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我國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離婁章句上篇,意思是說不用圓規和直尺便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后來“規矩”便有了禮法、法度和標準、成規的意思。儒家思想中認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講規矩,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這中間就有許許多多的規矩,這些規矩逐漸演變成俗語,并對老百姓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使后人能夠記住這些規矩,祖先們將其中的一些濃縮總結成了瑯瑯上口的俗語并流傳下來。不過又正因為這些俗語高度濃縮,我們只能從中知道個大概的意思,卻不知道為何有這些規矩。比如老話“父不進子房”,我們應該作何理解呢? ▲孟子繪圖 01由于中華文化包含著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和優秀的傳統美德,中國人也以彬彬有禮而聞名于世,因此中國自古以來便被稱為禮儀之邦,而很多禮儀也傳承至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會對朋友和客人以禮相待、給足對方面子,而且在與家人之間也會相互尊重。 所謂“父不進子房”者,便是父親不要輕易進入子女的房間,同理母親也一樣。不論是在古時候還是現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隱私,一些只能夠自己知道的小秘密,就算是親如父母也未必肯告知,此時就需要父母與子女保持合適的距離。等到子女結婚以后,父母便更不應該進入子女的房間了。 ▲古代女子閨房劇照 或許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生下來養大的,不應該對自己有秘密,于是隨意進入子女的房間。然而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隨意作為很容易引發一些家庭矛盾。 不止如此,老話“父不進子房”還有著更加經典的下半句:“官不入民宅”,其實這才是整句話的精髓所在。 ▲戲劇中清代縣令的形象 02不難理解“官不入民宅”是對“父不進子房”的擴展和延伸,意思十分清楚:人們經常說“父母官”,所以當官的人應該向父母不能隨意進入子女的房間一樣,不要輕易地進入當地百姓家中。不過為何會有這一的規矩呢?其中究竟有什么道理存在? 其實“官不入民宅”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老百姓不讓當官的進自己家門,另一方面是當官的自己也不敢輕易進百姓的家門。 ▲徽派古建筑群 在我國還處于封建社會之時,官員可不像現在的“人民公仆”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他們代表著國家和律法的威嚴,需要時時刻刻維持著不怒自威的形象,這樣百姓們才會服從其命令。相應地,百姓們自然就會因此害怕這些官員。倘若他們是好官也就罷了,如果再行一些壓榨百姓、魚肉鄉里之事,那即使身為朝廷命官,也逃不過走到哪里都要吃閉門羹的命運。 除此之外,古代官員們去百姓家中大多是因為這一家人犯了過錯而前來調查取證,或者抓捕罪犯。此時且不說百姓真的犯了過錯,就算是沒有也會因為覺得忌諱而不歡迎當官的進入自己家中。這便是百姓不歡迎官員進家門的原因。 ▲古代縣衙舊址 03至于為何當官的自己不敢進入百姓家里,自然是為了避嫌。作為手握大權的官員卻進入普通百姓家中,這難免讓人心生誤會,被認為要收受賄賂或者是與這家人有什么其他關系等,傳揚出去會影響自己的“公平公正”的名聲。畢竟作為一方父母官需要時常受理治下的案件、主持賞罰等,失去公正便不能夠再使百姓們信服。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古人便總結出來了一種官民和諧相處的規矩:“官不入民宅”。 ▲充滿人情味兒的北京四合院 由此看來,“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句俗語包含了古人生活的大智慧,不僅能夠發人深省、引人深思,還依然廣泛地適用于現代的社會生活之中,對我們也有很大的幫助! 結語《戰國策·趙策一》中有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祖先們既然將這些規矩總結成俗語流傳給后人,那肯定是曾經有人因為不守規矩而吃過虧,于是他們便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并作為后來行事的借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應該牢記“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這句老話,這樣才能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受益終生。 參考資料: 《孟子·離婁章句上》 《戰國策·趙策一》 |
|
來自: 元康百草園 > 《國學(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