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他唯一的傳記《活著是為了講述》中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最近有一部熱播劇《三十而已》,展現了奮斗在特大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草根夫妻,優秀白領女青年的工作生活狀況。那么今天,四十而已的我,只想講述我人生上半場那些對于我來說重要的,一去不復返的日子。 一 、 出生——美麗的錯誤 我經常跟媽媽說,我的出生純粹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為什么?因為我是二胎,超生的二胎。媽媽懷我的那年正趕上全國上下計劃生育大刀闊斧,如火如荼,開除工作啦,拆房子啦,罰款啦,鬧得人心惶惶。而因為我的出生,父母雙雙被革職,家里失去經濟來源;因為我的出生,家里被搬空,幸好房子沒拆,家徒四壁,外加一張床;因為我的出生,外公給媽媽的嫁妝,一塊寶石花的手表,也被沒收,后來發現,那塊手表一直戴在鄉政府計生辦負責人手腕上。 我前不久還在跟我媽說,要是沒有我,你和爸爸只負擔一個孩子,日子會好過很多,你也跟Z同學的媽媽一樣,現在退休了,一個月幾千塊錢的退休金。哪像現在在農村里,手上盡是粗糙的老繭,臉上都是曬斑和皺紋,不是下田,就是上山,不是種地,就是采茶。農忙時節,白皙的小腿肚都被田里的水泡出一層黃皮,雙搶累得腰都直不起來。說不出的辛苦,上交提留那么多,收入卻那么少。外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的幺妹,幺女,在娘家都沒有受過這份苦。媽媽卻說,港些么的話,有人就有世界。錢再多,有什么用?生了你,當然是賺了。到底賺了什么呢?永久的農村婦女身份?滿臉的滄桑?還是做不完的農活? 話說我的出生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鄉政府計生辦的負責人三天兩頭來我家里做思想工作,先是曉之以理,共產黨員要帶頭遵循國策,父母親誠懇地點頭。然后是動之以情,他們這份工作也不容易,得罪人,不好做,他們也不想這樣的,麻煩多多支持。父母親又是贊成地點點頭。待他們前腳一走,爸媽就相互鼓勵,達成統一戰線,死活不能去引產,他們來者盡管來我們還是懷我們的。見好說沒用,只能來“硬的”了。 一天,爸爸去上班,領導說,“YJB,你不用上班了,今天放你的假,回去和愛人引產,引產了就回來上班。來,這是上頭發的紙。”于是,爸爸拿著紙回了家。媽媽問:“那怎么辦,去引產?”爸爸輕描淡寫地說:“只后。(土話,想得美)管它干什么。”然后,這“來之不易”的一天假期,爸爸就去打跑符子去了。 軟硬不吃,怎么辦?上頭還是有辦法的。他們找到了村里負責人,文爺爺。要他務必做通我父母工作,文爺爺滿口答應,沒問題。文爺爺當時是我們余氏家族的權威人士,村支書,人稱文支書。同時,文爺爺有著極強的家族觀念。他對我爸說:“JB,上頭要我勸你們去引產。我跟你兩個講,引產這事千萬做不得。一定要把孩子躲出來。”于是,有了文爺爺的鼓勁,我父母繼續艱難地堅持著。 媽媽的肚子越來越大,上面催得越來越緊。姨媽是當時的赤腳醫生,她突發奇想,能不能讓孩子提前出來呢?可是當時沒有催產針啊。于是,我媽就去爬山,跳堤,肚皮依然紋絲不動。怎么辦呢?最后一招,姨爹開著他的狗狗車,我媽媽就站在這一輛當時流行的敞篷“法拉利”上面,從盤塘一路顛簸到蔡家崗,又從蔡家崗一路哐哧哐哧回到盤塘,當時的路還是老路,到處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就這樣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次,我還是沒有要出來的意思。可是急壞了全家人啊! 這一天,燕部長又來到我家,苦口婆心地對我媽說:“小Z啊,不是我們心狠啊,這真的是推車qu炕了(土話,事到臨頭之意),我不來,上頭要開除我的工作了。我也有老有小,我也要養家,我這也是沒辦法了。你就明天去引產吧?這是上頭給的最后一天了。孩子反正都沒見過面,也沒什么,引掉了以后政策好了,還能再生。我這要是沒了工作可咋辦啊?”(燕部長果真有“先見之明”,2016年,國家政策果真好了,全面開放二胎。我父母都很喜歡孩子,前不久還戲說,若是年輕,自己再生一個。然而,父母都已年過花甲之年。) 燕部長留下一包紙,一斤紅糖就走了。媽媽很無奈,用手輕輕撫摸肚子里面正在“打太極”的我,眼淚像斷線的珠子,邊哭邊說:“我的孩子好可憐啊,還沒有來得及見過世面,就要把他做掉,我怎么狠得下心啊!” 晚上,姨媽來了。關鍵時刻,姨媽就是掌舵人。媽媽眼睛紅腫,聲音嘶啞地問:“那哪門搞姐姐,明天去引產?燕部長港他都要被開除工作了。”姨媽義正言辭地說:“你莫蠢。你去引產了你要哭死。他沒工作那是他的事。我跟燕部長港,你后天去。明天自己把被子洗一下,沒人跟你洗被子,我也很忙的。”也許姨媽是行醫接生多年,看得出我媽就應該在這幾天生了,用了一個緩兵之計。 于是第二天,媽媽挺著大肚子,清洗了家里的被子,床單。又成功地捱過了一天。這樣一來,實在是沒辦法了,全家商定,只能第二天去引產了。