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的經濟半年報顯示,我國就業總體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達到73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7%。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指出,中國能夠解決近8億人的就業,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盡管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減少,但總量壓力依舊,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 8月1日21:48,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為您深度解讀《如何在高質量發展中開拓就業新機遇?》。 莫榮,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他,深耕就業問題三十余年,致力于勞動就業、職業培訓、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勞動保障等理論政策問題的研究。他率先提出建立“失業預警系統”的建議,是我國“新時期就業方針”的主筆,中國第一部就業白皮書《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的作者和發布人,參與了“八五”到“十二五”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我們公布就業數據和實際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可能大家好像覺得不太一樣,我們講我們還實現了充分的就業,但是我們個人找工作的時候,好像還是蠻困難的。 對于就業形勢的認識非常有意思,有的學者講我們勞動年齡人口在減少,就業主要矛盾似乎發生了變化。從2013年開始,我們16歲到59的歲勞動年齡人口有些許下降,所以有學者就認為我們現在就業問題比較好了,因為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的?好像不是這樣的,我們感受到了就業問題,總量問題依然很大。為什么呢?第一個原因,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16歲就業?剛才這個女同學說我要上到博士,我上到高中是18歲,大學是24歲,研究生25歲,博士起碼到28歲才能畢業,它總體把勞動力年齡人口往后推了。所以我們在研究就業問題的時候,我們仔細算了,把每年初中、高中、中專、大學、研究生、博士畢業生我們算勞動力供給,我們按照這個數字來算,我們就看我們每年還要安排多少的勞動力,最后我們得出的數據是每年大約1500萬,有的時候高一點,甚至還要到1600萬,低也低不了多少,大約平均下來就是1500萬。這個數字跟過去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中央對這個問題定義叫做總量壓力依舊,結構性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們在中國講1500萬,我們沒有感受,1500萬太平常了,北京3000萬人。但是像英國這個國家,大概是6300萬人,它的就業勞動者就是三千二、三百萬人,我們1500萬人大約相當于它的一半的勞動力。 我在1995年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當時在牛津大學,我的導師后來當了經濟系的主任,他就請我到他們學院吃飯。坐在我對面一個女教授問了一句,說莫先生,你們中國有多少人?當時我其實挺不高興的,說我到了英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福爾摩斯倫敦的住址,我說我們去看了看,找了找,我說我也去丘吉爾莊園去看看。我們對英國很多文化歷史,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對中國多少人他們都不知道。后來我跟他們講了,我說中國12億人。結果女教授的反應是天哪,怎么會12億人?我們才6000萬人,你12億人是我們的多少倍?20倍,所以我們這個數字極其龐大,我們能夠解決中國接近8億人的就業,這也是想不到的一件事情,所以這個總量壓力我們真的一直是把它放在心上的。 中國經濟大講堂 編 輯:巨穎 李曉樂(實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