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信息安全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與重視。密碼技術作為信息安全領域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為確保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的信息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量子密碼學作為密碼技術領域的新星,在近二十多年里發展迅速,是公認的未來最可能成為主流密碼技術的代表之一。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則是基于量子力學原理,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通訊的新型安全通信技術,其運用了大量的量子密碼學相關知識原理。量子通信的最大優點是具有理論上的無條件安全性。因此,量子通信技術以其無比的優越性,在國家安全、金融經濟等信息安全領域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與前景。 針對不斷發展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西方國家和組織的政府、軍方及主要大型公司均制定了相應的量子保密通信發展計劃、同時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進行研究,在實現百公里級點對點量子密鑰分發的基礎上建立了各國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大量研究成果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本世紀初,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的實地網絡相繼出現,以美國研發的一系列量子通信網絡最為突出,首先是美國DARPA量子密鑰分發網絡,隨后,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量子網絡、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量子網絡和美國伯特利(Battelle)量子網絡相繼誕生,其中伯特利量子網絡作為商業公司研發的量子網絡代表,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與應用前景。歐盟在量子通信網絡方面的研究緊隨其后,從2004年開始,歐盟組織及各成員國先后建立了歐洲SECOQC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瑞士日內瓦量子網絡、西班牙馬德里量子通信網絡等。日本方面,規劃多年的東京量子通信網絡(Tokyo Network)于2010年10月正式建成,標志著日本也步入了量子通信領域發展的快車道。中國方面,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這標志著量子密碼的實用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本文將從區域角度,對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發展現狀進行總結性介紹,對比典型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特點,有利于研究人員掌握關鍵技術、找到差距、提供建議,加強人們對量子保密前沿技術的掌控的同時,培育面對世界領先科技時的廣闊視野和全球思維,這對于量子保密通信發展建設的宏觀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1. 美國DARPA量子通信網絡 DARPA即“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該局研發的DARPA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世界上第一個實地建設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 DARPA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于2002年開始架構設計,2003年10月23日在BBN技術公司的實驗室正式開始全面運作。2004年6月,該網絡在連接BBN、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劍橋街地下光纖中進行了連續運行,此次連續運行的DARPA網絡是一個六節點量子網絡,如圖1所示。2004年12月,該網絡成為了國際上首個可應用于互聯網的量子密碼網絡系統 [1] 。此次運行的網絡同樣包含了六個節點,其中四個節點在BBN公司內部,另外兩個節點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和QinetiQ公司提供。2006年,DARPA成功建設8節點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2007年,這個網絡成功建設到10個節點。 DARPA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支持多種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其中包括光纖信道的相位調制量子密鑰分發、光纖信道的糾纏光源量子密鑰分發和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技術。