禮樂制度瓦解的時代背景下,各學派就社會倫理和政治重建紛紛發表見解和主張,以圖重構價值體系。 對社會的重構,不僅表現在價值體系上,而且也反映在對經濟和政治體制的一系列創造性設計與安排上,這就是戰國時期興起的一股變法運動潮流。可以把戰國時代的變法運動理解為中國歷史在長達四五百年的劇烈陣痛中所經歷的脫胎換骨,它表現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主導變法,逐步建立起封建經濟體制和君主專制政治制度的創新與突破。 言而總之,全課以舊制度、舊體系的瓦解和新制度、新體系的重建為線索,并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維度就這一線索逐一展開論述,最終收口于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有始有終、形成完整的敘述體系。 從學科育人價值角度看,本節課以大變革、大轉型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樹立順應歷史發展大勢,并以改革為動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時代精神和創新意識。 二、教學立意 (一)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二)教材目標分析 老師們在授課時要注意達成以下目標: 1.對于全體學生: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是推動政治大變革、思想文化領域大爭鳴的決定因素;能在春秋戰國這一特定時空框架下,論從史出從多角度分析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及意義、探討戰國時代各國變法潮流的歷史必然性和作用。 2.對于部分學生學有余力的學生:除上述目標外,能夠較為全面地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動蕩與變革、思想爭鳴之間的辯證關系,能夠正確認識奴隸制舊體系瓦解與封建制新體系逐步確立這一歷史進程,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樹立順應歷史潮流、強化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建議老師們把大動蕩、大變革這一時代特征的揭示,以及大變革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的表現及其相互關系的揭示作為重點。一方面,使歷史學習從表象走向本質,體現出高中歷史教學相對于初中教學的發展性、提升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初步體驗、感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理解、解釋歷史事物的理論指導實踐的魅力,體現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性教育。 建議老師們把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何以出現、變法運動的實質及其歷史價值的揭示作為教學難點。變法的背景決定著變法的內容、方向,也預示著變法給歷史可能帶來的作用和影響,對變法的透徹理解需要學生具有關聯的、融通性的思維能力。而高一的學生尚且缺乏這樣的綜合融通的思維意識和思維品質,對歷史事物的分析容易流于就事論事的碎片化、割裂式認識。所以,通過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歷史背景與歷史作用的關聯分析,是促使學生從碎片化、割裂式認識走向通透的、綜合的解決歷史問題的得力策略。 三、教學流程建議 (一)教學流程 我們可以以戰國時期的變法為中心,圍繞“變法的大環境大背景、變法的主要內容與實質、變法的歷史作用”來組織教學。其中,“變法的大環境大背景”旨在闡明政治上的大動蕩、經濟上的大發展、思想上的大爭鳴在破壞舊體制舊秩序的過程中孕育了新階級、新理念,客觀上為變法運動的出現做了政治、經濟以及價值觀念上的準備。 “變法的主要內容與實質”旨在以商鞅變法的舉措為例來闡明戰國時期變法活動,使新興地主階級走上歷史前臺、推動新秩序新體制的成長與發展。 “變法的歷史作用”旨在對變法的大環境大背景進行首尾呼應,闡明舊體制舊秩序瓦解留下的“真空地帶”已然有地主階級的新體制新秩序來填補,由此既從較大的歷史視野上看到歷史的“新陳代謝”,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改革與創新在推動歷史前進與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教學策略 為使以上教學流程順利、高效實施,教學中可采用深入淺出、首尾呼應等策略。 1.深入淺出策略:比如,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動在思想領域的反映,是士階層就社會倫理及政治秩序進行重建的努力。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苦難,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列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既深入分析又不迷失于秩序重建的抽象和空洞。 這樣的對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而清楚地意識到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動是如何推動新思想的產生和大爭鳴的出現,有利于學生更進一步去探討百家爭鳴對于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和貢獻,它降低了教學難度,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接受性,也交給了學生實用的分析方法,加深了對歷史理解的通達與透徹。 2.首尾呼應策略: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注意到這節課在內容設計上形成了相對完成的閉環,它以“變”為主線,圍繞變的背景與起點、變的過程與特點、變的成果與影響,既系統又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 基于此,在教學時就可以聚焦關鍵詞“變革”,圍繞“為什么變-怎么變-變得怎么樣”來組織教學內容,這樣就實現了“大問題”教學,使師生的思維更加集中、使問題解決的鏈條更加完整。 讓學生理解變革是歷史和時代發展的需要,變革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系統,變革是對傳統的創新與突破、繼承與超越,進而樹立順應歷史發展大勢、以改革為動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時代精神和創新意識。 總之,通過本節課教學,要達成共識: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思想大爆發的時代,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奠基時代,是中華民族人文意識、民本主義的躁動時期,更是治國思想、治國體制的創新實驗時期。 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以春秋戰國時期“變與不變的辯證法”為主題,組織小型辯論,引導學生聚焦問題本質,深化對這一時期大變革特征的理解。 為深化這一學習主題,在課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諸如“商鞅變法的是與非”、“百家爭鳴的現實與理想”等主題閱讀和歷史微寫作活動,以提升學生歷史認識和思維能力,涵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
|
來自: 新用戶2901Kns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