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03 期 作者 / 馬相斌 河南省濮陽市范縣人民醫院內三科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張芊芊
偏癱后肩痛是腦卒中后期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偏癱側肩痛,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多發生在上肢活動時,如穿衣和肩上舉,影響康復訓練、日常生活和護理。在休息時有時也會產生疼痛感,甚至影響睡眠。在中醫學中上屬于痹癥、中風后遺癥等疾病的范疇。本人以自制補氣活血湯為基本方隨癥加減,并配合紅外線燈局部照射治療97例偏癱側肩關節疼痛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以一得之見就正于同仁。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所有病例均為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病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51例。年齡47-88歲,平均年齡(71±15.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2個月。平均病程(1.8±1.2)周。所有病例均經過胸部及肩關節X光片檢并查,排除了骨折及肩關節脫位等疾病。診斷標準:①腦梗塞、腦出血及其他原因致肢體癱瘓后;②癱瘓側肩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疼痛;③排除肱骨外科頸骨折、鎖骨骨折、肩關節脫位等疾病。 1.3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癥狀全部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癥狀基本消失,功能改善;無效:肩痛未緩解,肩關節活動受限無改善。 2結果 療程最長1個月,最短10天,平均23天。臨床治愈者25例,占25.77%;好轉者64例,占65.98%;無效者8例,占8.25%。在治療期間未耽誤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未見患者因本治療而加重。 典型病例:孫某某,男,55歲。因“失語、右側肢體癱瘓3小時”為主訴于2015年4月來我院就診。病例特點:患者中年男性,急性起病,以失語右側肢體癱瘓為主要表現。有高血壓病史8年余,最高達170/120mmHg,未規律用藥治療,血壓控制欠佳。就診時見運動性失語,右側鼻唇溝變淺,右側肢體肌力1級,右側巴彬斯基征陽性。查血常規、血生化、尿常規、大便常規加隱血皆未見異常。顱腦CT檢查示:顱腦CT平掃未見明顯異常。遂欲以腦梗塞為診斷收住院。(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但病人及家屬拒絕住院,回家至其家附近的診所治療。3周后,患者再次來診,仍有運動性失語,右側肢體肌力好轉,查體見右下肢肌力4級,右上肢肌力2級,右側巴彬斯基征陽性。右肩關節活動受限,運動時右肩疼痛。建議病人住院進行康復治療。病人及家屬商議后同意住院。入院后出給以常規藥物治療、肢體及語言功能康復訓練外,針對病人偏癱側肩關節疼痛,給以益氣活血湯原方不做加減,以前法煎煮服用,并給以紅外線燈局部照射,每次半小時,每天兩次。5劑后肩痛癥狀明顯減輕,腦梗塞癥狀也有所好轉。效不更方,繼續服用15劑,肩痛癥狀基本消失,原方劑量減半再服20劑以鞏固療效。此后,隨訪3月本病未再復發。 3討論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