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臭病因探源
中醫(yī)學認為,口臭,是胃病的癥狀之一。若要治口臭,先得治胃病。胃病,始見于《內(nèi)經(jīng)》邪氣藏府病形篇。泛指胃的病變:如飲食不節(jié),冷熱不適,致胃氣虛弱,或脾胃濕熱,胃陰不足等。以致胃失和降,則癥見胃脘脹痛,嘔吐惡心,口臭暖氣-----或食滯中焦,,則有脘腹痞脹,吞酸吐水,口氣惡臭,便溏不爽等癥。
胃脹有口臭一一胃脹一證。見于《靈樞脹論》,指腹?jié)M,胃脘脹痛,口臭不欲飲食等癥。
胃熱有口臭一一胃熱之證。指邪熱犯胃,或過食煎炒,辛燥,油膩厚味,致胃中燥熱的病癥
癥見:口干、渴飲、嘈雜吞酸、口臭、口爛、脘灼易饑、甚至牙齦腫痛、尿赤、便結等癥。
口甜有口臭一一口甜是口臭的孿生兄弟。口甜,又稱口甘,《素問·奇病論》:病有口甘者,病名為何?……名曰脾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濕熱有口臭一一承上段。“脾癉”,古病名,亦出《素問奇病論》,指因多食肥甘,脾熱(既脾胃濕熱)而濁氣上泛,口有甜味, 息臭苔膩之證。日久可轉變?yōu)橄剩忍悄虿。V委熞苑枷惚贊峄瘽駷橹鳎接锰m香飲子。
寒濕有口臭一一寒濕口臭,其病因多由胃寒水谷不化,致胃中初步腐熟之食糜,挾濕停聚, 脾少升精,復致胃氣下降功能減弱,胃中陳留腐臭之氣泛溢而成口臭之癥。可用溫中平胃散,燥濕健脾,去痰化濁,以升中焦清氣。
寒熱錯雜有口臭一一寒熱錯雜指脾寒胃熱,脾胃虛實復雜而能導致口臭之證。此證因脾寒胃熱致脾,胃,腸,功能紊亂,升降失調,癥見胃痞滿,嘔吐,腸鳴瀉痢,口苦吞酸或腐惡口臭,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
二、設問,解答口臭病機:
問:口臭患者為何會口淡無味? 有時又會口酸?
答:口臭之人病由脾胃病而來,有因脾胃虛寒者。脾之運化功能減弱,脾胃消化功能就衰退,胃中水谷水濕因之停滯,胃失和降,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則食腐之氣上溢,成為口臭,脾失健運,脾不升清,故而渴不思飲,口淡無味,舌淡苔白,脈緩無力,肢軟而飲食不香。 口酸亦為胃病患者的自覺癥狀,多見于消化不良或膽胃濕熱之證。
問:口臭之人為何多不能自行覺察?
答:口為脾之外竅,為飲食物攝入之門戶,兼有咀嚼食物的功能,口內(nèi)舌,喉嚨,會厭等協(xié)調動作而能發(fā)音講話,口腔還包括齒,齦,腭等,下連氣管,食道,因凡開口講話,或呼吸之時,氣體從口鼻二竅出入,故口也是呼吸氣體出入之門戶,而與鼻竅同時協(xié)助肺之呼吸, 因為口鼻呼出之氣是同時進行的,鼻自然也就聞不到口氣之臭,故口臭患者多不能自行覺察,而旁近之人能嗅其臭氣。檢驗之法, 自己可以雙掌掩其口鼻,哈出口中氣息,再用鼻聞(則知臭氣從食道中來) 。
問: 為何口臭的病機是胃氣不降?又與脾運化有牽連 ?
答:胃氣不降,又稱胃失和降,指胃將飲食物,初步消化吸收后,靠胃氣的下降傳導功能,將食物殘渣與水分下注于小腸的動態(tài)過程。胃為水谷之海,專司受納腐熟食物,若人飲食有節(jié),保持胃腸間,有規(guī)律的虛實更替,則食物殘留亦隨胃氣之降而下降小腸,于是脾能升清清,胃能降濁。 胃之降濁與脾主升清的功能,有相反相成的配合作用。故胃中腐物殘留亦如走水不腐之理而能推陳置新。少生胃病,若脾升胃降的規(guī)律紊亂,就會發(fā)生消化系統(tǒng),既脾胃的病變,而未降之濁腐氣就上騰于口,發(fā)生口臭的癥狀。
脾之運化有二:一協(xié)胃運化水谷,二協(xié)胃運化水濕。故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夫妻 ”,胃病與脾在生理與病理上的關系極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