訟獄 世人惟不平則鳴,圣人以無訟為貴。 【譯文】 世人只是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才會發出不滿的聲音,圣人認為沒有訴訟是可貴的。 上有恤刑之主,桁háng楊雨潤;下無冤枉之民,肺石風清。 【拓展】 恤刑:用刑慎重,不濫用刑罰。 桁楊雨潤:桁楊是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腳或頸的一種枷。雨潤,像雨水一樣滋潤。桁楊雨潤用來比喻賢明的君主慎用刑罰,使罪犯受到感化。 肺石風清:周朝的時候,在朝廷門外設置有肺石,老百姓可以站在石頭上控訴官員。后來肺石風清指百姓可以站在肺石上面控訴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譯文】 上面有慎用刑罰的君主,用刑寬和使百姓受到感化;下面沒有受冤枉的百姓,用來告狀的肺石上冷冷清清。 雖囹圄líng yǔ便是福堂,而畫地亦可為獄。 【拓展】 囹圄:監獄。身陷囹圄就是被關進監獄。 福堂:幸福的地方。古人認為被關進監獄里的人會一心向善,這樣的話監獄和福堂就是相同的了。 畫地亦可為獄:相傳在遠古時期,人們都很淳樸,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后來有“畫地為牢”一詞,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或做指定范圍內的事,不得逾越。 【譯文】 即使是身陷囹圄也可以看作是身在福堂;在地上畫一個圈也能成為監獄。 與人構訟,曰鼠牙雀角之爭;罪人訴冤,有搶地吁天之慘。 【拓展】 構訟:造成訴訟,構成法律糾紛。 鼠牙雀角:鼠、雀比喻強暴者。原意是因為強暴者的欺凌而引起爭訟。后比喻打官司的事。 搶地吁天:呼天喚地。形容極度悲切。搶地的意思是用頭撞地。《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有“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句子。 【譯文】 和人產生法律糾紛,叫鼠牙雀角之爭;罪犯申訴冤情,有搶地吁天的慘狀。 狴犴bì àn猛大而能守,故獄門畫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聽訟在棘木之下。 【拓展】 狴犴:傳說中的神獸,龍的第七個兒子。據說狴犴有點像虎,他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除裝飾在監獄的門上,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棘木:因為它外面有刺里面挺直,象征法官的公正審判,所以稱為審案的場所。 棘木之下:古代聽訟的地方。 【譯文】 狴犴長得勇猛高大而且能看守門戶,所以監獄的門上畫著狴犴的形象;棘木外面有刺里面挺直,所以審理案件在棘木之下。 鄉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獄,誰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續,上當原情定罪。 【拓展】 鄉亭:鄉是古代縣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鄉以下又有亭,亭以下有里。漢高祖劉邦曾經擔任過泗水亭長。 岸:古代稱鄉亭拘押罪犯的地方為岸。稱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為監獄。 系:本來是捆綁的意思,引申出拘押,關進監獄的意思。 作奸犯科:為非作歹,觸犯法令;指干違法亂紀的事。諸葛亮《出師表》里有“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的句子。 原情定罪:追究他心里的動機來確定有無罪過或罪過輕重。原的意思是推究,考查。 【譯文】 鄉亭的監牢有岸,朝廷的監牢有獄,誰還敢作奸犯科?死了的人不能再活過來,東西斷了就不能再接上,上面的人應當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獄,羑yǒu里是商牢。 【拓展】 羑里:地名,也是商朝監獄所在地。周文王姬昌曾經被商紂王關押在這里。 【譯文】 囹圄是周朝的監獄,羑里是商朝的監牢。 桎梏zhì gù之設,乃拘罪人之具;縲紲léi xiè之中,豈無賢者之冤。 【拓展】 桎梏:中國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類似于現代的腳鐐和手銬。引申為束縛、壓制的意思。 縲紲:古時捆綁犯人的繩索。引申為監獄。 【譯文】 桎梏的設置,是制作拘捕犯人的刑具;監獄里面,怎么可能沒有好人被冤枉? 兩爭不放,謂之鷸蚌相持;無辜牽連,謂之池魚受害。 【拓展】 鷸蚌相持:即鷸蚌相爭。《戰國策》中記載:趙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對趙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路過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干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會餓死你。’雙方都不肯放棄,結果一個漁夫過來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趙國于是放棄了攻打燕國。后來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使第三者得利。 池魚受害:即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辜被連累而遭受災禍。