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我國最古老而又最隆重的一個農歷年節,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最美好的節日。這一天,無論是居住在海內還是海外,無論是居住在城市和農村的華人,都家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張燈結彩,辭舊迎新,親朋好友歡聚同賀,拜年問好,互相祝福,熱鬧非凡。 據傳說,過春節的習俗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那時,遠古的大帝堯是一位賢名的君主,愛民如子,推出了許許多多的愛民舉措,深受國民崇拜愛戴。堯到晚年,在選擇接班人的大事大非問題上,他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選擇。按當時的形勢和規定,他本應該把王位交給自已的兒子,這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考慮到他兒子不太成器,唯恐難擔重任。最后他把“天子”之位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接任。 舜繼位后,治國理政很有才能,百姓安居樂業,政通人和。堯非常高興,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交接好,我死后也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堯死后,舜為了感謝堯帝對自已的信賴和重托,感謝堯對國家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便選定一個日子,即新年開始的第一天,每年在這一天,舜都會帶領全體部下祭拜天地和先帝。舜死后,人民為了紀念舜的業績,也就把舜帝祭拜天地和先帝的那天,當做一年的重要節日來祭拜舜。從此以后,每年都以一定的形式紀念這個節日。這個重要的節日就確定為新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并正式規定陽歷的1月1日為我國的元旦,陰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初一俗稱大年初一或陰歷年,老百姓對此節日十分重視,因此也最隆重。 中國人民過春節,從臘月甘三過小年后就開始置辦年貨,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段時間都屬于春節范疇。這期間,政府機關部門,大中小學校統一放假,歡度新春佳節。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又把這一重大的傳統節日帶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節日之一。在新春佳節期間,我國各族人民分別在各自所居住的不同地區根據各地的風俗都開展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盡情歡樂,各顯風趣。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下",為祭灶日。相傳是因為灶君要在此晚上天稟報人間一年來的善惡及收成情況。因此在這天晚上,各家各戶都必須用一只老公雞祭灶,公雞稱灶君之馬,并用灶糖及火燒饃供之,其意是糖甜,求其上天美言,好話多說,壞話莫講。 在祭灶時,神臺上點好蠟燭,擺上供品,家庭男主人抱公雞,跪在灶君畫像前,口中還禱念:“好話多說,壞話不提,祝你一路平安,回來時多領糧食”等話,并燃放鞭炮,然后將灶君畫像從廚房屋揭下,焚燒院中,即為啟程上天,至三十日開始貼新畫像。表示灶君上天匯報己畢,又返回家中。當日晚,人們吃火燒饃和大鍋菜。民間對此節日必較重視,貧富皆然。如今,敬灶君,祭送上天之習已作為迷信己慢慢廢除,但各家各戶烙火燒饃,吃大鍋菜的習俗仍普遍存在。 二十三過后是置辦年貨的階段,無論貧富,都要盡力操辦,通常,磨白面,殺豬,買禮品,購菜,購買新衣鞋帽,買敬神香表,上墳火紙,歷頭,年畫,鞭炮,寫春聯等。 南陽一帶有這樣的俗語“二十三,烙火燒,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捏鼻(包餃子),初一拱揖(拜年)。 臘月三十,俗稱大年三十,如果是小月,二十九也稱三十,晚上稱除夕,意為過完一年之夜晚。此時,年貨已備齊,各家各戶門上都貼了對聯,室內張貼神像及掛畫。舊俗是貼了對聯之后即不許討債,故有些家庭臘月二十八就貼上了對聯,但也有習俗,當年家庭有家人亡故者不貼對聯,三年內春節不走親戚。我國民間過春節除貼春聯外,還喜歡貼“福”字。家家戶戶的門上,糧倉上,豬牛欄,門楣,水缸上,灶上,都貼上大小不一的“福”字,以祈愿新年多福吉祥。有的還把"福”字倒貼,取“倒”的諧音,寓“福到了"之意。 除夕當晚的晚飯稱年夜飯,北方人一般家家戶戶都吃水餃,吃餃子,借諧音“更歲交子”之意。一家人吃餃子時,每個人先咬一口生蘿卜,叫做“咬春"。有些地方餃子里面包著硬幣,糖塊、花生米一類的東西,如果吃到“硬幣”意味著新的一年有財運,吃到糖塊意味著日子越過越甜,吃到了花生米就會延年增壽(取花生又名長生果之意)。 