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白居易) 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范仲淹和蘇軾,這三個古代中國名人,有個共同特點,不僅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為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還在仕途中各自主持修筑湖堤或海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為蒼生造福,受到后世歷代人贊頌。 (一)修筑白公堤增加水容量據史載,白居易822年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任期間,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壩水閘,增加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今杭州)、鹽官(今海寧)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堤壩建成后,他親自寫下《錢塘湖石記》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邊,指導當地人蓄水排洪。此外,白居易還組織老百姓疏浚唐代大歷年間杭州刺史李泌在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條件。 杭州人民十分感謝白居易,他調任后,將他所修堤壩稱為白公堤,親切地稱他為“白舍人”,有的人畫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抄寫他的詩貼在墻上。 當地至今還流傳著不少有關他的故事。 某天他在湖上觀賞風景,看到湖南岸的一處湖面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臺樓閣。白居易經過調查落實后把當事人傳來說道:西湖是大家的,你一個人不能私自占用!現在罰你開湖田一百畝。當事者只好雇人,挖了一百畝湖田作為補償。 某天白居易從靈隱道上散步回來,看見有人砍了兩株樹背回家當柴燒。白居易當即對那人說:山上的樹如被砍光,泥沙就會流到西湖里去!罰你補種十株樹!那人只好到山上去如數補種。從此,再沒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樹了。 白居易有次從孤山寺扶醉歸來,在堤上走著走著不覺詩興勃勃,當即吟成一首七律《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我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這辰光恰好有個老婆婆拄著拐杖,也在堤壩上看風景。白居易乘著酒興,把詩念給老婆婆聽。老婆婆聽后說:這詩好啊!不過白沙堤不只你一個人所愛,我們杭州人都愛耶。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這樣就吟出大家的心思了。 白居易一聽喜得跳起來,連連說:老婆婆,你改得好,謝謝你。后來老婆婆打聽到這人是白居易,逢人就講:白居易的詩,我也改過,而且還謝我哩!一時杭州人傳為美談。 三年后白居易調回京師。旅途中白居易在浙江邊境換船前行,杭州來的船回去。他戀戀不舍西湖,提筆在紙上寫了一首詩,托杭州船老大帶回去貼在西湖斷橋亭上: 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 須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范仲淹) (二)范仲淹修筑捍海堤堰出生于貧窮家庭的范中淹從小勤學苦讀,少年時的他每天只熬一碗稀粥,將涼后凝成一塊的粥分成四份,早晚拌幾根腌菜,各吃兩份,吃完繼續埋頭苦讀。這“斷齏畫粥”的佳話流傳至今。功夫不負有心人,1015年27歲的范中淹一舉考中進士。剛過而立之年,調任泰州西溪(今東臺)鹽倉監。 在范中淹那個年代,唐大歷元年(766年)筑建的從楚州高灣至揚州海陵縣142公里長的捍海常豐堰,雖經宋代開寶年間增修,因年代久遠逐漸倒塌。范仲淹滿懷“有益天下之心”上書泰州知州張綸,建議急速重新修復,奏請朝廷批準后,由范仲淹負責修復工程。 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征集兵夫四萬余人開工,時值隆冬,風雪交加,大海潮洶涌拍岸而來,一些兵夫驚慌失措四處逃散,陷入泥濘中淹悶死了二百余人。由于出了大事故,朝廷決定暫行停工,派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到泰州查勘實情。胡令儀系河南開封人,曾任如皋縣令,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使農田、鹽灶和百姓生命財產難以保障的問題,于是與張綸聯名上奏朝廷說明,后獲準繼續開工。 (范公堤遺址) 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的母親謝氏去世,范仲淹離任回籍守喪。其間范仲淹屢次給張綸寫信,請張綸無論如何要將捍海堰修成,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獨擔其咎。 天圣五年(1027),張綸負責工程指揮,終將捍海堰修成。前后歷時四載。堰長約71公里,堰基寬10米,高5米、頂寬3.3米。堰成后受益顯著,據史載,“來洪水不得傷害鹽業,擋潮水不得傷害莊稼”。外出逃荒的兩千余民戶回歸家鄉,百姓得以安其生,農業和鹽業均受其利。 當時雖為主持完成工程的張綸立了生祠,但后人仍未忘記首倡和實際促成者范仲淹。明代以后,人們即將阜寧至呂四的海堤統稱為范公堤。明嘉靖七年(1528年),海安在西寺為其建范文正公祠。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西場仲鶴慶詩贊范仲淹:茫茫潮汐中,磯磯沙堤起。智勇敵洪濤,胼胝生赤子。西塍發稻花,東火煎海水。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范公堤現在雖失去其捍海功能,但范公堤、范仲淹及他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已永載史冊,流芳百世。 (蘇軾) (三)葑泥構筑蘇公堤蘇軾的一生,與杭州頗有緣分,入仕后因在朝中一直受到壓制,1071年他主動請求離開京師,不久被調任杭州通判,相當于知府的副手。雖然官職小,但天高皇帝遠,遠離了紛爭不斷的朝廷,他感到輕松自在。1089年,蘇軾因看不慣舊黨的作法,再度遭到排擠,和當年一樣。被貶的第一站仍是杭州,任知州。 已年屆五十有三的蘇軾,雖然心情郁悶,但沒有得過且過混日子,依然勤政謀政,十分關注當地老百姓反應強烈的西湖淤塞問題。經過周密的規劃,他組織了十萬民工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作為標志,用挖出的湖中葑泥筑了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那三塔就是如今的“三潭印月”,那長堤就是如今的“蘇公堤”,也稱“蘇堤”。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蘇堤望山橋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題寫的“蘇堤春曉”碑刻。 蘇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漫步在堤上,雀鳥和鳴,意境動人,四季景色各異,故稱之為“蘇堤春曉”。蘇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六座橋,杭州人將這六座橋俗稱為“六吊橋”,民間有“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的歌謠。解放后六橋重新加固并拓寬,橋欄桿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圖案,保持古橋原有風貌。 文末感言:白居易、范中淹、蘇軾三位人中龍鳳,盡管仕途坎坷,為官一任努力造福一方的精神,值得歷代后人學習。 (蘇堤春曉)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