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很多人把吵架當成一種工具,其實這是一種相當低效的工具。相比于吵架,有更好的方式能達成共識,實現目標。 吵得不可開交,原來你們出發點都不一樣 作者:Cici 來源:Cici的心靈花園(ID:Garden_of_Cici) 最近一段時間,與各方的溝通協調變多,收獲了一些經驗,也收獲了很多教訓。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觀察,發現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雙方唾沫橫飛、各說各話,最后卻只是不斷地重復、強調自己的觀點,完全無法彌合分歧、達成共識,更遑論推進行動。 到底是什么在從中作梗,阻礙兩個人的溝通與聯結?在一次次「交鋒」中,我逐漸體悟到,溝通中至少存在四重障礙需要去突破,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如果能在更深的層面上求同存異,雙方溝通效率、互信程度都會大大提升。這個對工作場景如此,對親密關系同樣如此。 | 01 第一重:信息不對稱 這是最簡單也最容易解決的一重障礙,那就是雙方的信息不一致,你了解的信息我不了解,導致產生誤會。好比說,小明同學遲到了,他的領導對此心懷不滿。但他可能不知道,小明同學昨晚加班到 1 點多,回去只睡了 4 個小時,又起來趕著上班了。 又比如說,戰略同學建議與運營商合作,因為運營商門店規模巨大。業務同學可能會跳出來反駁,說運營商看起來只有 3 家,但實際上是分省運營,必須單點突破,因此沒辦法與運營商建立廣泛、快速的合作。信息是認知和決策的基礎。信息差異帶來認知和決策差異。 信息不對稱,看起來比較好解決,擺事實、拿數據,把信息差補齊,就可以了。然而,補齊信息差,沒有看起來的那么容易,這要求我們,做更充分的調查研究、獲得更詳實的信息和數據,來闡明觀點。毛主席教導我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另一方面,我們經常會發現,即使把信息差補齊了,依然沒有辦法達成共識。這是為什么?這往往意味著,雙方有更深層次的 gap(隔閡),沒有被解決。 | 02 第二重:認知不一致 這個跟信息不對稱看起來有點相似,但其實大不相同。認知不一致的意思是,即使面對相同的事實和信息,雙方依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好比說,小明花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個項目(事實),同事 A 認為小明磨洋工,居然花了一個月才做完(觀點),而同事 B 認為小明很認真、慢工出細活(觀點)。 觀點、或認知的形成通常非常自動化,而觀點和事實的區分又通常非常微妙不易察覺。但一旦發現事實與觀點的不同,以及一旦發現雙方基于相同的事實,推導出截然相反的觀點,那便是一個極好的突破口,可以試著去拆解雙方在事實 → 觀點的形成路徑上,到底在哪里分了叉。 在上面小明的案例里,A、B 兩位同學可以好好探討探討:
以事實為起點出發,去追溯認知形成的過程,找到岔路口,沒準兒兩個意見相左的人就能重新走到一起啦。 | 03 第三重:目標不統一 我們在溝通中,經常喜歡直接討論路徑或解法,一個說往左,一個說往右,雙方吵得不可開交。但有可能雙方吵著吵著,突然發現,原來倆人的出發點都不一樣。 比如一個業務同學,向老板建議,我們應該開展 A 業務,因為能提升 xxx 訂單量。說了半天,老板不置可否。最后才明白,A 業務雖然訂單規模不錯,但是收入太低了,不符合當前的業務發展需要。搞錯了目標和方向,方案做得再漂亮也無濟于事。 很多時候目標是沖突的 — 要規模還是要效率?要收入還是利潤?先拿供給,還是先拿需求?目標不同,對事情的優先級判斷就會全然不同。也許你提的方案是有價值且可行的,但由于只服務次一級的目標,從而使得整件事情的重要性大打折扣。 所以下次,當你和其他人爭論具體 to do 進入陷入細節和死胡同時,不妨跳出來,先提議雙方把目標拉齊一下,比如「我提這個方案,主要是為了 xxx 目的,這個目的咱倆能拉齊嗎?對你來說重要嗎?」先把「why」想清楚,再來爭論「what」和「how」的高下。 | 04 第四重:立場不一致 立場不一致,或視角不一致。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最難的,也是事情推進不下去的重要阻礙。公司和業務立場不一致,組織和個人的立場不一致,上下級立場不一致。經常有人覺得事情推不動,其它部門不作為不支持自己工作,心里特別委屈。那其它部門憑什么要支持你工作呢?你可能會想,因為這事兒很重要(對你來說)。而其它部門可能覺得這事兒壓根兒一點兒也不重要,他手上重要的事情多了去了。他們甚至覺得,你推某件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集體利益 — 屁股坐歪了。 