姨媽也去。就在這天夜里,媽媽一腳把正在做夢的爸爸踹醒——好事,肚子疼,發作了。可是發作了也是要去引產的,姨媽說了今天去就得去啊,否則信譽何在? 去引產吧,天亮后就出發。姨媽剛好這天要去鎮上開會,便陪同媽媽來到醫院,醫院有好多來引產的孕媽媽,一針下去,帶走一條小生命,結束今世母子緣。輪到我媽媽了,醫生已經準備好了針頭,針管,正在上藥,媽媽只顧嗚嗚地哭。姨媽小聲對醫生說:“醫生,我跟你港個悄悄話,這是我妹兒,怎么辦,已經發作了,要生了。”這個醫生應該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毫不猶豫地說:“發作了,那回去啊。發作了還打針,不是造孽啊!” 于是,姨媽趕緊扶著我媽沖出了醫院大門。鎮上距離我家三里多路,已經發作的媽媽根本走不了路,忍著一陣一陣的劇痛,走幾步,跪下來,爬幾步,再走幾步,再跪下來,再爬幾步,如此反復,一路上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攙扶,幫忙,和協助。好不容易跪爬到了家,肚子已經疼得不得了了。剛躺在床上,我就自己沖出來了。奶奶雙手一接,一個小貓咪大小的女嬰發出嘶啞地哭喊,終于來到這個美好的人世間。 大叔叔閉著眼睛送進來一把剪刀,奶奶這臨時接生婆關鍵時刻走馬上任,“咔嚓”一聲剪斷臍帶,簡單包裹之后,把我送到媽媽懷里,一個勁兒高興地說:“一個妹妹,一個妹妹。”至此,這場歷時十個月的“抗計劃生育之戰”取得全面勝利!雖然后期的“秋后算賬”,超生處罰讓我家陷入了水生火熱之中。然而暫時來說,我的到來,讓我的父母親成為了大家都羨慕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兒女雙全,人生贏家”啊! 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而在這場“求生大戰”中,果斷有主見的姨媽,睿智有家族情懷的文爺爺,手下留情、針下留人的醫生,勇敢接生的奶奶,盲遞剪刀的叔叔,無疑都是我的救命恩人。雖然我一直覺得自己的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然而生命如此不易,叫我如何不珍惜?! 二 、 童年——摸爬滾打的日子 我的到來,直接導致父母被開除工作,爸爸和媽媽成了兩個妥妥的農民。家里家具被搬空,幸好還剩一張床,夜里有個蜷縮之處。茅草屋漏雨,大雨大漏,小雨小漏,一張床,到處都漏得濕濕的。媽媽就用臉盆放在帳子上、地上,來接雨,家里滿到處都是大盆小盆。此起彼伏的“嗒嗒嗒”的雨滴聲,大概是我接觸到的最原始的交響樂。僅有的500元存款全部被罰,用“一貧如洗”形容當時的家境絲毫不為過。后來,上面的領導說:“孩子是女的生的,男的可以來上班,女的不能上班了。”于是爸爸又恢復了工作,去學校當老師,而初中英語教師的媽媽就徹底地落入農村。 然而,爸爸整天調來調去,一會青草崗,一會朱家港,一會前進,學校離家遠,上班要住校不能天天回家,媽媽就帶著兩個孩子,既當爹,又當媽,既要干農活,又要出義務工。有時候晚上回到家,我和哥哥飯都沒吃就已經睡著了。媽媽就做好飯菜,用筷子撬開我們的嘴,一人一口塞進嘴里,多少吃點后,又給我們輪流洗臉洗腳,脫衣上床。把我們安頓好,這才自己扒幾口冷飯冷菜,收拾碗筷,洗漱睡覺。夜里還要醒來幾次給我們蓋被子,把尿。一夜沒睡好,第二天又要投入緊張的勞動中去。 我真的不知道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怎樣做到田間地頭,孩子農活,里里外外一把手。而且從不叫一聲苦,從不喊一聲累。這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撐著她?后來媽媽說,那是因為她堅信,孩子會慢慢長大! 有時媽媽上山干活,就把我和哥哥放在樹蔭下,要哥哥看著我,帶我玩。媽媽就一邊干活,一邊瞟著我們。哥哥自己還小,怎么可能帶得了我?于是終于發生了兩次事故。一年冬天,收蛋的人來了。媽媽拿著存下來的雞蛋,對著正在烤火的我和哥哥說:“兄兒,我出去賣一下蛋,馬上回來,你看著妹妹,莫板斗火坑里去了。”可是蛋還沒賣完,就聽見我在哇哇大哭,媽媽一聽,不好,可能我被燒著了。 于是趕緊沖進家門,果真,我小腿上的棉褲正在熊熊燃燒,慌亂中趕緊滅火后脫褲子,肉都撕下來一塊,白色的骨頭清晰可見。媽媽邊哭邊抱著我去找姨媽看傷,治療,自然是少不了姨媽一陣劈頭蓋臉地地痛批:“帶個孩子都帶不好,若是燒到臉,看你怎么搞?”那時候醫療落后,沒有什么特效藥,我的腿爛了掉殼,掉殼了又爛,流水流膿,反反復復搞了差不多一年才好。 到現在,左腿當面骨那里還有一個手掌大的疤。這就是我為什么要么穿長褲,要么穿長裙的原因。如果穿短褲短裙,我一定要穿絲襪。然而,這還沒完。又有一次,媽媽就在家門口栽瓜,要哥哥看著我,帶我玩。那時候的孩子,哪有什么玩具啊?陀螺沒見過,小車是稀罕物,手槍飛機只能自制,能有泥巴玩都不錯了。此時的哥哥太聰明,看到隔壁福奶奶用燒塑料的方法補臉盆,覺得很好玩。 于是也燒著了一個塑料袋,學著去補臉盆。看著塑料油一滴一滴掉下來,帶著火,還有“嗤嗤”的樂音,哥哥很是興奮啊,真是太好玩了。沒想到,塑料油滴啊滴,滴到最后粘到手上,燙得他哇哇大叫,沒辦法,只能拼命甩,甩啊甩,終于甩掉了。