南方人則吃一桌豐盛的美味佳肴,安微雞鴨魚肉全上,即使是三口人之家,也得擺上十雙筷子,預示著來年十全十美。 除夕之夜,院內高掛燈籠,家家戶戶室內生火,富家用木炭,窮家用木柴,全家老幼圍坐火旁,飲酒談話,謂之守歲,俗稱"熬年”,家長分發給兒女“壓歲錢”,終夜不眠,團聚暢談,歡樂到旦,即預兆來年家業興旺,家道昌盛,萬事如意。 現在,全家人都習慣看春節聯歡晚會,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看到深夜11時至凌晨1時(春節頭一個辰子時),根據民間延續下來的迷信習俗,家家迎喜神、財神、貴神及上界諸神下凡,家家戶戶都在庭院擺供桌,點蠟燭,焚燒香表,叩拜四方,對天朝禮,燃放鞭炮,謂之迎接各路神仙,俗稱“出天方”,這種信仰習俗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或陰歷年,男女老少有的除夕之夜“熬年”通宵達旦,有的早早起床,均穿新衣服,各家各戶在各自的大門前燃放鞭炮,以驅邪氣,迎喜神。誰家的鞭炮放的越早,則以為最早最吉利得財喜。 如今的爆竹,五花八門,品種繁多,諸如小鞭炮,電光雷,母子雷,射天炮,千頭鞭炮,萬頭鞭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不僅放鞭炮,大多家庭還都燃放煙花。 不過現在人們燃放鞭炮的目的則于原先不同,完全是為春節添喜助樂,增添喜慶氣氛。但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燃放鞭炮,不僅污染空氣,而且還時常伴隨人身傷害,火災事故,所以近幾年一些大城市對燃放煙花爆竹有了不同程度的禁令限制。 鞭炮放后,各家各戶都在自己的正屋室內,點燃蠟燭和香表敬神。然后全家人到祖墳拜墓燒紙,祭拜先祖及亡故親屬。之后,全家人吃餃子。飯后,開始春節拜年。 春節拜年是一種極富人情味的傳統禮儀習俗。關于拜年習俗的來歷來自一個神話故事。據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兇猛無比,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每年只出現一次,也就是在每年的除夕之夜,它就竄出山林,到周圍的村莊傷人,因為它每年只出現一次,所以人們就稱他為“年”。因為他力大無比,人們斗不過它,為了求得平安,只好各家在各自的門外放些肉食,把門關緊,放上攔門棍,放攔門棍的用意,一是干擾阻止“年"進屋傷人,二是阻擋財源外流。等到初一凌晨“年"吃飽走了,人們才紛紛放鞭炮,開門相賀,鞠躬道喜,互賀祝福未被"年"傷害。此后拜年的習俗就延續至今。 拜年的習俗雖然各地并不相同,但都體現了一個尊老愛幼的崇高精神。大都是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贈小輩壓歲錢若干,俗稱“壓腰"錢。在家族及村鄰中,初一上午,年輕晚輩必須按照血緣關糸,從近到遠,逐戶逐人登門向長輩拜年。人們見面常以“新年好”“恭喜發財”等詞句道賀,在途中相見者,則互相作揖,以示禮賀。 自初二日起,人們攜帶禮品走親訪友,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聯絡感情。初二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外甥外生女到舅家拜年,初三起老親舊謄,親朋好友,五相拜往,祝賀新春。 在每年春節期間,黨和國家各級政府,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均組織“團拜會”,實行集體拜年,大家歡聚一起,暢談一年的成就,展望新年并彼此互祝健康,愉快,既體現了同志間的真誠友誼,又休現了上級對下級的熱心關愛和愛戴,又避免了大家相互往返奔波之累。 初五日謂之“破五”,象初一那樣,早上放鞭炮,吃餃子,中午飯菜規格和初一相同。象征春節期年的重大活動已基本完畢。 初六,大開始,各行各業開張營業,農民開始進行必要的農事活動,國家機關亦開始辦公。 春節乃至正月,人們禁忌很多,不許惡聲謾罵,不準哭鬧,不準大聲呵斥,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忌打破碗盆,吃飯忌泡饃,燒饃,意為怕這一年出門雨淋頭或燒壞麥根。在初一這一天,忌打掃衛生,不能灑污水,往外倒垃圾。丟棄廢物等。同時這天還忌到井上打水,意為怕擾亂龍王休息過年。有的則于初二日開始打水時,攜帶香表在井邊燃燒,以示向井神致敬。 在春節期間,各地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如:唱大戲,舞龍耍獅,秧歌舞,踩高蹺,球類和棋類比賽……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新的內容。春節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傳統節日,是我國普天同慶,萬民齊樂,辭舊迎新的節日。
作者簡介:魏從廷,網名辰辰,河南省社旗縣人,南陽市優秀教師,現已從校長崗位退休。70年代與文學結緣,有百余篇作品發表于市級以上文學刊物,報刊雜志及新聞媒體,并多次獲獎。其中有作品曾在全國優秀教育教學論文大獎賽活動中榮獲二等獎,并被編錄《世紀燭光》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