這時候,首先需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找到這件事情對于對方的意義,讓他也覺得重要,才能更好的推動。 那可能有人會說,憑什么是我改變我的立場或視角來理解你,為什么不能是你反過來理解我?誰應該改變立場,應該主動站在對方視角?原則其實很簡單,誰更愿意這件事兒做成?誰動力更足、收益更大,誰改變。 | 05 溝通建議與沖突解決 理解了溝通的四重障礙,然后呢?溝通到底該怎么做?在此提幾個溝通建議與沖突預防和解決的方法。 第一、溝通順序上,從立場 → 信息。 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經常先溝通信息,再說結論和目標,這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花大量的時間與人爭吵不重要的細節,而無法探討真正重要、核心的差異點。深層次的差異更難察覺、也更難彌合。 所以,如果希望提高溝通效率,推薦的做法是,從立場和目標聊起,在這個層面拉齊之后,再聊信息和認知。我想舉兩個例子,這樣大家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溝通順序帶來的差異。 首先來看看從信息 → 立場的溝通: 讓我們試試調整溝通順序,從立場開始,最后溝通信息: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覺到上述兩種溝通順序的差異?如果你是聽眾,更愿意被哪種溝通方式說服,更愿意和哪種溝通方式的人合作? 第二,思考時,注意切換視角。 我們溝通時經常以「我」為主,這是為什么很多人的表達讓人覺得特別強勢且自我中心。后來我發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溝通技巧出了問題,而是在思考的時候,我們就是以「我」為主的,所以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點。 如果把「我」的視角,切換成「你」的視角,就能更敏銳地預見可能的分歧。這種切換視角,不是簡單的「共情」、「互相理解」,而是真的讓自己置身在對方的立場和處境下,從「你」的視角來全面地理解、分析整個事件。
切換視角,不僅能幫助我們發現溝通時的潛在分歧,它更大的價值在于,幫助我們從全新的視角審視整個事件,發現我們自己的思維盲區,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第三,沖突時,優先彌合深層次的差異點。 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沖突都在所難免,脾氣再好的人也可能跟人吵架。沖突發生了沒關系,可以解決,而且建議盡快解決。有的人喜歡回避沖突,但事實上有些事情想躲也躲不掉,你不解決不代表問題就消失了,沖突和分歧往往只會越積越深,不會自動消解。 其實解決沖突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優先彌合深層次的差異點。先解決「屁股坐歪」、「你只想證明自己」的問題,再拉齊目標上的差異,最后看看有沒有認知和信息上的不對稱。千萬不要反過來,因為反過來的時候,特別容易陷入信息細節的爭吵,和觀點之爭,反而會加重立場和目標上的矛盾。 第四,以真心換真心。 現在市面上講溝通、甚至講說服技巧的書很多,很多都是講套路的。溝通也確實有很多套路。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也許在有些人看來也是套路。但實踐表明,大家都不傻,你是套路還是真心,其它人完全能感受到這個細微的差別。只使用套路,只會讓人感到演技的拙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最后得人心的,絕對不是套路,而是你的真誠、坦率,你真的將心比心地看到了對方的立場和訴求。最近有同事說「我先用真誠溫暖組織,組織再來溫暖我」,深以為然。當然有的時候,可能真心也換不回真心,我們也無法期待或要求他人付出真心(如果以獲取他人真心為目的,那又陷入了自我中心、「屁股坐歪」的窘境)。如果我們相信付出真心是對的,那就堅定去做,但對結果報以平常心。 以上,就是我發現的溝通的四重障礙,越深層的障礙就越難察覺,也越難彌合。但一旦在深層的障礙上產生突破,也許一切就會突然海闊天空。祝在職場和人際關系中如履薄冰的你,找到溝通障礙的突破口。 本文獲授權轉載。作者:Cici,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前管理咨詢顧問,現互聯網戰略分析。關注心理建設、終身成長,人生下半場希望用管理咨詢武裝頭腦,用心理咨詢滋養靈魂。本文來自:Cici的心靈花園。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摘自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