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線上平臺:西散原創 西散原創——西散原創紙媒選稿基地 西散原創——中國散文作家成長搖籃 西散原創——最具親和力原創精品散文平臺 人生過了不惑之年,最可貴的是了悟和淡然。精神的安放和心靈的皈依成為必然的選擇。而我喜歡坐在時光的深處,安安靜靜地讀點書;心無旁騖,雜念全無,此時此刻,唯有讀書給人心靈帶來莫大的愉悅。淡淡書香撲面而來,悠然拂過歲月心空,與記憶一路潛行,留下一份悠遠的回味。 我的記憶定格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一個個物質匱乏、精神貧瘠的日子中,大多數人家沒有更多的營養滋補孩提的胃口。當時唯有一種叫連環畫的小人書是我的最愛,成為我的精神食糧。在距離我們村3里多路的南鹽總隊,有個國營百貨商店,商店里設一個柜臺專門擺放連環畫,這對我是誘惑之極。想看書,可是家里沒有多余的錢給孩子們買小人書,于是好朋友秋香替我想了一個辦法,去南堡鹽場廢物堆里撿麻袋線。當年的南堡鹽場用麻袋裝鹽,破舊麻袋線就成了廢品。我記得第一次的撿到的成果賣了五毛,好朋友不要,讓我去買自己想看的書。我終于買到了屬于我的第一本書(小人書)。從那時至今留下后遺癥,一瞥見廢物堆就喜形于色,如同失常般載歌載舞,總想撿點什么回去。 大我九歲的老叔也喜歡小人書,老叔很珍惜自己小人書,他把小人書裝進一個木箱,平時就用鎖頭鎖上。他有《渡江偵察記》《白毛女》《地道戰》,還有《西游記》《三國演義》全冊,他缺了哪本就會想方設法買到湊齊。就是這些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連環畫故事,極大地滿足了我的精神需求。這些連環畫老叔珍藏了很多年。后來收音機、黑白電視機進入千家萬戶,連環畫漸漸退出了孩子們的視線,商店好像也沒的賣了,那一大堆寶貝疏于撿點,也不知弄哪兒去了。 我記得一次看見商店柜臺上擺放著一本跟課本一般大和厚的書,封面是一片茂密的蘆葦蕩,幾個少年兒童手持紅纓槍,神氣十足地站在一只小船上。那是本兒童小說,書名叫《戰斗的童年》,定價三角九分錢。還有一本書名叫《一支槍的故事》,定價二角一分錢,寫的是江西井岡山革命斗爭故事,這本書我至今還保留著。從這以后,我似乎覺得小說的故事比小人書看起來更過癮,于是極大興趣地投入到看小說當中,并且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加,閱讀小說的欲望更加強烈。最深的記憶是讀《說岳全傳》。八十年代初,正是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岳飛傳》熱播之際,我們小伙伴個個聽得有滋有味,每次收聽完,第二天到校時,第一件事便是三五成群圍在一起談論起來,我引以自豪的是還看過評書的原著,自然就更有發言權。 上中學時,最令人回味的依然是書香的彌漫。四大古典名著中除了《紅樓夢》,《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古典小說,印象都特別深。愈看愈覺得中國語言的優美、凝練、廣博。學校里的圖書館成了我的好去處,業余時間互相傳看同學們之間的藏書,為了搶時間看完借來的書,以至于熄燈后還在被窩里挑燈夜看。燈是手電筒,怕生活老師發現,要把被子捂嚴了才不會漏光,這樣子一本一本的書看下來,我也奇怪,雙眼視力還是蠻好的,沒近視。記得有一次在化學課上埋頭苦讀小說,不自覺讓故事情節吸引,喜形于色中漏了馬腳,被警覺的老師捉起提問問題,機智中蒙混過關,現在想想就竊喜。 讀書時所幸遇到語文老師張進嶺,從他的課上我了解不少文學知識,逐漸領略到文學魅力,課余借閱了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子夜》及魯迅的作品。我愛上了文學名著,喜歡讀茅盾、老舍;喜歡張賢亮的《肖爾布拉克》,方方的《風景》、劉震云的《塔埔》《新兵連》等;在《收獲》雜志上看完格非的《迷舟》、余華的《一九八六年》,我不由自主的沉醉于當代作家尤其是先鋒派作家的小說境界中。遲子建、葉廣岑、王蒙、劉心武、蘇童等,每遇到他們的作品,讀起來可以廢寢忘食。 上班后光顧書店是經常事,每回必有不小收獲;看到心儀的名著,非買一兩本不可。我的許多外國文學名著,大多是在新華書店購買的。司湯達的《紅與黑》、但丁的《神曲》、卜伽丘的《十日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復活》等,我深愛卡夫卡,思想那么深邃,無人能及;茨威格、蒲寧的作品語言風格卻又那么寧靜。他們讀起來總感覺很適合自己習性,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文學書散發誘人的芬芳,而一些哲學、心理、倫理、精神分析方面的著作,力量更為強大,魅力無法抗拒。我莫名地又跟著它跑起來。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薩特《存在與虛無》、弗洛伊德《釋夢》、弗洛姆《逃避自由》《自為的人》,我無法懂得其中深奧秘笈;不求甚解也罷,只為內心獲得一份睿智靈光,為精神博得一塊自由境地。過程是美麗的。盡管“天空不留鳥翅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說不盡的文學,愛不完的書?!梆囎x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當世事繁華煙消云散時,唯有書的靈光將我們的眼前映照得鮮亮。讀書亦讓我們的眼睛炯然有神,洞察古今。錢鐘書先生說:“未曾隨俗唯有己,除卻讀書都讓人。”我雖不能如錢先生般淡定從容與豁達,卻愿袒露胸懷,敞開心扉,忘我讀書,讓書香怡情悅性,浸潤心靈,伴我一生。 作者簡介:王娟,女,唐山市曹妃甸區人,生于20世紀70年代,大學學歷,教育工作者。喜歡讀書,愛好寫作,尤擅散文與詩歌創作,作品散見于各級報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