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在當父母以后很久才不是孩子,但父母卻是天生的老師,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從嬰孩時期就開始,影響延續一生。 可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合格的老師。 對此,李玫瑾教授指出父母最大的問題:他該管的時候不管,他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年少時缺少的是陪伴 長大后缺少的是自由 近年來,很多父母都奉行獨立育兒、挫折教育等理念,有意識的從小培養孩子獨立,不依賴父母。 演員馬伊琍也不例外,她曾堅持讓女兒睡小床,即使女兒睡著了,也要把她抱回小床,直到一次經歷讓她改變了想法。 小女兒堅持要跟她睡,看著熟睡的女兒,馬伊琍突然覺得,這樣的日子也不會太久了。 孩子總要長大,在該陪伴的年紀,父母缺了席,等父母想陪了,孩子卻不需要了。 馬伊琍對此也說道,我在愚蠢的獨立育兒理念下,堅持在她睡著后,哪怕自己睡著了也會半夜醒來把她抱回小床…… 那時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 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成年人初次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尚且會害怕,想想一個孩子,才剛開始認識世界,面對光怪陸離、充滿未知的世界,是什么心情吧? 這個階段的孩子缺的不是獨立,是一雙在未知中握緊的大手。 我經常想,父母對孩子是什么樣的存在,直到前不久,才終于有了答案。 父母大概就是帶領孩子認識世界,融入社會的領路人,等到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闖蕩,這時父母的手就成了枷鎖,阻擋孩子前行的步伐,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不舍,給孩子自由。 關于陪伴的重要性,李玫瑾教授也強調: 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在他完全不能獨立的情況下你去給他帶來快樂,給他帶來舒服,當他依賴你的時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資本。 父母要拿出時間自己帶孩子,然后在孩子生病的時候你陪伴在他身邊,在他晚上睡覺之前你給他講講故事,生活當中你用更多的時間陪他玩,要跟孩子建立一種情感的聯結。 陪伴與獨立并不相對,滿足孩子的依賴感,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獨立。 教養是最好的禮物 是化解繁難的武器 10月13日 一對年輕夫婦 帶剛滿一歲的孩子坐飛機去成都玩, 擔心孩子吵影響到其他乘客,這位媽媽給同艙的其他旅客每人準備了一份小禮物,還附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我是哎呀,剛剛一歲,這是爸爸媽媽第一次帶我坐飛機,他們有點小緊張,擔心我的哭鬧會打擾到您,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祝您旅途愉快。 不少網友表示:好暖好有素質! 還有人評論:這孩子長大以后也會有素質的,言傳身教。 思想家洛克說過一句話,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惡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相聲有新人》曾經來過一對博士夫妻,一個交大博士一上臺先拿著三本書送給郭德綱,指著其中一本書對著郭德綱說:“我估計您看懂這本差不多。” “看懂難,應用更難!咀嚼咀嚼!” 面對這樣的挑釁,郭德綱以柔克剛,只用一句話就化解了尷尬,贏得一眾好評! “謝謝,我珍藏。你看,這樣的選手,人家不空手來,太好了。” 一句話,高下立判。 被淘汰后,還放狠話:“咱們走著瞧,今天是您不讓我們過,明天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也許就是我們。” 也因此被網友嘲輸不起,不尊重前輩。 時至今日,狂妄自大的博士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郭德綱在相聲界依舊風生水起,高情商與教養是他成功路上的推進劑,憑借這些,他也一次次化解了各方的攻擊,成功走入大眾的視野,并獲得好評。 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是教養,教養能讓人如沐春風,也能化敵無形。 孩子不是父母的復刻 終有自己的路 作家池田大作曾說,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認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種子,最初就是從這里萌芽的。 很多父母把孩子視為生活的希望,人生的救星,竭盡一切把最好的給孩子,卻往往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忽視孩子的想法。 《以家人之名》中的“火山姐”唐燦,一直表現得是個樂天派,但在活潑的背后,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庭。 唐燦從小夢想成為一個演員,她的父母也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 但為了掙快錢,媽媽逼著她去拍自己不喜歡的廣告,并因為分成問題,推掉了女一號的角色,斷了唐燦的明星路。 媽媽也不在支持唐燦的夢想,反而希望她找一份體面的工作,給自己掙面子,還打擊唐燦,說她是做白日夢。 無論如何,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很多人因為對父母的愛,壓抑自己的理想,放棄夢想,屈從父母的要求,選擇安穩平淡的生活,但同時也壓抑了自己的熱情和生活的樂趣。 在Papi醬的這條微博下,有這樣一條高贊評論:我媽經常表達我一切都是為你活著,我真的真的很累。 小時候,父母想把孩子培養的獨立,長大后,卻反而想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恨不得時刻影響他的決定,改變他的選擇,這卻又與獨立教育相悖。 每個父母都應該清楚,獨立是一種人格,有了這種人格,面對問題就有自己的答案,面對選擇就有自己的選擇,這樣的人絕不愿意有人來指手畫腳。 但當這人是父母,他就總要出于愛與尊重,屈從父母的選擇,可這樣一定是不快樂的。 我們說,年長的人總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可人要生存只能靠自己。 縱然前方是陡坡險途,被人牽著鼻子走也不會愉快。 孩子不是父母的復刻,他們有自己的路,就像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他也許要選坦途,也許就要選人跡罕至的小道。 凡事皆有度,管教孩子也不例外,學會做孩子的好老師,在該管的時候不失蹤,不該管的時候適當歸還自由,這樣,到了送別的時候,才能安心對自己說:“不必追”。 大家好!我是三觀比五官正,思想比套路深的小書包作者,一朵棉花糖。關注小學語文微課堂,一起學習正確的教育觀和教育經驗。轉載合作請加微信:xxywwkt -END- ps: 微信又又又改版啦! 如果你不想錯過汪老師,千萬記得標星【小學語文微課堂】; 每次閱讀后,順手點個【在看】。 這樣,我們就不會輕易錯過啦。 聲明:本文為小學語文微課堂原創。轉載請說明出處,小學語文微課堂專注于小學教育資訊分享,學習資料分享,是老師、家長、學生的好伙伴!商務合作微信:wkt2020 分享文章,點亮在看 |
|
來自: 新用戶3324Jb7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