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良心學堂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 請和不成,孫權又派使者向曹丕求援,而曹丕卻要坐山觀虎斗。曹丕坐視吳、蜀相爭,卻不趁機攻蜀或攻吳,是明智的決定嗎?這個很難講。如果曹丕此時去攻東吳,就跟劉備站在了同一陣線,到時滅了東吳他們兩邊還要對壘,因此有些不值。而如果此時去攻西蜀,就等于幫了孫權的大忙,而孫權在當時是最不講信用的,將來會怎么對待魏國也很難料。何況曹丕剛剛就位,安定人心才是最重要的,總不能自己內部的事情還沒解決就要勞師動眾,所以曹丕讓吳、蜀兩軍相斗,自己將來坐享其成也不無道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此時劉備的七十五萬大軍已經深入東吳,一時之間要想調回來很難,如果曹丕趁機出兵漢中,打通蜀國的邊界,就算沒有太大的戰果,對將來跟西蜀的戰爭也很有益,而且此時如果讓孫吳跟自己合作,孫吳也一定會百依百順,那劉備就疲于奔命了。當然,我們不是那時候的人,現在來講這些有點事后諸葛亮,但我們并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比曹丕高明,只是分析他當時那樣決定也有自己的顧慮,因此很難講他那樣對不對。 東吳向蜀國請和不成,向魏國請援未果,無奈之下只得準備應戰,因無大將可派,封年幼的孫桓為都督。當時不僅是東吳無大將,魏國和蜀國也無大將,因為人才折損率太高,很多人年紀輕輕就被抓去當兵,又沒什么經驗,上戰場完全是等于送死,因此人才的斷層非常嚴重,根本就沒有能培養成大將的好苗。 溫馨提示:本文節選自《曾仕強點評三國之道》 一樣的三國故事 不一樣的智慧點評 看《三國》的象 斷《三國》的數 評《三國》的理 用易經的思維點評《三國》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