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新區鳳凰醫院爭奪戰:為何門診大樓被封門,一半職工辭職》,這是26號澎湃新聞的一條報道。一半是多少?醫護人員100多名。 掛著鳳凰醫院牌子的大樓里,還隱藏著另一家“醫院”——東鎬醫院籌備組。100多名醫務人員從前者辭職后,與后者簽訂了勞動合同,有的科室幾乎全員“出走”。一邊是當地的二級乙等綜合醫院,一邊是尚未取得行醫牌照的“醫院公司”,一棟樓的兩家“醫院”因無法正常看病救人,陷入困局。 當地警方相關人士稱,從8月6日開始,“房東”醫霖置業與“房客”鳳凰醫院租賃合同到期,欲收回房屋引發的糾紛,當地警方已接到93起警情,反映的情況集中于行政人員被人從行政樓趕出、體檢中心被破壞、門診大樓被封閉等。 印象里面,這應該是最大規模的一次醫護人員集體跳槽。但很奇怪,原新聞里面,居然沒有一句這些跳槽者的觀點。 如此大規模的醫護人員集體沉默跳槽,媒體卻集體遺忘這個角度,好奇怪。 換一個背景,如果是公立醫院的100余名醫護人員集體跳槽,媒體上不鬧得天翻地覆才怪。 這種沉默首先是被沉默,媒體只關心資本掐架,關心“醫院每年的營業額有上億元,純利潤幾千萬”,關心這些狗血劇情。他們選擇了對這個跳槽角度習慣性的無視,所以這個聲音缺席了。 但作為醫生,我對資本掐架沒感覺,更關心的是同行們的生存狀態。 不能發聲,可能是他們不想發聲,也可能是包括媒體到資本,不讓他們發聲。什么原因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沉默。 這個事實說明,即使這個職業群體賺到了一點錢,但依然難以擺脫棋子的厄運。 作為機器或者是機器的部分零件,他們是不配發出自己聲音的,這是一種現實所在。 很少看到民營醫院醫生公開坦然表達自己觀點的,如果這是正常的,那只能說明,我們對這種現象習慣了。 當大家都關心你說什么,也不需要你說什么,甚至不允許你說什么的時候,也只好沉默了。 歷史罕見的醫護跳槽,集體沉默是一個很微妙的角度,側面說明了中國醫生很容易被資本或者權力控制、被影響、被消聲。 對一個社會而言,醫生沉默過多,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就像你看見你隔壁家的鄰居,沉默寡言,從來不和人說話也不溝通的時候,總是隱約感到不安的,哪怕他賺了一點錢。 贊賞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