該網絡包含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有四種,其中兩種是BNN技術公司團隊研制的利用弱相干光源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和基于糾纏光源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另外兩種是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的利用了衰減激光脈沖原理的量子分配系統和QinetiQ公司的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系統。 2.2.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量子通信網絡 2006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演示了一個“三用戶有源量子網絡”,包括一個發射端(Alice)和兩個接收端(Bob1, Bob2),發射端與接收端使用有源光開關相連接,每個接收端與發射端相距約1公里并通過光纖聯通,其篩選之后的密鑰速率超過1 Mb/s。 如圖2所示,該通信網絡在Alice發射端有兩個用來改變通信波長的光開關。經典通信使用1550 nm波段,量子通信使用850 nm波段。在發射端(Alice)和一號接收端(Bob1)之間可以使用850 nm單模光纖的量子信道(HI780)或標準電信光纖的經典信道(SMF28),它們的長度均為1公里。在發射端(Alice)和二號接收端(Bob2)之間,經典信道和量子信道均為標準電信光纖(SMF28),長度也均為1公里。在量子信道末端,有一小段具有空間濾波器功能的HI780纖維,用來消除混雜在1550 nm纖維中的850 nm高模式成分。整個網絡系統采用編程可控的偏振控制器補償偏振在光纖中的傳輸變化,其中一號接收端(Bob1)采用液晶型偏振控制器,二號接收端(Bob2)采用壓電型偏振控制器。 2.3.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量子通信網絡 2000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成果使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間里進行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傳輸距離達到了1.6公里 [2] ;2006年,該實驗室進一步實現了其提出的誘騙態方案,完成了超過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實驗,基本達到城際量子保密通信在距離上的要求。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量子網絡是一個以獨立網絡為核心的量子通信網。該實驗室創建量子網絡的方法是基于“軸–輻”式網絡架構,所有傳送的信息都經過“軸”,所有進入“軸”的信息都經過量子加密,當信息到達“軸”時,先轉變成傳統的信息形式,再轉變成量子比特向外輻射狀傳送。所以,在該量子網絡系統中只要“軸”安全,整個網絡就安全。 2012年12月,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演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政府能源電網可靠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傳輸中的優勢。在測試中,該小組使用了25公里的光纖鏈路,發現通信等待時間僅僅約為125微秒,與傳統保密通信相比,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高效性。 2.4. 美國伯特利量子通信網絡 2012年6月,美國伯特利公司和瑞士ID Quantique公司合作,開始著手建立美國首個商用量子加密通信網絡——伯特利量子通信網絡。 伯特利量子通信網絡的具體建設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 在實驗室內對30公里至100公里的盤卷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進行測試; 2) 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使用現有的商用通信設備及商用光纖,連接測試位于兩個不同位置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測試距離為25公里至50公里; 3) 2015年中下旬,在哥倫布市內使用商用光纖以及可信的節點結構,建立一個城域環形拓撲結構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并使其連接多個用戶; 4) 2016年,使用可信的中繼結構及商用光纖,在哥倫布市與華盛頓特區之間建立一個長距離量子通信骨干網絡連接兩地,位于首都華盛頓特區的伯特利辦公室也將加入這個網絡,該骨干網絡的拓撲網絡如圖3所示。 2013年10月,在ID Quantique公司的幫助下,伯特利公司成功在公司總部所在地哥倫布市和位于俄亥俄州都柏林市的第二辦公室之間建立起了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全場約為12英里,伯特利公司在這兩個地方之間的金融、知識產權、圖紙、設計以及其他機要通信數據都受到量子網絡的保護。