池:護城河。 【譯文】 雙方相爭互不放開,稱為鷸蚌相持;沒有罪過受到牽連,叫作池魚受害。 請公入甕,周興自作其孽;下車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拓展】 請公入甕:即請君入甕。唐朝武則天時任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人,這些人都善于用嚴刑酷法來審問犯人。后來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問周興,周興還不知道。來俊臣問周興:“犯人不肯認罪怎么辦?”周興說:“這個好辦,拿個大甕,周圍用炭火烤,把犯人裝進去,什么事他會不承認呢?”來俊臣叫人搬來一個大甕,四面加上火,對周興說:“我奉命來審老兄,請兄入此甕吧。”周興嚇得連忙叩頭認罪。后來比喻拿某人整治別人的法子來整治他自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下車泣罪:也叫神禹泣罪。下車向遇見的罪犯流淚。古代稱君主對人民表示關切。比喻為政寬仁。據說夏禹外出視察時看到犯罪的人,就下車問那人為什么犯罪,而且還哭了。旁邊的人問夏禹為什么哭,夏禹說在堯舜在的時候,人們都以堯舜之心為自己之心,現在,老百姓都只關心自己了,他們犯罪,都是因為自己治理不好造成的,所以就哭了。 【譯文】 請公入甕,是周興自己做的孽;下車泣罪,是夏禹對百姓犯罪深深的自責。 好訟曰健訟,掛告曰株連。 【拓展】 健訟:好打官司。 掛告:連累被告發。 株連: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比如株連九族就是一人犯死罪,家族成員和他共同承擔刑事責任的刑罰制度。 【譯文】 好打官司稱為健訟;無罪而受到牽連叫株連。 為人息訟,謂之釋紛;被人栽冤,謂之嫁禍。 【拓展】 釋紛:消除糾紛。 嫁禍:(采取手段)把禍害推到別人身上。 【譯文】 替別人解決訴訟問題,稱它為釋紛; 徒配曰城旦,遣戍是問軍。 【拓展】 徒配:徒刑和流刑。徒刑是剝奪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強制其服勞役的刑罰。流刑是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的刑罰。比如《水滸傳》里武松、宋江等人都被刺配,實際上就是流刑。 城旦:古代刑罰名。一種筑城四年的勞役。 遣戍:發送犯人去守衛邊境。 問軍:古代刑罰,即充軍。 【譯文】 徒刑流刑可以叫城旦;發送犯人戍守邊疆叫問軍。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拓展】 三尺:古代把法律刻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法律為三尺。 三木:指古代的枷、鐐、鈕三種刑具,分別戴在犯人的脖子、手、腳上。 【譯文】 三尺是朝廷的法律;三木是罪人的刑具。 古之五刑,墨、劓yì、剕fèi、宮、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拓展】 五刑:古代的五種刑罰,包括墨刑(在臉上刺字并用墨涂黑),劓刑(割掉鼻子),剕刑(砍掉腳),宮刑(男子去勢,女子幽閉。),大辟(死刑)。史學家司馬遷曾被處以宮刑。 笞:古代的一種刑罰。用荊條或竹板敲打臀、腿或背。一般打10下到50下不等。 杖:古代刑罰之一。用荊條或大竹板拷打犯人。一般打60下到100下不等。 死罪:斬首或者絞死。 徒:把犯人監禁并強制勞動。 流:流放。按照流放的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清朝禁煙的林則徐曾經被流放新疆。 另外,還有磔(俗稱車裂或五馬分尸)、髡(既剃發)、髕(也作臏,割膝骨)、刵(割耳朵) ,醢(剁成肉醬),梟首,棄市,族誅等刑罰。 【譯文】 古時候的五種刑罰,是墨刑、劓刑、剕刑、宮刑、大辟;如今的法律,有笞刑、杖刑、死罪、徒刑、流刑。 上古時削xuē木為吏,今日之淳風安在;唐太宗縱囚歸獄,古人之誠信可嘉。 【拓展】 削木為吏:上古時期民風淳樸,削木頭作為官吏放在犯人家里。到了開庭審理的時候,犯人不需要官府捉拿,自己抱著木頭做的官吏去接受審理。后來意思發生了變化,形容獄吏的兇暴可畏。 縱囚歸獄: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親自審問囚犯,他看到囚犯后,心生憐憫,不忍殺掉,就放他回家去看父母妻子。約定到第二年秋天,讓這個犯人自己回來受死。接著,唐太宗又下命令,把天下死囚都暫時放還家,夜限定他們到第二年秋天來京城受死。等到了第二年秋天,被釋放的那些囚犯,都感謝唐太宗的不殺之恩,按照約定的時間,主動來到京城,聽候官府發落。唐太宗看他們這樣,就赦免了他們。 【譯文】 上古的時候削木頭作為獄吏,今天這種淳樸的民風在哪里呢?唐太宗釋放的囚犯都按時回來了,古人的誠信真值得表揚。 花落訟庭間,草生囹圄靜,歌何易治民之間;吏從冰上立,人在鏡中行,頌盧奐折獄之清。 【拓展】 何易:唐朝縣令的名字。他為官清廉,親政愛民,治理有方,訴訟很少。當地百姓安居樂業,就寫了歌:花落訟庭間,草生囹圄靜。 盧奐:唐朝南海太守。他清正廉明,當地人不敢犯法,稱贊他說“吏從冰上立,人在鏡中行”。就是說斷案的官吏就像站在冰上(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被審判的人就像在鏡子里走路(案情一目了然)。 折獄:斷案。 【譯文】 花落訟庭間,草生囹圄靜,是歌頌何易治理百姓很簡約;吏從冰上立,人在鏡中行,是歌頌盧奐斷案的清正廉明。 可見治亂之藥石,刑罰為重;興平之梁肉,德教為先。 【譯文】 可見治理亂世的良藥,要以刑罰為重;促進太平的美味,要以道德教化為先。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