他是甩掉了,不疼了,可輪到我撕心裂肺地哭了。媽媽聞聲趕來,不好!我的頭上正在冒煙,塑料油竟然甩到了我頭上。媽媽趕緊去扯塑料油,這一扯,頭發連著頭皮也掉了一塊,白色的頭骨又露了出來。當時的醫療條件仍然是那么落后,于是,這頭上的傷也是流膿流水,反反復復搞了差不多一年才好。 哥哥臉盆是沒補著,倒是給我右邊頭皮那里補了一塊銅錢大小白色的“花”。幼年的這兩處印記時刻提醒著我,在那個既要干農活,又要出義務工,還要帶兩個孩子的年代,父母養育我們真心不容易。 于是五歲的時候,我和哥哥就雙雙被父母親帶下水田學插秧,帶娃做工兩不誤。我們最先開始學的是“打干干”,就是分壟子。哥哥從那邊往這邊插,我從這邊往那邊插,很快,一條綠色的“干子”就插好了。雖然秧苗插得東倒西歪,秧苗間距也不均勻,爸爸媽媽卻一個勁兒地說我們插得好。因為實在是太小,水田里的泥又太滑太黏,有時換步的時候,腳還沒抽出來,一屁股就坐在了水田里。好在天熱,稍微濕點也沒關系。天黑回家的時候,臉上、衣服上、頭上,到處都是泥,仔細一聞,還有泥巴的清香呢! 薅稻是必干的農活之一。就是把水稻里的雜草和稗子找到,拔出,扔掉,讓水稻更加茁壯地生長。雜草好認,稗子就比較狡猾了。稗子長相酷似水稻,也穿一身綠衣服,但沒有稻穗,沒結谷子。爸爸找出幾株給我們看,我們很快就識得了。于是趕緊在各自地盤尋找,找到一株,就指給爸爸看,詢問是不是,確定是的,便連根拔起,甩出路面。熟能生巧,很快我們就能獨立薅稻了。“偽水稻們”終究是被我們慧眼識別,將其通通拔出,不留一棵,斬草除根。 家門口那塊一畝不到的水稻田,一家四口,一個上午不到的時間全部薅完。等上了岸,爸爸才發現,我的雙眼都被稻尖戳紅了,有的地方還有血絲。而我的小腿肚那里一坨黑黑的是什么?只聽爸爸說“莫動,一條螞蟥!”“啪”地一聲,一巴掌便把這黑黑的肉肉的軟軟綿綿的正在吸血的螞蟥給拍了下來,而膽小的我早已經被嚇得哇哇大哭。聽說螞蟥生命力很頑強,刀切,死不了,切幾段,活幾段。于是,哥哥抓住那條“吸血鬼”,用一細竹枝,把它的身體反將過來,放在太陽底下暴曬,以解心頭之恨!待它曬干,確定沒有了生的氣息,我和哥哥方才離去。意外的一條螞蟥,竟然成了我們勞作之后的玩具。這個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啊! 最累最辛苦的莫過于雙搶了,有雙搶的暑假都是特別“充實”的。所謂雙搶,就是搶著時令,趕緊收割成熟的早稻,然后把下一季度的秧(晚稻)插下去。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坐在家里都熱,別提在田里干活了。你會說,干嘛要插兩季,一季不可以嗎?不是輕松多了嗎?然而,對于農民來說,有得選嗎?一季稻吃得飽嗎?一季稻還有上交國家的嗎?一季稻還有賣的補貼家用嗎?一年到頭就靠著田里的這兩季度水稻了。很多農戶巴不得撿別人的田來插,怎么會把兩季降為一季?所以寧遠辛苦一點搞雙搶,也是不可能插一季的。稻子收割完,就得趕緊“打稻”。 天氣太熱,只能清早出早工,或者黃昏出晚工。爸爸媽媽把龐然大物——打稻機抬到田里,我和哥哥就抱著稻子拼命送到爸媽手里,遞完這一扎,趕緊去抱下一扎。稻子的葉子很粗糙,很戳人,谷芒很尖,也很扎人,接觸到皮膚,會很癢的。尤其是大熱天,被扎到,又有汗水淌過,就更不舒服了。然而,越是癢,越是難受,越想著快點打完,這樣就可以早點休息。于是我和哥哥像比賽一樣,越跑越快,剩下的稻子越來越少。 夜色籠罩,稻子也打完了,爸爸一擔一擔地挑回家。媽媽拖著疲憊的身子做飯。休整一夜,第二天我和哥哥曬稻谷,爸爸媽媽要趕緊犁田,把田整出來好插晚稻。割稻,打稻,犁田,插秧,基本上在十天內就要完成,勞動強度相當大!搞完雙搶,夜里坐在月光下,谷堆旁,聽爸爸講故事的時候,我隨手就在腰間和胳膊上撕下來兩塊大大的死皮。可見太陽是多么猛烈!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打稻機”淘汰了,“脫粒機”來到了農村。通常是師傅開來機器,村里幾戶人家商量好,合作分工,輪流脫粒。人多力量大,每家每戶在十多分鐘內就完成了脫粒,田畝多的產稻多,時間會時間多個幾分鐘。我感嘆高科技給農民帶來的便利,我也感謝老天,我終于不用滿田跑,抱著稻穗去打稻了。 現在老百姓的日子更好過了,插秧機廣泛的使用,不用再純手工一株一株地插,降低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勞動效率。國家政策好,種田種地喂牲口都有補貼,生活富足,都不搞雙搶了,要么一季,要么撒播。 和雙搶比起來,其他的農活就是生活的點綴了。依著時令,跟爸爸媽媽去地里種花生,種綠豆種黃豆,育棉花缽,種芝麻,種油菜,成熟時節扯花生,撿綠豆割黃豆,撿棉花,揉芝麻,揉油菜。一家人,一起勞動,一起回家,雖然辛苦但也好玩,其樂融融。國慶前后到山上去采山油茶,天沒亮就帶好午飯裝好水,背著竹簍,步行到離家四里之外的山灣里,爬上高高的茶樹采茶果。 特別喜歡在山上吃午飯,那個味道特別美,特別香甜。至今想來都回味無窮!采茶果一般都是晚上七八點才回到家,有時候我和哥哥一到家就睡著了。爸爸忙著清理“戰果”,媽媽趕緊做飯。這種早出晚歸的采茶日要持續三四天,因為那時候環境好,無污染,茶樹年輕,結的茶果又大又多,雖然勞動辛苦,但茶果誘人,我們采得相當有干勁。 