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小學那會,寫作文時,形容天氣變化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可實際上,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寫,直到我有了孩子,才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理解。
這世界上怎么會有這樣的小怪獸? 明明前一秒才剛吃飽飯,后一秒卻又要馬上吃糖果,不給就馬上臉色大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明明家里已經有個一模一樣的玩具車,為什么一逛商場,還是要撒潑打滾鬧著再買一個? 明明答應了只看兩集動畫,為什么時間一到又反悔,死都不肯關掉電視? 不知跟他講了多少遍,生氣時不要大喊大叫,可是脾氣一上來時,他的聲音還是如雷震天,搞不好還亂摔東西亂打大人。……  圖源soogif
為什么孩子會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喜怒無常,家長們試過共情,試過威逼,試過利誘,甚至打罵,可是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他該哭還是要哭,該鬧還是要鬧,絲毫不見他長任何記性,為什么會這樣? 你實在沒轍了,只好兩手一攤,無奈地問老天:這孩子腦子有問題嗎? 其實你問的沒錯,孩子難以控制情緒,確實是因為他們的腦子“有問題”!
對此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在微信視頻號《臻說育兒》欄目中,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點擊下方視頻即可查看原因: ? 孩子之所以愛發脾氣主要和他們的理性大腦發育不成熟有關。腦科學家麥克萊恩把人類的大腦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爬行腦、哺乳腦和理性腦。 幼年時期孩子的大腦被“爬行腦”和“哺乳腦”主宰,因此情緒自控力差,容易哭鬧撒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本能,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則是一種能力。因為孩子直到5-6歲的時候,理性腦的分析和調控功能才開始發展。
能夠主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緩解壓力的孩子會更自信、樂觀,抗挫折能力也更強。爸媽叫孩子吃飯,5歲男孩突然發起了脾氣。又是發飆,又是扔枕頭,后來索性抱著門框砸東西。 圖源貴州衛視看到鬧脾氣的孩子,爸爸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冷處理。即使苦口婆心勸說孩子,讓他在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但孩子還是毫不猶豫拒絕:「我就不要!」 圖源貴州衛視無奈之下,父母拿出「殺手锏」——威脅。爸爸說要拿來戒尺,孩子才終于不哭了。 圖源貴州衛視冷處理、講道理,繼而以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不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后的原因,這些做法無疑是簡單粗暴的。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后的行為埋下了后患。強制壓抑久了,孩子就算有什么想法或者不樂意,也不再愿意表現出來。可有些父母,我們最煩的莫過于看到孩子發脾氣,所以常告訴他們:“聽話才是好孩子?!?/strong>卻忘了情緒是需要宣泄的,如果被抑制,情緒只會堆積在心底,變成“心理包袱”,也徹底堵住了孩子的心門。 圖源soogif哈佛大學講師、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曾經提出: 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Emotional Agility (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時候他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也就是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回應,直接影響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每當孩子發脾氣時候,很多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開心,會對孩子各種滿足妥協。 這種方式只會助長孩子的脾氣,那么家長應該要怎么應對孩子發脾氣呢? 其實,孩子“發脾氣”和孩子“哈哈大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方式。 而我們通常會認為“發脾氣”是不好的,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小祖宗,趕快停下吧,給我開心起來!” 這種生硬阻止孩子發脾氣的方式,對孩子情緒敏感力的養成是極其不利的。 家長們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把孩子每一次的發脾氣當做“打怪升級”,一次次地做正向引導,相信不久就會收獲一個高情商寶寶了。  圖源貴州衛視
鼓勵孩子發脾氣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脾氣”絕不是偶然發生的,它一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向大人們發出“我無能為力,我很沮喪”的求救信號。
孩子還不能成熟的處理這種感受,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允許憤怒的發生”,而不是試圖“解決掉這種感受”。
對孩子說“感到生氣沒關系”“可以哭一會兒”,而不是說“你不應該生氣”。
引導孩子說出感受,并解決
邁克爾·湯普森、丹·金德倫、威廉·波洛克以及其他一些研究人員發現:盡管不是哪個孩子天生就有一個“情感詞匯表”,但父母們能對他們的兒子運用描述情感的詞匯可能是極其重要的。
用簡單、準確的語言來反映并描述情感,會教給孩子明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通過不斷地練習,做到用詞匯而不是用行為來表達感受。
等到孩子憤怒的情緒淡了一些,可以嘗試問一些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的問題:“爸爸不讓你買冰淇淋,會讓你感到很難過嗎?”“小朋友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把玩具拿走了,你感到很生氣是不是?”
然后再陪孩子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既然不能吃冰淇淋的話,我們去吃點別的吧~吃一個蘋果還是一個香蕉呢?” “你可以去跟小朋友說,你還沒有玩夠這個玩具,可以等一下再借給他玩好嗎?”
面對一個隨時可能炸毛的孩子,再有耐心的父母可能都會抓狂。 我們能做的,只有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 最后,孩子需要愛,請一定記得時常對他們說:"寶貝,我愛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