2014年初,伯特利量子網絡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其測試系統位于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伯特利公司總部。 2.5. 美國NASA量子保密通信干線 201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聯合澳大利亞Quintessence Labs公司提出建設量子保密通信干線,其光纖線路由洛杉磯噴氣推進實驗室到NASA的Amess研究中心,其規劃包含星地量子通信、無人機及飛行器的量子通信鏈接。美國NASA建設的量子保密通信干線包括陸地CV-QKD (Continuous Variabl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網絡和自由空間CV-QKD網絡。其中,陸地QKD網絡部分在美國能源部能源科學網絡(Energy Sciences Network)的暗光纖骨干網上運行。該陸地QKD網絡由洛杉磯和加州灣區的杰尼維爾之間長達550公里的光纖進行連接,量子密鑰分發與經典通信共享光纖流量,并且在量子通信中使用了密集波分復用技術。該保密干線主要使用短距離的量子中繼器、長距離的量子轉發器,以及光路由器。 自由空間CV-QKD網絡建立了城市間的量子通信鏈路,包含與無人駕駛飛機和航天飛機之間的自由空間鏈路,以及與衛星之間的自由空間鏈路,同樣也包括自由空間與光纖鏈路的光連接點。 3.1. 歐洲SECOQC量子通信網絡 歐洲SECOQC量子通信網絡(Secur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Quantum Cryptography)于2003年開始設 Figure 3. A long-distance metropolitan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based on trusted relay nodes 圖3. 基于可信中繼節點的長距離城域量子通信網絡 計,2004年開始建設,2008年,由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成功建成。該量子通信實驗網絡集成了單光子、糾纏光子和連續變量光子等多種量子密鑰收發系統,使西門子公司總部和其子公司之間建立了量子通信連接。 圖4為整個SECOQC量子通信實驗網絡的結構示意圖。其中,6個網絡節點之間通過8條點對點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相互連接 [3] 。SECOQC量子通信實驗網絡的8條鏈路中,有7條是光纖信道,最長為85 km,平均鏈路長度為20~30 km,可確保在25 km光纖鏈路上安全密鑰率每秒鐘超過1 Kb。 如圖5所示,SECOQC量子通信實驗網絡采用的是建立可信中繼節點方式連接多個子網實現量子保密通信。基于可信中繼網絡及中間層的技術,SECOQC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可以做到應用層與底層密鑰生成設備無關。只要密鑰生成設備滿足SECOQC量子網絡的接口規范,它可作為可信中繼網絡的節點進行接入。 SECOQC量子通信實驗網絡建立之后經過了一個月的測試,能夠穩定運行。在運行過程中該量子通信實驗網絡也成功演示了定時更新密鑰的AES加密算法(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對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進行加密的實驗,檢驗了IP電話機和基于IP的視頻會議系統的可靠性,實現了現有條件下的遠距離、高安全通信。 SECOQC量子通信實驗網絡的缺點是,不能應用于目前廣泛存在的通信網絡,該網絡只能在所有中繼節點均完全可信的情況下才可運行。 如表1,歐洲SECOQC量子通信網絡和美國DARPA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在量子密鑰的分配手段上有所不同。 3.2. 瑞士日內瓦量子通信網絡 2009年,瑞士日內瓦量子城域網開始運行。該網絡以三個節點為主體,每個主節點又分為兩個子節點,構成了三條端到端的鏈路,最長的為17.1公里,最短的為3.7公里。該網絡的節點分別位于瑞士和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量子通信網絡。 該網絡由虛擬局域網監控,每條端到端的鏈路均有一個虛擬局域網。此外,還有兩個防火墻,分別用來阻止非法用戶通過網絡連接服務器和限制訪問管理網絡。每個端到端鏈路均包括一對商用量子密鑰分發設備id5100,該設備基于Plug & Play結構,網絡運行標準為BB84協議或者SARG協議,用于密鑰提純,每次篩選的密鑰約為125萬~175萬比特。 3.3. 西班牙馬德里量子通信網絡 2008年11月,Computing學院量子計算與信息研究所開發出了馬德里量子保密通信網絡。2010年,該網絡被部署在西班牙各城市之間的通訊網絡中。 該網絡包括骨干網與接入網。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量子通信網路相比較該網絡骨干網的量子信道使用1550納米波長,經典信道使用1470納米和1510納米波長(如表2)。而其接入網使用GPON (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標準,通信過程使用誘騙態BB84協議,信道容忍的損耗為15 dB,每秒密鑰生成率為幾比特。在誤碼率為零的條件下,該網絡傳輸速率最高為每秒100 Kb。在骨干網端到端的測試中,當距離為6公里時,密鑰生成率為每秒500 b,距離為10公里時,密鑰生成率為每秒100 b。各個信道之間的串擾比較嚴重,距離增加到4.5公里時,系統已不能生成安全密鑰 [1] 。 3.4. 