勞動確實是光榮的,也是值得歌頌的。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過之后,在嘗過勞動的酸甜苦辣之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出農村,跳出農門! 三、 求學——迷人的奮進之路 至今記得操場西邊那根楠竹爬桿,辦公室門口“鐺鐺鐺”的鈴聲,教室前面兩個四季常綠的柏樹花壇。這是我們村的小學——車家坪小學。爸爸這時已經調回本村小學,任校長。我的小學一到四年級是在這里度過的。 一到三年級的學習,我可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至今記得三年級期末考試,我的語文只考了70多分,數學更低,只有60多分。都不敢去學校拿通知書,爸爸是校長,校長的女兒考這么低的分,多丟臉啊!班主任高老師很明顯學過心理學,她說,你考試的時候發燒,能考成這樣,也不錯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真的不會。想想看嘛,三年級畢業,1米等于100厘米都不知道,我這是讀的哪門子書?關于“1米等于100厘米”還有一個記憶猶新的真實的故事。 四年級的時候,我跟爸爸讀書了。他教我們數學。第一節課,我就很緊張。那時我坐在講臺下第一個座位,故意趴在座位上,頭盡量壓低,躲在下面,希望爸爸看不到我。現在想來,這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我雖然看不到爸爸,可他確實對臺下的學生看得一清二楚。這時爸爸提了一個問題,一米等于多少厘米?我一聽就傻眼了。因為我真的不知道。于是,我把頭壓得不能再低,想著這樣爸爸在臺上應該看不到我。 然而,很不幸,爸爸還是點了我的名字。我心想,這下死了,出丑出定了。于是我猶豫地慢騰騰地站起來,希望有沉不住氣的同學告訴我答案。就在我站直身板的那一剎那,有一個女學霸終于忍不住了,小聲說100,100。我也不知道對不對,豁出去了,顫顫巍巍地小聲地回答100,臉紅到了脖子根,眼睛根本不敢看爸爸。這時爸爸只聽說,回答正確請坐。我像獲得赦免一樣,長噓一口氣,坐了下來。就在一分鐘之內,背了幾十遍一米等于100厘米。就這樣永遠記在了心里。這件事,也刻在了記憶里。自從跟爸爸讀書后,整個人就開竅了。開始知道什么是讀書了。開始得第一了。 四年級期末考試結束后的一個夏夜,父母親商定,媽媽跟叔叔去深圳做工。因為,學費飛漲,上交提成多,收入又少,家里三個農村戶口,每年要上交1000多元提成,入不敷出。于是爸爸一個人帶著我和哥哥。可是,好景不長,為了生計,五年級二期,爸爸也要去深圳做工,萬般無奈,只能把我和哥哥托付給爺爺奶奶,就這樣我和哥哥成了留守兒童。我還記得那天清早,爸爸背著一袋米,送我去學校。雨后的地面有點濕,我們都穿著雨鞋。 爸爸對我說:“妹兒,我要去深圳了你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要好好讀書,不懂的問題問心得幺幺,蘭牙牙(爸爸的堂兄堂妹,當時是六房灣小學的老師),我會給你和哥哥寫信的。”我說不出話,只是點頭。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挽留爸爸,因為沒有人能替我們交學費,沒有人能替我們上繳上交提成,也沒有人能給我們平時生活開支,甚至買新衣服都沒錢。而我的心里在哭,因為我舍不得爸爸。若不是萬不得已,誰會愿意夫妻分居?若不是萬般無奈,誰會離開自己的孩子?我坐在教室里,看到爸爸給我交了米,跟心得幺幺交待了幾句就走了。我從窗戶望向爸爸的背影,當年英姿颯爽的退伍軍人,這些年也被生活的重擔壓得不再身姿挺拔。 我又想到,如果不是我的出生,爸爸媽媽當老師,負擔哥哥一人讀書,三人的日子會好過很多。同時也在心底默默下定決心,一定、必須要好好讀書,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放學回家的路上,我沿路尋著爸爸來時的腳印走,一直走到家,我多么希望,回家能看到爸爸,可是沒有,我沒有看到爸爸,爸爸走了,他是真的走了,去了深圳。這一年,我十一歲。 初中三年,我是在盤塘中學讀的,在學校寄宿。遇到一個好老師,我的班主任——段文彪老師。老師特別嚴肅,從來不笑,全校的老師都說他教書最好,管班最厲害!果不其然,我們79班在初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中竟然科科全年級排第一。而我,竟然以0.5分之差名列全年級第二。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學懂了些什么,只知道每天每節課課間,我都在背書,夜里睡覺前也把當天的所有知識放電影一樣在腦海里過一遍。 這時候,我看到他們在看《格林童話》《三毛》《水滸傳》,我也想看,可是我沒有書和他們交換,于是我只能埋頭背書,背教科書。后來我明白,我讀的是死書,他們是博覽群書。 果真,初二增加了幾何和物理,我的成績開始下滑。段老師非常負責任,開始是要求我父母給我這個留守兒童打電話。就打他家的座機。