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佛像造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因佛教的興起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造像形式,用銅或青銅鑄造而成,表面鎏金,多供奉在家中、宮中和佛寺之中,早期稱為“金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全面發展,佛教造像也普遍開展起來。 ![]() 用銅或青銅鑄造的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的。它始于兩漢,盛于隋唐,延續至明清。民國乃至現在,部分地區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等。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從西域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佛教自漢代傳入以后,其傳播和發展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 藏傳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東印度、尼泊爾、斯瓦特、克什米爾等幾個藝術流派的影響,外型以憤恨像居多,多為多面多臂或異類身,有坐、立、舞等各種姿態。 民間收藏古舊鎏金器中,以銀胎鎏金或鐵胎鎏金器較少,多見的是銅胎鎏金器,常見器物如戰國兩漢時期的鎏金銅帶勾、獸形燈、獸形壓鎮及擺件等,魏晉以來至民國各時期的鎏金佛造像居多。 ![]() 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關于金汞劑的記載,最初見于東漢煉丹家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而關于鎏金技術的記載,最早見于梁代。《本草綱目·水銀條》引梁代陶弘景的話說: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這個記載比鎏金器物的出現晚了約八個世紀。 宮廷造像以形式規整、工藝精湛而著稱,體現不同朝代的主流風尚與統治階 級的喜好。清代宮廷大量建造佛教殿 堂,其造像往往使用貴重的材料并施以繁複的工藝精心製作,所鑄造像尤其具有皇 家氣息。清宮自康熙時期始大量鑄像,其風格多承明永宣時期之風;至乾隆時期,因乾隆皇帝尤其注重宗教教義與儀軌,并積極借鑑清宮所藏以及各地進貢之來自印度、尼泊爾等地區早期造像風格,使得乾隆一朝造像式樣種類繁多,形制莊重規范。本次專場清宮造像平均尺寸頗大,富麗華美,代表宮廷造像的極高水準,其中不乏康乾兩朝盛世所作之精品。 |
|
來自: 新用戶9907968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