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同盟國唯二的盟友(另一個是保加利亞)之一,奧斯曼帝國可謂大敗虧輸,一紙《色佛爾條約》令國土分崩離析,曾經的超級帝國也隨之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然而,當年的奧斯曼帝國尚無“國中土耳其”的美譽,跟德奧也并無多大交情,在明眼人都認為英法實力占優的情況下,他們為何要義無反顧地自取滅亡呢? ![]() 糾結的歐洲病夫作為與大清齊名的“歐洲病夫”,曾經人見人怕的奧斯曼帝國早已是明日黃花,淪為了列強們的魚肉,卻也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以1830年希臘獨立為起點,廣袤的領土被列強瓜分和獨立運動一圈圈剝離了出去,但兩河流域依舊被土耳其人牢牢攥在手中,包括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以及愛琴海的主要島嶼,尤其是土耳其海峽,架幾個炮臺就能封死俄羅斯過半的貿易和軍事動向,可謂舉足輕重。 跟晚清一樣,奧斯曼帝國也發起了旨在強軍“洋務運動”并組建了現代化的陸軍和海軍,陸軍采用德式訓練,海軍則向英國學習,也算是找對了老師。可惜政治上同樣毫無建樹,軍人政治大行其道,陸軍親德,海軍向著英法,與當年的日本極為類似。 這個回光返照的帝國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收復了阿德里安堡,跟大清國當年戰勝法國和意大利一樣,血性和斗志再次沸騰。經濟方面則接受了法國的1億法郎貸款,于1913--14年進入了復蘇期,士兵們返鄉參與建設,農業連年豐收,航線恢復活力,大宗谷物、棉花和鴉片亦源源不斷的換回巨額外匯。 這樣的土耳其,怎么看都還是有些價值吧? 1914年初時,歐洲大陸已經是劍拔弩張,在巴爾干火藥桶點燃之前英法為主的協約國和德奧主導的同盟國都在抓緊最后的時間拉幫結派,歐陸所有國家都面臨著站隊的抉擇,奧斯曼帝國也不例外,他們很想加入實力明顯占優的協約國一方,卻又對某個未來盟友萬分忌憚。 ▲1876年漫畫,俄羅斯帝國慫恿巴爾干(群狗)攻擊奧斯曼,而警察約翰牛(英國)則警告俄國 這個苦主顯然是號稱“帝國無疆”的俄羅斯,從17世紀到19世紀斷斷續續的241年間,雙方圍繞著奪高加索、巴爾干、克里米亞和黑海的所有權打得不可開交,數得上號的就有十次。而哪怕是歐戰在即,俄羅斯依舊在1912年放話要拿下伊斯坦布爾,甚至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沙皇格勒”。 ▲俄羅斯夢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 這里普及一下歷史,沙皇在中世紀曾娶過一位拜占庭公主,并以取經者的身份將東正教封為俄羅斯國教,所以他們不光視自己為巴爾干半島斯拉夫兄弟們的保護神,也以復辟失落的東羅馬文明為己任,故而剛剛拿下黑海出海口就得隴望蜀,給了奧斯曼極大的心理壓力。 他們覺得,如果加入協約國后被打敗了,奧斯曼帝國肯定會作為替罪羊優先瓜分,如果贏了則又頂不住俄羅斯的壓力,畢竟人家才是協約國的主力。 而加入同盟國的戰敗風險更大,中立更是不可能,一時間陷入了糾結。 ![]() 被嫌棄的駱駝▲土耳其海峽是標準的咽喉要道 光從橫跨歐亞要沖的地理位置來看,交戰雙方就很有拉攏奧斯曼帝國的必要,土耳其人也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很快這不過是一廂情愿。 哪怕德奧率先開展拉攏活動,但奧斯曼帝國還是選擇了向英美示好,并非什么好感,而是基于對雙方實力的判斷,當年的奧斯曼帝國也還不是今天的“國中土耳其”,沒蠢到主動把國家命運搭進去。 1914年7月,帝國外長杰馬勒帕夏訪問巴黎并拜會了法國外交部長,他許諾只要協約國一方保證俄國停止軍事行動并接納奧斯曼加入陣營,他們將會出兵進攻奧匈帝國在巴爾干的屬地。 ▲奧匈王儲被刺而引發戰爭,對于所有參戰國而言都過于突然了點 法國外長則表示要先征得其他兩位盟友的支持,這顯然是句托詞,失望的杰馬勒帕夏于7月18日離開法國,而正當他準備繼續前往英國尋求支持時,一戰不小心就在巴爾干半島開打了。 