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3歲。發現甲狀腺結節一年有余。 2019年2月份,患者在當地醫院查甲狀腺B超提示:甲狀腺右葉多發結節,其中,右葉中上部有一結節約1.0厘米,邊界欠清,形態規則。考慮為TI-RADS4a,橋本氏甲狀腺炎,頸部淋巴結腫大。 因無任何不適癥狀,患者也未在意。 2019年11月份,患者在北京某醫院檢查,甲狀腺功能正常,甲狀腺球蛋白增高,B超提示:甲狀腺右葉結節雖然無明顯增大,但形態表現為惡性特點,且右頸側方淋巴結腫大,不排除淋巴結轉移可能。 同月行甲穿:甲狀腺右葉乳頭狀癌、橋本氏甲狀腺炎、右頸側方淋巴結炎。 患者對于是否做甲狀腺手術猶豫不決。 2020年1月份,她再次到某三甲醫院,找一位有經驗的超聲醫生再次詳細檢查了甲狀腺,其B超檢查結果提示如下: 甲狀腺右葉上中部可見低回聲,1.3 cm×1.1 cm×O.8cm,形態不規則,緊靠后方被膜,內部多處點狀強回聲,CDF:血流信號豐富、雜亂。 右葉中下部可見低回聲,1.1×0.9cm,周邊細暈,CDFI:周邊血流部分環繞,內部穿入規則。 余腺體回聲不均、減低,彌漫分布小片狀低回聲,小于0.5cm,CDFI:腺體內血流信號稍增多。 右頸中部頸內靜脈內前方可見低回聲淋巴結,1.2 cm×0.3cm,皮髓質分界清,皮質內可見短條狀強回聲,CDFI:可見門型血流信號。 右頸中、下部交界處頸內靜脈后方可見低回聲淋巴結,1.1 cm×0.5cm,皮髓質分界欠清,CDF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 氣管周圍可見多個大小不等低回聲淋巴結,較大者約0.7 cm×0.5cm,皮質增厚,皮髓質分界清,CDF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 超聲印象: 1、甲狀腺右葉實性結節合并多發鈣化,高風險,甲狀腺右葉散在點狀強回聲,考慮彌漫性Ca浸潤。 2、甲狀腺右葉實性結節。 3、甲狀腺彌漫性病變,考慮橋本氏甲狀腺炎。 4、右頸部多發淋巴結腫大,請結合臨床氣管周圍多發淋巴結,考慮反應增生性。 此時,患者有些擔心,正準備春節后預約手術,正好趕上新冠肺炎疫情拖延至今。 她今年4月初找到我,我詳細分析了她的檢查結果,建議如下: 1、考慮到患者右側甲狀腺癌伴橋本氏甲狀腺炎及多發結節,右側頸部側方淋巴結腫大,雖然淋巴結穿刺提示淋巴結炎,但淋巴結轉移還是不能除外。 左側甲狀腺考慮為橋本氏甲狀腺炎伴結節。 故手術方案建議為:雙側甲狀腺全切、中央區及右頸側方淋巴結清掃。 2、為了讓患者明白為什么要行甲狀腺全切的原因,我給患者解釋了國內CTA指南(2012年版):雙側甲狀腺全切或患側全切+對側近全切適應癥(確定滿足一下任一) a、童年期有頭頸部放射史。 b、原發灶最大直徑>4cm。 c、多癌灶,尤其是雙側癌灶;不良的病理亞型。 d、已有遠處轉移,需行術后治療;伴有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伴有腺外侵犯。 e、相對適應癥:腫瘤最大直徑介于1-4cm之間,伴有甲狀腺癌高危因素或合并對側甲狀腺結節。 患者完全同意了我的建議。 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手術順利。 術后的最終病理結果是:右側及峽部微小乳頭狀癌,癌結節0.7厘米,侵及甲狀腺被膜,腺瘤性結節性甲狀腺腫;左側橋本氏甲狀腺炎;右側頸部淋巴結轉移(11/13)。 手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完全證實了術前分析判斷。 為了鞏固療效,術后建議進一步行碘131治療,患者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