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北京72小時 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就是中國的春運,一年一度,關聯到十億以上人次。據說2014年是36億人次的長短途。鐵路3.57億,各類旅客總數30億以上。估計2014年是民工數量見頂的年份。之后就沒之后了,實體經濟萎縮,企業關門的不少,民工潮退。 春節前后各三周,是春運峰值期。以前沒有高鐵,還搶不到臥鋪,我從北京回無錫過年,基本就是在硬座車廂硬扛。 說到坐火車旅行,有一次烏魯木齊到北京的經歷,倒是非常愜意。也是1992年的一次休假旅行,從北京出發到蘭州、西寧、格爾木、敦煌、哈密到烏魯木齊,然后返回北京。一趟三天三夜72小時的旅程,飛機都可以環球一周又回到中國。 那次對于這趟72小時的旅程一點都不擔心,不擔心買不到票,不擔心沒座,也不擔心沒有臥鋪。那次旅程是買了一張硬座票,卻有一個臥鋪而且蹭吃蹭喝。 因為一個老友的弟弟當時在烏魯木齊到北京的列車上值乘。老焦的弟弟小焦是列檢員,手下有兩個弟兄,三人一個組,負責一路列車的走行部位、即車輪組的安全。他叫我不必買票,跟上走就是。票倒是應該買的,不然就是逃票,自己都無法接受。買了票,得到他們作為列車工作人員的關照,現在來說好比買了飛機的經濟艙票,得到了升艙待遇。 上了車,就跟幾個小伙子坐在一個車廂頭上的乘務員小間聊天。列車行進時,列檢員一般沒事。他們的工作在到站停車后開始,他們要下車一個個車廂查軸溫和敲打鋼鐵部位看是否有裂縫。晚上的睡覺則進列車專門給列車工作人員提供的宿營車里,列檢員的一個小間隔。大家知道,無非是兩排臥鋪,左右上下各三個鋪。其中有一個是我的。吃飯跟他們去餐車便是。如果在飛機上,這相當于我是經濟艙乘客,也是常旅客。正好趕上機長或乘務長是朋友,飛機上商務艙正好又有空位,他們順手就給我辦了個升艙待遇。 這趟旅程中記憶最深的是在甘肅河西走廊的河西堡站。現在這個站改名金昌站了。正是熹微晨光中,我突然醒來,感覺沒有列車走行的隆隆加卡塔卡塔聲。列車停著,非常安靜。而三個弟兄都不在。于是我翻身而起,到車門一看,幾個弟兄在車下忙碌著,我也就下了車,跟他們一起巡檢車輛的走行部位。看他們用手指背不時探摸輪軸部位,敲打敲打車輛的架子等等。據說火車的重大威脅是燃軸,就是車輪的軸。如果軸承損壞就會磨損車軸。嚴重時車軸嚴重受損而斷裂就會導致重大事故。而一旦軸承磨軸,這些連帶的部位溫度就會出現異常升高。現在的火車,都有傳感器監控輪軸的軸溫,當時還沒有。需要列檢員趁火車在站內停著的時候去一個個檢查。 那時,烏魯木齊北京之間的列車,需要72小時。整整三天三夜。現在有動車高鐵,全程16小時。高鐵之前的提速,也已經減少到50多小時。不久前走了一趟蘭州哈密動車,本來三十小時左右的,8小時解決。技術進步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我有過兩三次睡在座位底下的事。一次是1996年世界經濟學會中青年委員會在海拉爾開會。會后從海拉爾經白城、承德回北京,坐了內蒙古人俗稱的草原列。臥鋪票不夠,照顧女士。我和另外一兩個知青出身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晚上就鉆到座位下面對付。還有一次是廣州到武昌的特快,車上很干凈,也就鉆到座位下面對付了一晚上。那是1985年3月的事。 2017/2/5,2018/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