接到媽媽的電話,聽到媽媽的聲音,我的眼淚嘩啦就一瀉而出,我沒有聽清媽媽說了什么,只是一個勁地回答“嗯嗯嗯”。每個星期定期打電話,并沒有讓我的成績有所好轉。于是,段老師要求媽媽必須回來,別把孩子荒廢了。于是媽媽回來了,我不再是留守兒童,吃得好一些,內心也不孤獨了,成績慢慢回升。在這里,還要特別感謝我哥哥的數學老師,劉碧云老師。至今清楚的記得,函數那一章,我硬是沒搞懂,考試才考了58分。我好著急啊!于是趕緊在下了晚自習去請教我的數學老師陳鳳皆老師。站在陳老師宿舍門口,老師很耐心地講解,我也很認真地聽,可是跟課堂上一樣,我沒聽懂他在說什么,以至于老師問我,懂了沒有,我只能違心地回答,懂了。怎么辦?必須得弄懂啊! 第二個晚上,我趕緊去請教哥哥的數學老師劉碧云老師,劉老師很熱情地接待了我。時值冬天,天氣很冷。劉老師招呼我進屋,打開暖爐,讓我烤火,在烤火桌上,查看了我的試卷,找到了我的弱點和知識的盲點,拿出草稿紙,畫圖。劉老師慈母一樣溫和的話語,春雨般滋潤我的心田,懇切的眼神透著對我的信任。奇跡般的,我竟然聽懂了,我真沒想過我能弄懂。老師說,夜深了,明天再來。我懷著激動,感恩的心回到了宿舍。后來接著去了兩次,三個晚上,就把函數徹底弄懂了。那時覺得劉老師應該是有什么秘訣吧,我這么笨,竟然把我給教會了。多年后,我做了老師,終于明白,這秘訣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信任信任再信任! 很快,初三來臨,要畢業了。桃源一中都會提前在5月份舉行招生考試。段老師希望我參加考試,更希望我能考上。那時候的錄取率非常低,不說百里挑一,也可以說時五十里面挑一個。這時候,爸爸來信了,千叮嚀,萬囑咐,一中考試不要當真考,去看看題目就好,丟些題目不要做,如果你考上一中,兩個孩子讀高中,負擔不起,其中一個必定失學。 常德師范有第一屆大專班,考上大專班,中專大專一起讀,而且包分配工作,一步到位。想著這些年,家里四口人,各奔東西,想起父母在田里地里勞累的模樣,我覺得爸爸說得有道理,是應該早點畢業,找個鐵飯碗,減輕家里的負擔。于是,一中的考試我沒怎么下力氣,有些需要思考的題目我想都沒想都放棄沒做。 結果出來,一中分數線484,我考了479分。爸爸知道后,說,好事!你這分數,常師大專班肯定考得上。媽媽的態度卻和爸爸有所不同,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失落和遺憾,她無限憐惜地說:“聽說一中如果差十分之內可以花8000元買進去讀,你想不想讀?想讀借錢給你買一個去讀。”我搖搖頭,當初就是為了減輕父母負擔,才放棄了一中,現在怎么可能增加8000元的負擔去讀一中呢?以后的日子,我全力以赴6月17日的中考,目標常師大專班。最后,我以690分的總分,全校第一,全縣第11名的成績考上常師大專班,也算是如愿以償吧! 初到常師的我,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覺得一切都那么新鮮。覺得常德城好大!常師校園好大!然而,一個星期之后,總覺得有哪里不對勁。這時候聽說兄弟班(另外一個大專班,當時兩個大專班,共招100名學生)有兩名學生退學了,去讀高中了。 我猛然意識到了我的“不對勁”——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腦海里也閃過去讀高中的念頭,一想到第二年就要高考的哥哥,這念頭一閃也就過了。學校也意識到了我們這一批孩子的“求學若渴”,便號召我們參加本科自考。 本科自考?我突然發現這是一條陽光大道,大專畢業同時拿本科,不是很美好嗎?于是,我趕緊報名。那時候,每年有四月和十月兩次考試,每次最多可以報四科。60分過關,多一分浪費。自己買書,自己看書,自己復習,完全是自學。 我們統一報的是湖南師范大學的漢語言文學本科,連英語和論文答辯,一共是14科。母語嘛,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會背就可以!背,不是我的強項嗎?于是99年四月第一次考試,我就考過了《現代漢語》等三門課程。嘗到甜頭以后,后來的每一次考試,我都報三科,擅長自學和背書的我,一年過6科,兩年就考過了12科,大專四年級我就把最后一科論文答辯完成了。 2001年,本科自學考試14科全部考完,大專沒畢業我就把本科考完了。然而,真的是有本科的底氣嗎?畢竟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點,雖然知道《琵琶行》《長恨歌》是白居易寫的,卻不知道詩歌里面的具體內容,更不知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雖然自學了《政治經濟學》,到現在也只記得“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十多個字;雖然《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都拿了高分,卻都只是知道史綱,知道《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激流三部曲》,作者是巴金,而對于文學作品內容一概不知;《古代文學史》更是不知所云,只管糊里糊涂一頓猛背……啊,原來我是填鴨式、死記硬背式的“成功”范例! 