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舒己懷 來源 | 爸爸真棒 ID:babazhenbang 面對美國對中國企業越發明顯的敵意,一個問題被提上了議程: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培養出馬斯克、比爾·蓋茨這樣的人才,引領世界科技的進步?這篇文章對“π型人才”的培養路徑分析,給我們一些思路。 及時接收優質教育信息,將我們設為星標??保持聯系,一起前行 “在高度專業的社會里,通才,尤其科技通才(Generalist),是更亟需的人才,他們現在已經大放異彩,未來也會越來越吃香”。這個理論來自一本書《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范圍)》。 什么樣的人是科技通才?簡而言之,不受專業領域局限,而且能夠引領科技事業變革的人。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π型人才”。π的橫,代表寬廣的學科跨度,知識面廣;而π的一撇一捺,代表至少在2個領域,有深刻的經歷和造詣,精通到可以做專家。 “π型人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他們都是多棲領域的專家: 比爾蓋茨=科技+法律+商業:蓋茨的父親就是一個頂級的律師,母親從事商業,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從小在法律、商業的耳濡目染,以及自己對科技的追求。 喬布斯=科技+藝術:喬布斯在產品設計的藝術風格,產品發布會和廣告的設計方面是把藝術融入血液的典型案例。 馬斯克=科技+商業:馬斯克大學修的是物理學和商科,大學期間就嶄露出杰出的商業文案能力,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展現出杰出的商業能力(例如資本運作和項目管理)。 左-右:喬布斯、比爾蓋茨和馬斯克 而中國目前很難培養出如上述三人這樣的“π型人才”,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們目前的社會,本質上是鼓勵“專才”的。 現在市場和時代潮流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接近于“π型”,而且所要求的知識寬度在變得越來越寬。一個特長或者一個特質,越來越不能定義人才的獨特性。 普通家庭能有哪些培養“π型人才”的方法路徑? 01 真正的通才 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 “π型人才”在外人眼里是也許不容易獲得的,因為要在至少兩個領域都要是專家。而且這種通才,在我們“以培養專才為主”的社會中,可能也不符合我們習慣熟悉的“好學生、好孩子”的模板,因為他們可能學術成績并沒有很好,但非常擅長體育、廚藝、手工。 我們家長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們都找到自己的“π”呢?先給兩個大方向: 第一個,保持終生的學習興趣和建立自學能力,是獲得“π”的基礎條件。 而我們教育中的很多做法,一不留神就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或者自學能力,所以我鼓勵家長在童年時期,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有自由閱讀的機會,也鼓勵大學時主動選擇跨度大一點的學科,拓寬“π”中的那一橫。 第二個,具備長期眼光和非功利的思維方式,從學校到家長,都要努力克制內心深處的“控制欲”和計劃經濟思維,不能用KPI來考核。 所以我想盡可能多地鼓勵孩子,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找到自己可能精通的2個領域,也就是“π”的兩個豎。 02 童年時期 不受限的閱讀,加大知識、學科的寬度基礎 現在學校和家庭教育,沒有很好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習的動機問題。 那天我專門問幾個孩子:“你究竟為什么學習?” 一個小學生居然回答我:“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為了生計接受教育沒有錯,但這實在不應該是小孩子的答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讀了馬斯克的故事,我認為一個原因在于,我們在幼兒教育中做得非常多,但是自主性和可享受性非常低,就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被同學霸凌、被父親折磨,從小害羞又不愛說話的馬斯克,卻在科技領域成為了真正能上天入地的“鋼鐵俠”,將無數人童年的夢想付諸現實,這背后的推動力,絕不僅僅是科技方面的能力和熱忱。 除了他有“硬核”單親媽媽的悉心陪伴和栽培,可能還有一個被低估的原因:自由而自主地讀了大量的書。 這是一段摘自馬斯克傳記的文字: 一個男孩兒幻想著太空和正邪之戰不足為奇,可如果這個男孩兒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些幻想,就太讓人不可思議了。 馬斯克就屬于這種情況。在15歲左右的時候,他就已經很難將幻想和現實區分開來了。馬斯克把人類在宇宙的征程看作個人的使命。如果人類必須尋找更加清潔的能源,或者建造宇宙飛船去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那就去做吧。 