英國隨即對德奧宣戰,第三天他們又征用了兩艘土耳其訂購的戰列艦,這似乎就是英國人的態度,網上也一直有說法認為該事件直接導致了土耳其的改換門庭,但事實并非如此。他們隨后甚至跑到俄羅斯家里碰運氣,駐圣彼得堡大使試圖尋求與俄國的和解,結果又碰了一鼻子灰。 此時一戰已經開打了一個多月,德軍很快占據了一些上風,而奧斯曼土耳其依舊在躊躇。 ▲史上最強戰列艦阿爾庫金號 再來說說這戰艦一事背后的潛臺詞吧,當年飛機的功能尚且局限于偵察,大海也依舊是戰列艦的天下,而被征用的阿金庫爾號戰是歷史上擁有最多主炮塔的戰列艦,英國佬征用來試圖保住海上的絕對優勢,并非不可理解。 既然不給了,那就賠錢吧,好歹土耳其也是付了全款的,而日不落帝國的態度則是“這兩艘軍艦僅僅是暫時征用,等戰爭打完了,就會還給土耳其。” 你聽聽,這還是人話嗎? ![]() ▲這個站著說話的人就是日后的丘吉爾首相,當年的海軍大臣 此事的確“傷害了土耳其人民的感情”,作為舉國捐款而來的國之重器,委實寄托了一個古老帝國奮發圖強的希望,對英國“同泰晤士河上的海盜一樣”的指責更加沒毛病。 所以,英國人的傲慢其實已經表明了態度:土耳其作為“盟友”的價值還比不上兩艘戰列艦,這才是令土耳其出離憤怒的原因,偌大的帝國居然被人嫌棄了! 當然,他們也實在不好意思再去貼別人的冷屁股了。 ![]() 德國人的橄欖枝然英法走腎,很快有人走了心。 ![]() ▲威廉二世訪問耶路撒冷 德國人的拉攏可以追溯到俾斯麥時期,威廉二世本人也在1898年對土進行國事訪問,他們的目的在于插手英俄在中亞的大博弈,而協約國的集體嫌棄給了德國機會,他們再次拋出了橄欖枝: 第一,無償贈予正在土耳其海域的戰列艦戈本號和輕型巡洋艦布雷斯勞號。 ![]() ▲換回一個盟友的傳奇戰艦--戈本號 第二,參戰即可獲得價值200萬土耳其磅的黃金,8個月內再提供價值300土耳其磅的援助。 第三,幫助土方恢復在愛琴海島嶼、魯梅利亞、馬其頓、高加索和埃及等地的領土,相當于1830年希臘獨立后的版圖。 你看看,就說軍艦這事吧,一個明搶一個贈送,區別就出來了,更何況給錢又給地,這對于內心希望恢復往日榮光的奧斯曼帝國而言無異于摻了蜜糖的砒霜。 而土耳其人依舊沒有一口吞下,雖然當年8月與德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卻依舊沒有對協約國宣戰,而真正將他們卷入戰爭的恰恰是德國人的“饋贈”。 ![]() ▲馬拉馬拉海是土耳其內海 兩艘戰艦之所以會出現在土耳其領海,在于英國海軍的追殺,并在土耳其人的默許下進入馬拉馬拉海。協約國立刻施壓要求奧斯曼帝國解除這兩艘德艦的武裝,于是德國人索性提議把這兩艘軍艦無償“轉讓”,這無疑是個加分項。 隨后兩艘德艦被重新命名并升起了土耳其的國旗,船員也改換服裝,但官兵依舊是德國人,唯有柏林方能指揮得動而非伊斯坦布爾。 ![]() ▲布雷斯勞號輕型巡洋艦 9月29日,德土雙方軍艦開始共同襲擊俄羅斯船只,10月28日,兩艘軍艦掛著土耳其國旗闖入黑海并炮擊了俄國的塞瓦斯托波爾港,土耳其人實質上已經被卷入了這場混戰,到11月4日時,俄國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第二天英法宣戰,奧斯曼帝國正式被綁上了同盟國的戰車。 我想,這應該算是半推半就吧。 ![]() 曲終人散的帝國![]() ▲試圖登陸土耳其本土的英法聯軍 土耳其人在一戰中的表現,其實可圈可點,他們與俄羅斯這個老冤家在黑海廝殺四年,不落下風不說,自始至終也沒有讓任何物資通過海峽運抵俄羅斯。為了“解救”盟友并征服奧斯曼土耳其,英法在1915年組織了遠征軍,卻遭遇了慘痛的失敗,這顯然不是傲慢者口中的“歐洲病夫”所能做到的。 ![]() ▲加里波利的海灘上留下了協約國四萬多具尸體和永恒的陰影 反倒是德國人在先期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之后就被同盟國拖進了消耗戰,原計劃半年結束的戰爭變得遙遙無期,家底不夠的奧斯曼帝國也逐漸顯出頹勢,巴勒斯坦和巴格達落入英軍之手,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沿海被法國海軍炮擊。 