內心焦灼、空虛、底氣不足。怎么辦?還好,常德師范圖書館很大,書籍很全,于是一頭扎進圖書館。然而,被荒廢的童年閱讀饑餓期,此時顯示出他巨大的超能量——很多書都看不懂,因為看不懂所以做不到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強烈的緊迫感逼自己讀完了《紅樓夢》《平凡的世界》《飄》等磚頭著作,算是囫圇吞棗吧,只關注情節,少有自己的體會、見解,讀了似乎跟沒讀一樣,除了幾個人名,其他都不記得了。 于是,我這棵“空心菜”戰戰兢兢地在2002年7月和全日制本科的哥哥同時畢業。我們都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哥哥是全日制本科體育系,我畢業于湖南師大學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我們都穿著湖南師范大學的外衣,哥哥的是原廠原版,我的是旗下子公司產品。 四 、 工作—— 化繭成蝶的靚麗蛻變 當時流行一句話“畢業就是失業”。由于種種原因,原本被常德市六中錄取的哥哥不小心被擊中,而我運氣好,端著“鐵飯碗”,分配到了桃源縣龍潭鎮中學任教中學英語和生物。 別笑,漢語言本科畢業教英語和生物,因為學校只缺英語老師。我也覺得我小材大用了,根本不能勝任跨專業的教學。2002年8月30日,我揣著1000元私房錢(2002年3月—6月,我在深圳一所私立學校實習,每月工資900元,4個月3600元,7月回到家給家里安有線電視,安電話花費1000元,給爸爸媽媽每人800元,自己還剩1000元),哥哥送我去上班。學校太遠,我們都不知道路,迂回繞遠,竟然從盤塘坐車到桃源,然后經三陽、理工港,這才到了龍潭。等車,坐車的時間花了差不多三個小時。 龍潭屬于丘陵地帶,山并不是特別高,但對比我家的小山坡也算是高山林立,小鎮四面環山,抬起頭來才能看見蔚藍的天,所以這里也屬于山區。我們那一屆畢業生全部都送往山區支邊任教。哥哥帶我見了校長,人事負責人告知學校沒有地方住,學校出面給老師們租住在農戶家里,沒有床提供,得自己買。 于是,哥哥趕緊帶著我去鎮上花六百元買了一張木床,再置辦簡單的床上用品,1000元錢就所剩無幾了。這時,天色漸晚,哥哥得趕最后一趟車回家。我怕哥哥沒有錢用,塞給他100元。學校人事負責人說還是要我自己多帶點錢,因為,整個下半年新老師是不發工資的。 不發工資?那我吃什么?突然感覺被騙上了賊船,我當即就要跟哥哥回去,哥哥耐心地勸解:“你有工作,要好好珍惜。你看我,還沒有工作呢!先堅持這半年,明年不就好了嗎?如果想家,周末就回去。我要趕車,先走了。”哥哥又拿給我50元,自己帶著50元坐上了五強溪到常德的車,在陬市轉一趟車,在盤塘再轉一趟車才能到家。 我望著哥哥遠去的背影,淚就流了下來。心里在哭喊:哥,你就這樣把我丟在這里不管了嗎?你這樣就把我丟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山旮旯獨自回去了嗎?其實,哥哥哪里顧得上我呢?這個剛剛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畢業生還不知道迎接他的是怎樣的暴風驟雨。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不可改變,那就安心悅納吧。我收拾好心情,專心工作。然而,這里的孩子怎么都不像我小時候那么愛學習呢?該背的單詞,不背。該寫的作業,不寫。聽寫總是不及格。留下來查漏補缺吧,悄悄就跑掉了。更有甚者,干脆不來讀書。 于是,我們語數英三科老師翻過兩座山,去請、甚至是求孩子來上學,因為義務教育是有指標考核要求的,班上不能太多孩子不上學。家訪,才知道,這山里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只能管孩子不冷不餓,學習上是管不了的。 我似乎看到了我童年的影子,不同的是我堅信讀書改變命運,而他們這幫調皮搗蛋更信聽天由命!在我內心,我是多么想盡己之能,好好教他們,然而,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啊!老教師熊老師說,這里就是這樣的,得孩子愿意幫你讀書,而不是幫他們自己讀書。面對這種現狀,我只能搖頭無奈,一聲長嘆。 在這里,我們這些老師是全能的。下課后,趕緊去學校小賣部幫忙賣貨;三餐時間,先幫食堂賣飯賣菜,學生都吃上了,然后老師吃;夜里還得輪流守夜,值班,每次值班都是通宵,當然前提是先得自己換好第二天上午的課。這樣下來,每個月有200多元的“績效工資”。這200多元對于暫時沒有工資的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的家距離單位比較遠,要轉四趟車。村里到盤塘鎮上2元。盤塘到陬市5元。陬市到理工港5元。理工港到龍潭5元。單程17元,往返得34元。每到星期五,孩子們下午收拾書包回家,我也是多么想回家啊!可是路費太貴,回家根本回不起,每個月就200多元,回家了就沒錢吃飯了。為了能有飯吃,只能克制想家的心,減少回家的次數。 跟我一起分配下來的還有一個大專班的畢業生,英子。