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大宋,定都開封。但趙匡胤是洛陽人,為什么不定都洛陽呢? 其實,趙匡胤不止一次提出遷都洛陽。他認為開封府雖然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接江淮等地,經濟富庶,但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御外,而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四周群山環繞,東漢、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建都于此。 趙匡胤想遷都洛陽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趙匡胤頒布詔書,他將于四月起駕洛陽,去那里巡視參觀,祭祀父親,其實是變相提出遷都洛陽。 但大臣們卻炸了鍋,一致反對。反對的人群里,起居郎李符態度最堅決,他一口氣列出了八大困難,說:“洛陽宮室破敗、啥也沒有,又不利于軍隊補給,balabala……”(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想讓趙匡胤收回成命。 面對李符這八大難題,趙匡胤的態度也很堅決:不行。 趙光義極力反對 四月,趙匡胤如愿去洛陽祭祖,并打算留居洛陽。 皇上態度這么強硬了,這回大臣們都不敢再吱聲,但趙匡胤的心腹大臣李懷忠還是找了個機會勸他:“陛下萬萬不可,洛陽要啥沒啥,沒糧,沒兵,而開封兵強馬壯,勢力更是根深蒂固,咱們為啥要倉促遷都洛陽城呢?”
這時,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終于站出來,說:“哥哥呀,遷都洛陽太不便利了,甭遷了唄。”
趙光義一聽,直接跪了,我滴哥,你這是要鬧哪兒樣? 趙匡胤想遷都洛陽,再遷都長安,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有深層次的考量。他對老弟趙光義說:“我之所以要將都城西遷,沒有別的目的,就是要憑借險峻地形來阻擋敵人,借此裁撤冗兵,仿效周朝、漢朝治理天下。” 趙光義比趙匡胤眼光差遠了 趙光義仍然極力反對遷都洛陽、長安,語不驚人死不休,撇下一句:“(守衛都城)在德不在險!”氣沖沖就走了。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遷都只得暫時作罷。趙匡胤不無嘆息的看著大臣們說:“晉王說得固然有理,但不出百年,天下將因此勞民傷財,有亡國之危啊!” 趙匡胤一語成讖。開封雖然擁有水運優勢,經濟繁榮,卻也因地處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只能依靠近百萬的軍隊守衛安全。不但龐大的軍費拖垮了北宋,而且后來金軍兵臨城下,難以抵抗。 然而就在這一年,張匡胤突然駕崩,遷都之事也不了了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