但他們并不是第一個倒下的。 ![]() ▲沙皇一家的悲慘結局大家可自行搜索 黑海的缺口一直沒打開,而由于戰爭的巨大消耗和缺乏物資供給導致了俄國經濟逐漸崩潰,人民衣不果腹,沙皇在萬分危急的時刻依舊選擇恐嚇奧斯曼試圖使使之服軟,最終付出了國家被顛覆、羅曼諾夫王室被血洗的代價(1917年10月)。 沒錯,機會正是土耳其人創造的。 ![]() ▲巴黎分贓和會現場 隨著德國的投降,奧斯曼帝國也迎來了審判時刻,雖然巴黎和會上的鐵菲克首相早已做好了任人宰割的準備,但他還是將條約草本扔在地上并憤怒地吼叫: 你們的胃口也太大了,這樣的條約,我不會簽!殺了我也不簽! 殺了他也沒用,一心求和的奧斯曼帝國選擇了更換首相,新來這位倒是簽得比大清國的《辛丑條約》還要爽快,但可能他都沒好好看。 敘利亞、黎巴嫩、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成為法國的保護地,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約旦、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地,利比亞則成了意大利的地盤,連倒戈的二五仔都分到了一杯羹。 ![]() ▲左邊紅色是恰塔爾加線,右邊黃線則將土耳其剜去了四分之一 這些地盤早已事實易主,留不住也就算了,英法還從恰塔爾加劃一條直線,西邊全部歸死敵希臘。而黑海自基雷松以東,包括凡湖,劃給另一個世仇亞美尼亞。 更有甚者,土耳其海峽將成為非軍事區,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蘇聯六國可以在這里隨意發動戰爭,跟當年大沽口不準設防如出一轍;將土耳其軍隊控制4.5萬人以下,禁止擁有所有現代化武器;最要命的則是有英法當家的財委會控制土耳其的一切財政收入,以后想怎么花自己的錢也要別人同意。 ![]() 如果兩條線成為事實,那么今天的土耳其今天左右逢源的地緣格局將不復存在,而如果接受了附加條款,那就等同于亡國了,好在凱末爾橫空出世,一番鏖戰和談判之后雙方各退一步,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 ![]() ▲1453年,默罕默德二世趾高氣揚的進入君士坦丁堡 在此之前,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土耳其已經在軍事政變中作古,取得代之正是凱末爾領導的大國民議會。 ![]() 結語:被瓜分便是宿命關于奧斯曼帝國投奔同盟國一事,丘吉爾在回憶錄《世界危機》中曾篤定地認為“沒有哪一個國家像奧斯曼帝國這樣固執地投入戰爭”,并指責他們根本無視“英國和俄國政府提出的生存和完整的保證”,但這位“英雄”顯然是在說謊。 在1917年俄國退出戰團之際,新生的蘇聯隨即抖出一份協議,原來一戰剛打響之際英法俄就簽訂了瓜分中東油田的協議,而那里恰恰是土耳其人曾經的地盤。 英法當時自然有些難堪,但面子有利益重要嗎?強盜還需要面子嗎?少一個分豈不更好? ![]() ▲許多場景中國人并不陌生 這份協議也說明對土耳其的瓜分早就是內定項目,表面上的傲慢和嫌棄,實際上是視作俎上魚肉,不光是俄羅斯覬覦著巴爾干和君士坦丁堡,英法也對亞美尼亞虎視眈眈,無論如何也不會接納他們的,不然如何好意思拿盟友開刀呢? 只是英國人顯然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對手的力量,導致代價遠遠超出了預期,一戰真正的贏家也從來不是歐洲某國,而是大西洋彼岸那只一飛沖天的白頭鷹。 至于土耳其為何選擇參戰,從宏觀上說源自對俄羅斯帝國發自骨髓的恐懼,進而被穿一條褲子的英法所嫌棄和放棄,他們的選擇更像是一種沒有選擇的垂死掙扎,但實力所限,野心所聚,被瓜分是他們的宿命,至于德國的誘惑和軍艦事件不過是縮影罷了。 ![]() 君不見,他們同病相憐的“東亞病夫”派了十幾萬勞工血戰四年,也不過在巴黎堪堪撈了個“保本”,當威海被移交給日本時,我們也曾痛徹心扉地感覺到:弱國不但沒有外交,連說話都不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