英子父母都是中學老師,為人和氣,心地善良,對我也特別好。那時候學校有一幫年輕人,大概七八個吧。他們經常一起聚餐,吃飯。每次英子都叫我一起去,我心知她的好意,卻只能以我吃了為由婉言謝絕。為什么?因為囊中羞澀,我還不起啊!一個回家都回不起的人,怎么可能還有條件和他們三天兩頭下館子呢? 于是,他們在舉杯痛飲的時候,我1.5元一碗的米粉就解決了一餐。當他們買菜打火鍋的時候,旺旺雪餅就是我的晚餐。晚上,夜深人靜,他們都出去唱K了,我就安靜地看《從黃埔到草山》《鄧小平傳》《周恩來傳》,同時也在思考,我的未來在哪里?我的出路在哪里? 在我迷茫的時候,哥哥在長沙四處找工作,到處碰壁。最后終于找到一家食品公司,賣辣條的。這真是隔行如隔山,一個體育系的大男孩要去做銷售。哥哥說公司要求自己配手機,并且安排他去萍鄉出差。他發了一個賬號給媽媽,要買手機。媽媽哪里有錢轉給他呢?這幾年,為了支持我和哥哥讀書家里早已掏空,并且負債累累。我得知此事,轉了1000給哥哥,他花980買了一個夏新牌手機。要知道,此時的我自己都還沒有手機呢! 然而,并不是配備了手機,業務就能談好,只能說,哥哥并不是這條路上的人。2003年元旦節,哥哥說公司放假,便回到了老家。我們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不問他。于是,哥哥再次失業!兩個孩子,掏空家底,債臺高筑,讀了大學,一個上班卻不發工資,純賣苦力!一個沒有工作持續待業,賣苦力的地方都沒有!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看著家里殘破不堪的房子,整日辛勤勞作的母親,被病痛折磨的父親(頸椎骨質增生,頭疼,脖子也抬不了),不知路在何方的哥哥,我心如刀絞。 2003年上半年,哥哥開始考公務員。然而,先后報考長沙,常德,都無緣面試。我有時周末回家,看到他在家幫媽媽扯花生,種黃豆,剁豬草。一張意氣風發的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家里籠罩著一層陰云,全然不是當初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全家歡騰的場面。堂堂大學本科畢業就這樣落農村了嗎?反觀自己,雖然仍在工作崗位上頑強地堅持,卻并沒有等來屬于我的春天——工資仍然不發。 我仍然要勒緊皮帶,仍然要克制回家的次數。我到底該怎么辦?擺在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考研,二是南漂。仔細評估了兩條路的可行性,結合家庭現狀,我只能選擇后者。 2003年8月12日,在老家工作了一年沒有拿到一分錢工資的我,懷著對家鄉教育和家鄉財政的徹底失望,踏上了南下的汽車。暈車厲害,一路嘔吐,狼狽不堪,來到了深圳。8月26日,哥哥也在萬般無奈之下南下深圳。我們都將成為這里的代課老師。我在沙灣小學,月工資1300。哥哥在鐵路小學,每月1000,比我還少。 還沒開學,兄妹倆走在異鄉的街道上,到處可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這個繁華熱鬧的城市,迎接我們的將會是什么?不知不覺路過一個運動品牌店,店員十分熱情地把哥哥拉了進去,哥哥試了一雙運動鞋,很好看,很合腳,可是聽到要300多,哥哥便放了回去。我知道哥哥身上沒有錢,而我,多少還有一點省下的“飯錢”,于是我給哥哥把這雙鞋買了。男人在外不能穿得太差,穿太差,會被人瞧不起的。 9月1日,我們都上班了。我教三年級語文,當班主任。哥哥教體育。周末,我們又聚在了一起。路過書店,哥哥說:“妹,你考不考公務員?我們買書考公務員吧!”我說,好!我也考!于是,我們買了《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試》《法律基礎》等書。 等到報名的時候,我才發現,我根本沒有資格參加考試。因為深圳的公務員都要求全日制本科畢業,如果不是全日制本科畢業,得是深圳戶口才可以降低要求。哥哥順利地報了名,他報考深圳刑警。9月底,哥哥就參加了考試,國慶節一過,就收到了面試通知。10月19日面試,他竟然以86.66分的面試成績名列第一。哥哥打電話告訴我,他考上了公務員,我在電話這端激動得就蹦了起來,似乎是做夢一樣啊,全家的命運在短短一個多月就徹底改變! 原來,還是知識改變命運。好運也許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消息傳到老家,媽媽臉上的皺紋霎時間就舒展了,爸爸的病痛似乎也減輕了,兩老口在家你看我,我看你,激動得都哭了。小鎮上更是沸騰了,都在相互傳說,余老師的兒子竟然考上了深圳的公務員,太了不起了!一時間,哥哥成了老家的風云人物,爸爸媽媽臉上也特有光彩。 2004年4月,通過體檢政審,哥哥光榮地成為了深圳市公務員——人民刑警。7月分發工資,哥哥便一次性把家里欠的幾萬元債務全部還清,還給了爸爸媽媽幾千零花錢。哥哥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真正的深圳人。 而此時的我卻發現,深圳的公辦老師和代課老師是不同的,代課老師的工資只有公辦老師的三分之一。