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芙蓉橋白族鄉出土的無牙恐龍化石,距今已有2億年歷史;縣城朱家臺出土過戰國時期的古幣、陶器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3—1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期,溇澧沿岸已有原始人類活動,約在新石器時代已有氏族形成。桑植上古史籍稱古西南夷地,夏、商屬荊地,西周屬楚地,春秋屬楚巫郡慈姑縣,西漢至宋,相繼屬武陵郡充縣、天門郡縣、臨澧縣、崇義縣、慈利縣等。宋仁宗年間,桑植推行土司制度,設桑植宣撫司。因司治桑植坪而得名(今五道水鎮芭茅溪境內)。元、明、清因襲宋制,至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七年(1729年)置安福縣。十三年(1735)改稱桑植縣,隸屬辰沅永靖道永順府。民國3年(1914)廢永順府,屬湖南省辰沅道,民國11年(1922)廢道制,由湖南省直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8--1935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桑植蘇區,屬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先后建立桑植、鶴峰、石門、慈利、長陽、五峰六縣聯縣政府(縣治桑植白竹坪),桑植、慈利聯縣政府,桑植、龍山聯縣政府,民國24年1935由湘西行政督察區代管,民國27年由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轄管。1949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桑植,建桑植縣臨時人民政府,次年3月29日成立桑植縣人民政府,隸屬永順專署,1952年撤銷永順專署,改由湘西苗族自治區代管,1954年4月自治區改為自治州。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大庸市,桑植縣劃歸大庸市管轄,1994年4月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
|
來自: 12345csdms > 《桑植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