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份報道,其中說:
為了調查老年人的消費情況,去抽取了近一百位老人的消費問卷。
不難看出,30%的用于日常開支,24%補貼給了兒女,只有3%的用在了老人自己的休閑生活上。
這個習慣,就是“窮養自己,富養兒孫”。
自古以來,大多數的父母皆是如此。
前半生的牽絆和努力,都用在了子女身上。
但我們的后半生,請富養自己。
如今,滿世界都在談如何富養孩子,卻甚少有人在談如何富養中老年人。
子女對父母富養,才是一種真正對孝順。
所謂富養,不僅是給自己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還要給自己富足的精神生活。
如此這樣,晚年才能過得順遂、安寧、幸福、快樂!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需要什么樣的富養,又應該如何富養自己呢?
中國人大多數的性格是沉默、內斂、含蓄的,而我們這一代更是有著自我犧牲和隱忍的精神,遇事不肯對兒女多言,不愿成為拖累,更是很少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有時甚至把對孩子的思念、對生活的失落、與日俱增的孤獨清冷,對著著身邊的老伴胡鬧一通,作為情緒的出口。
這樣是對身心都百害而無一利的。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什么想法跟子女說出來。
偶爾也可以旅旅游散散心,開闊一下自己的身心,這樣情緒也會更積極、快樂哦!
要勇于“浪費”,隔了幾天剩菜剩飯盡量少吃,我們的身體情況已然經不起細菌的侵蝕。
要堅持鍛煉,每天適當運動40分鐘左右,可以散步、慢跑、跳廣場舞、打太極拳。
不要省,該花的錢得花,1塊錢的東西,不要總想著花5毛錢買到,5毛錢買到的質量肯定也沒那么好。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別扛。啥病也不能硬扛。
健康最主要,別怕病,也別以為自己就能扛著,什么年紀什么體質,人生不就是這樣的。
及時照看好自己的健康,活得健康才活得自由。
因此,對待自己的身體要學會大驚小怪。
常常自測,警惕頭昏、胸悶等各種小癥狀,不怕大驚小怪,每年定時體檢,小毛病拖大了,不僅給自己找罪受,更是給子女添麻煩。
對于微信、qq等新興事物,要多學習、趕潮流,不要總是自認為“我這么大歲數,學不會”。
適當培養自己的愛好,跳舞、養花、打麻將,若能開心,都可以嘗試。
我們年輕時歷經磨難,如今生活富足了,像個孩子無憂慮地生活又何妨?
想說就大聲地說,想笑就開懷地笑,想玩就盡情地玩,當個“樂退族”利人利已,何樂而不為?
這是嶄新的生活理念。
記住要追憶童年,多交童友,多看童話,常存童樂。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子孫如果像我這樣優秀卓越,那么我就沒有必要給他留錢,賢能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消磨他的斗志;子孫如果沒我優秀能干,那么我留給他錢也沒用,愚笨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增加他的過失。
這話說得何其精辟透徹,又何其超脫,值得中國的父母們好好學習。
兒孫自有兒孫福,真沒必要給兒孫們留錢了。
真要貼補,也要掌握度。
管好自己,富養自己,有個好身體,有個好心情,自己過得好,才算有福。
子女對父母富養,是一種真正的孝順,自己對自己的富養,則是一種更高超的生活態度。
人走到后半段,自己能富養自己,那才更為精彩,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