關鍵是,由于身份不同,總感覺代課老師低人一等。然而,我又沒有資格考公務員。怎么辦? 果真,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05年,深圳開始面向社會招考職員。代課老師也可以報名教師崗位,代轉公。于是我趕緊買了書,工作之余,投入到洶涌的考編洪流之中去了。 2005年10月,第一次參加考試,毫無經驗,摸著石頭過河。查分數的那一剎那,我驚呆了,考了66分,竟然是第二名。招一個,取前三名面試。面試是干什么?說課和模擬講課。不知說課為何物,模擬講課也經驗欠缺,面試下來,名落孫山。 這時,我明白,除了很會考試,還得業務水平過硬。否則,面試就是在臺上出丑。這年冬天,哥哥給我買了一雙“他她”的長靴,499元。這可是我半個月的工資啊,他可真舍伙! 如今,15年過去,盡管鞋款早已過時,鞋底早已磨偏,表皮也褶皺變形,甚至有的地方開始脫皮,然而,我一直不舍得扔。這雙鞋,一直放在我的鞋柜,打開就能看見。 06年,整理行裝,再度出發。我作為學校的年輕教師,不斷地以賽促思,以賽促教。參加教學基本功比賽,我執教的《窗前的氣球》榮獲南灣街道一等獎第一名,代表街道參加區級比賽,榮獲二等獎。我的說課《小蝌蚪找媽媽》榮獲南灣街道一等獎第一名,代表街道參加區級比賽,榮獲一等獎。班主任技能大賽,我獲得南灣街道一等獎第一名,代表街道參加區級比賽,榮獲二等獎。在忙碌的工作中,我樂此不彼。我相信,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厚積必定薄發。 06年10月,終于又迎來了一次考試。這次面向全國招12名小學語文教師。我以筆試73.4的成績,排名16,再次入圍面試。然而,應該是我準備得還不夠充分,心態也不夠好,最后總分排名14,無緣勝利的果實。 07年,老家教育局在清編。停薪留職在外的老師都必須全部回去在崗,否則就取消編制了。怎么辦?今年再考不上,就沒機會了。再考不上,只能回去那個小山村,繼續勒緊皮帶過日子了。 看來,只能背水一戰了。我總結了一下,如果說第一次失敗是毫無經驗,那么第二次就是心態問題,太想成功,導致太過緊張。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找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就輕松多了。于是,07年底,我迎來了第三次考試。這次是深圳市面向全國招考24人,當時報考人數是488人。一看到報考人數這么多,錄取人數這么少,我心想,唉,可能我又沒戲。算了,考不上就回老家。這樣一想,我整個人的狀態反而出奇的好。筆試結果出來,我竟然以74.3分排名18。這極大的鼓舞了我的士氣! 07年的春節,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沒有回家過年,因為要準備2月份的面試。在舉國歡騰的新春佳節,我聞著空氣中飄來的餃子香味,聽著家家戶戶的歡聲笑語,在冰冷的房間里,啃著面包,看書復習。有時候也會想,爸爸媽媽在干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想我? 哥哥實在是善解人意,給我買了一件淑女針織衣,還給了我一個紅包,寓意來年紅紅火火。后來,全校老師一致公認,哥哥送的那件衣服是我所有衣服里面最漂亮,最有氣質的。評價那是相當高啊!我想,衣服自然是好看的,真正打動人心的應該還是濃濃的兄妹情吧! 2月17日,終于等來了面試。分數并不是很高,84分。但是排名在前24就足夠了。是的,我考上了!事不過三,我終于考上了!憑借自己的苦干加蠻干,我終于實現夢想,美夢成真!至此,一個從窮山溝溝里走出來的小黃毛丫頭用自己的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真實生動地詮釋了什么是天道酬勤,什么是苦盡甘來,什么是陽光總在風雨后,堅持到底的人才能成功。 看著成績單,我面朝北方,望向家的方向,心里默念:爸爸媽媽,你們的女兒終于給你們爭氣了!這些年,你們辛苦了!我是多么愛你們啊!從今往后,我們一家人,安安穩穩,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地過日子吧! 五、遺憾的完整 08年之后的日子,相比較而言歸于平淡。這12年間,當然也有奮斗,但總體來說是潮涌之后的風平浪靜。和所有平凡的人一樣,11年被時間推著進入婚姻,12年順理成章地有了孩子,然后就是帶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長。也曾想過考研,了卻讀書太少的遺憾;也曾躲進自己的書房,啃食《百年孤獨》《人生的枷鎖》等世界經典名著。然而這“空心菜”,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菜心”啊!有追求,有遺憾,有歡笑,有淚水,有失敗,有成功,有激情,有平淡……所有的一切加起來,才是真實的生活,完整的人生。 關注書韻閑話 無 ![]() 分享悠悠書韻 文史|教育|時事|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