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牡丹》(1979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這部電影我不是太喜歡。為了剪輯大為老師這段唱回看了一下,發現里面還有女高音李秀文配唱的兩首歌,但是太不好聽了,怪不得沒傳唱開。 《牡丹之歌》(喬羽作詞 唐訶 呂遠 作曲)這段插曲應用得比較巧妙,其實是個表現時光如梭的過渡場景。馬戲班里三個發小一起練功然后翻跟頭一切,鏡頭里的人從少年變成了成年人。蔣老師清朗俊美的歌聲伴著畫面上的帥哥美女以及一幅幅盛開的花花兒,特別讓人享受。 蔣大為書寫“牡丹” 我估計網上的剪輯沒有幾個賽過我這個清晰度的,而且音軌是用的唱片音質,哈哈。 《牡丹之歌》旋律像波浪一樣跌宕,拖腔特別優美,有一些文章說借鑒了內蒙民歌的一些特點,還有的說有江南絲竹樂的韻味,看來這首歌曲并不是單純靠近某一類民歌而是把民族音樂的特點融入得啥也看不出來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唐訶先生對這首歌曲創作經過的回憶。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個是第四稿,是作曲家綜合前三版的長處創作的。唐先生總結: 經三次失敗之后,冷靜地考慮了一下,到底怎樣才能把這首歌寫好呢?于是,確定了一個修改方案: ①保留第二稿的主題 ②沿用第一稿和第三稿B段的基本旋律; ③全曲盡量舒展、開闊,使“壯美”的形象更鮮明。 《牡丹之歌》一直是我們六零后熟悉和喜愛的歌曲。記得北影拍攝的故事片《迷人的樂隊》里,梁冠華飾演的青年農民張魁武就特別愛唱這首《牡丹之歌》,但是老唱不好,總習慣性地唱成“啊~~牡丹,吶!”,特別逗樂。這首歌曲后來被德云社的相聲演員編排成了“五環之歌”,詞兒咱不推敲,那段拖腔成全了岳云鵬的包袱吧? 這首歌曲我還是覺得蔣大為唱得最有味兒,不過他的版本我也只喜歡第一版。其他歌者也各有各的長處。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黑不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