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煜全,這里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7月24日周五,海康威視在盤后發布了2020年半年度報告,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2.71億元,同比增長1.45%;凈利潤46.24億元,同比增長9.66%。 因為業績亮眼,7月27日周一開盤,到中午就漲停了。 海康威視為什么業績亮眼?雖然海康威視自己講的是物聯網、云計算,是科技領先,但其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智能監控,或者叫智能安防。 現在人工智能應用相對最成熟的,就是視覺識別、面部識別,正好可以用在智能監控上。所以很多人工智能獨角獸的業務,都是聚焦在智能監控領域,但他們卻經常被批評叫好不叫座,技術領先,收入落后。 為什么技術沒那么強大的海康威視,卻有這么好的業績呢? 我們在看科技企業的時候,往往過度關注企業的科技實力,而忽視了企業也是產業的一個參與者,也要遵守產業運行的規律。 海康威視在智能監控產業里的角色是系統集成商,也就是說,他們是整合各家(當然也包括自家)的產品和技術,幫助客戶把監控系統搭建起來,并要保證功能達標的那家。 我們在介紹電信設備市場的時候,談到過一個現象:全球電信設備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數量卻越來越少。原因很簡單:電信運營商要搭建的是一張很大的網絡,要保證網絡功能正常,必須要找一個可靠的總包商,再由這家總包商去整合各家的技術和產品,把運營商需要的網絡建起來。 即使市場上有新技術出現,運營商也不會直接采購,而是由總包商負責把新技術整合到自己搭建的網絡里。這樣,運營商要確保網絡功能正常,當然要找最大的總包商了。長此以往,小公司慢慢沒了業務,大公司則越來越大。 中國智能監控的客戶仍然是以政企客戶為主,項目都比較大,他們采購的規律和運營商相似,都是要找最大、最能夠一站式完成整個網絡建設的企業。這就造成了,智能監控市場和電信市場類似的頭部越來越大的聚集效應。 而那些真正擁有最先進科技的企業,因為不能完成整個網絡的建設,只能去找海康威視合作,謀求成為海康威視的供應商。 但視覺識別這樣的高科技,擁有者并不獨家,在和海康威視談合作時反倒處在劣勢,再普及一點兒的技術,海康威視干脆就自己開發了。這才是海康威視成為領域贏家的關鍵,說白了,就是市場開拓早帶來的規模壟斷性。 可以說,海康威視就是智能監控領域的華為。 但再深入剖析智能監控領域,又和電信不同。電信有廣大的消費市場需求支持,其技術升級是長期持續的,每幾年(一般不到十年),網絡就要有一次大規模升級,從1989年模擬信號的第一代移動通信到今天,短短的31年時間,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 因為有這個規律,所以移動設備市場持續擴大。也是因為掌握了這個規律,華為才敢投巨資到研發,因為知道今天的研發優勢,就是明天的市場優勢。 而作為公共設施,智能監控市場的技術升級,要比電信慢得多。也就是說,當這一輪大規模的智能監控建設結束之后,整個智能監控市場很可能面臨增長乏力的局面。再加上海康威視的集成商地位,使他們可以從其他高科技企業那里把技術集成進來,而不必自己研發。 所以理智地說:海康威視在智能監控領域,不應該做大規模研發投入。 但海康威視2019年研發投入了將近55個億,占營業收入的9.51%。這雖然和華為2019年研發投入1317億,占營業收入的15.3%仍有很大距離,但我認為其實還是投入太多了。 但如果你再看到,海康威視分拆旗下子公司的業務,謀求境內上市的新聞,就會明白了:海康威視希望加大對新業務的扶植,以解決未來主業長期市場增長乏力的問題。 但只是分拆上市,而不是把新業務作為未來重點,放在公司內部孵化,其實進一步增加了,海康威視未來業務的不確定性。 所以簡單總結:雖然別人叫的聲音比較大,但海康威視才是人工智能市場最早的獲益者。只不過不是因為技術領先,而是因為集成優勢。 雖然5年后的業務有很大不確定性,但因為疫情使中國各級政府,都更加重視智能安防,未來兩三年海康威視的市場表現,很有可能會更加亮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