馬斯克千方百計地想要讓這些事情變成現實。” “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看了太多漫畫的緣故吧,”馬斯克說,“在漫畫里,英雄必須要拯救世界,必須讓世界更美好,因為相反的做法沒有任何意義。” 2018年馬斯克把特斯拉用火箭發到了太空 馬斯克的童年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這種沒有功利目的的寬廣的閱讀和玩耍中,孩子們才可以幻想出豐富的世界,打下多學科、跨領域的興趣基礎。 能夠幻想出彩虹與獨角獸,是每個孩子們的特異功能。 家長們也許給不了這樣的夢想,但應該給孩子自由閱讀的機會,選擇興趣和讀物時,我們也該知道退避三舍,讓孩子心中小小的夢想種子能夠發芽。 我自己在帶自己小女兒的過程中,也會堅持少教授知識。多培養以她為中心的探索,鼓勵她發問,鼓勵她用觀察世界,用圖形或實物去滿足她的求知欲。也是希望她有一個豐富的內心,萌生一個屬于她自己的小小的夢想。 03 少年時期 多參加社會活動, 找到“π”中關鍵的兩個豎 現在很多家庭都開始注重讓孩子參加社會活動,投入實踐,這很好,但多多少少有些功利,目的主要在于升學,軟實力提升只是次要,個人特色更是沒有凸顯出來,更別談找到“π”中最關鍵的兩個豎——最困難的、要精深的2個領域。 那么喬布斯和比爾蓋茨,是怎樣尋找個人特色的呢? 喬布斯有科技天賦誰都知道,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其實也很高,甚至可以到達專業的高度。 他的藝術家的行為特質體現他做事的方方面面,一切都圍繞著他藝術家的特質建立起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他在藝術上花費的精力。所以他的個人特色,是科技和藝術的組合。 1997年,重回蘋果擔任CEO的喬布斯,推出了著名的《Apple Think Different》廣告,來傳遞蘋果的價值觀:廣告畫面有甘地、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等改變世界的人,還有喬布斯最喜愛的音樂人鮑勃·迪倫 再比如蓋茨,他除了從小編程厲害,也開始涉足商業方面的實踐活動。 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他就寫了一篇名為《為蓋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文章,他充分認識到要想辦好企業,不但要有充足的資金,還需要優秀的員工。他在文中考慮到了有關創辦企業的很多細節上的問題。 他們都在青少年期間的活動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都有中學期間成功賣出自己產品,和需要與陌生的成人聯系的經歷,當然也都有遭受挫折的經歷。 而最大的收獲則在于:他們都進行了很多社會實踐活動有了探索,逐步發現了自己擅長的領域,親身地切實地相信幾行程序可以撬動世界,一個設計可以占領市場,以致于機會呈現在他們面前時候,他們可以奮不顧身不顧一切投身其中。 他們就這樣,發現了自己的“π”中的兩個豎。 1970年,保羅·艾倫(左)和比爾·蓋茨在湖濱學校學習,五年后兩人分別從各自的大學畢業,共同創立了微軟公司 04 大學階段 走出知識舒適圈, 多修幾門你不熟悉的課 這三個人到了大學,都在盡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學了很多跨學科的東西,努力讓自己的“π”中的橫和豎都變得更長。 蓋茨在哈佛學習的是法律,明顯是要子承父業。但他同時在修數學課和研究生級別的計算機課,他說,“若非創業,我會從事物理研究”。 而馬斯克,他在大學里修的是物理和商科,甚至在賓大開始物理博士的項目,這讓他具備了深入學科、在學科中尋求聯系的能力。這是一段摘自他傳記的文字: 馬斯克的這篇論文獲得了97分,并獲譽'分析得非常透徹'且具有'出色的財務知識'。教授的評價非常中肯。馬斯克可以像邏輯學家那樣清晰簡潔地表達,同時非常準確地從一個要點轉移到下一個要點。但馬斯克真正突出的地方在于,他將復雜的物理概念與商業計劃相結合的能力。不僅如此,他還顯示出了將一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營利性企業的非凡才能。 未來所需要的技能里,有兩條都離不開跨學科的能力:復雜問題處理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和認知靈活性( cognitive flexibility)。 現在的媒體的豐富性和獲取知識的容易度,讓獲得多科背景變得越來越可能。而且很多本科項目都是這樣設計的,比如西安大略的毅偉商學院。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父母和孩子都要認識到學多科的必要性,以及激發發現這些科目的興趣。 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我們培養不出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也能幫孩子找到他們的“π”,在未來激烈競爭中,勇敢地乘風破浪。 “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國際化教育平臺,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啟發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