法國巴黎量子通信網絡 SECOQC項目結束后,夏爾·法布里實驗室把CV QKD研究成果轉移到巴黎高等電信學院的量子信息小組,該組同時成立SeQureNet公司。與巴黎高等電信學院的量子信息小組共同推動CV QKD的發展。理論方面,該組近年來給出了一系列的CV QKD理論安全方面最前沿的證明。實用化領域,該小組提出的多維協商后處理方案以及使用在低信噪比的糾錯碼已經在CV QKD研究領域被廣泛使用。 2011年SeQureNet公司使用CV QKD設備配合傳統AES加密設備在實際20 kM光纖鏈路上穩定運行長達6個月。 2013年SeQureNet公司實現了80公里范圍內CV QKD傳輸距離的突破。期間,巴黎高等電信學院的量子信息小組還致力于CV QKD的研究,諸如CV QKD實際設備安全性和經典光網絡融合。該小組將繼續與巴黎高光所進行合作開展芯片集成和自由空間CV QKD的研究。 2014年法國政府在巴黎創立了巴黎量子計算中心(Paris Center for Quantum Computing,簡稱PCQC),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巴黎高等電信(Telecom ParisTech),INRIA巴黎,巴黎六大,巴黎高光所(Institutd’ Optique),法國原子能研究署(CEA)等法國頂尖研究機構聯系起來,進行量子物理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方面的研究。 2016年5月中旬,歐盟宣布投資10億歐元啟動Quantum Flagship計劃,促進量子通信技術的研發。 3.5. 英國量子通信網絡 2014年,英國在Birmingham,Glasgow,Oxford and York四所大學設立量子中心用于量子保密通信的研究。同年,英國電信和東芝兩家公司于東芝研究實驗室,共同在常規光纖通信網絡上整合量子保密技術,首次成功地將量子密碼學搭載于10 Gbps數據傳輸信號的光纖上傳輸 [4] 。 2016年底,東芝研究實驗室發現量子密鑰分發以及100 Gbps數據亦可融進該光纖。 英國電信與東芝歐洲研發中心亦在合作打造英國量子網絡。連接BT阿達斯特拉爾科技園和劍橋科技園的線路已于2017年上半年完工。 日本政府從2001年開始,先后制定了以新一代量子信息通信技術為對象的長期研究戰略和量子信息通信技術發展路線圖,量子信息被確定為21世紀的國家戰略項目,日本國家情報通信研究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簡稱為NICT)為該項目的主要攻研機構。同年,該機構開始對量子信息通信項目中量子通信基礎設施方面的研究。 而后,NICT建成東京量子密鑰分發系統。該系統最遠通信距離為90公里,最快的節點間通信速率達到了每秒304 kb,在全網絡上可進行視頻通話 [5] 。 2010年10月,日本在NICT的JGN2plus寬帶網絡上,開發出了安全性強的以量子保密為原理的多點電視會議系統。該系統用于國家級的保密通信,和重要基礎設施的監控和通信,也可實際應用于金融領域的保密通信。 2010年,日本NITC與一些外國量子領域的研究機構合作,正式建成東京4節點城域量子通信網絡并在該量子網絡上開展了絕對安全的視頻傳輸、竊聽檢測以及二次安全鏈路的重路由等關鍵技術的演示 [6] 。 2011年9月,日本在東京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建立了新的試驗床環境“JGN-X(JGN-extreme)”。自此日本NITC有關量子領域的研究實驗進入第三階段中期。如圖6所示。 2016年3月,NICT項目第三階段完成,開展量子密碼網絡的實用化應用。 東京量子實驗網絡由四個節點構成,如圖7所示,節點之間由商用光纖線纜連接,包括許多接續點 和連接器,特點是網絡損耗高且易受環境波動影響。該網絡基于可信節點而建,并實驗檢測了電視會議和移動電話在該網絡上的安全性。 東京量子實驗網絡融合了六套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最遠傳輸距離達到90公里,主要采用了包括誘騙態BB84協議、BBM92協議、SARG協議和差分相位協議在內的四種協議。圖8為該通信網絡的邏輯拓撲結構示意圖。該網絡采實現了在長達45公里的距離內進行安全有效的視頻會議 [1] 。除此之外,該網絡還開啟了包括一個量子通信手機的應用接口作為創新。 東京量子網絡主要在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穩定性、應用平臺、小型化裝置和長期運行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其研究包括了在不同環境下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穩定性技術、供電技術以及系統自動恢復技術等重要項目。該網絡還建立了以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器件為基礎的主動反饋機制,完成了應用平臺的安全性保障、特定的身份認證以及長期運行性能的測試。 5.1. 北京四節點波長路由量子網絡 200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郭光燦院士研究團隊發明了基于波分復用器的多波長量子路由器,并基于此路由器建立了全時全通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隨后,該小組又設計出了波長節約型量子路由器,與之前的全時全通型量子路由器相比,可節省一半的波長資源,有效地提高了波長資源的使用效率,降 低了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建設成本。同年,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北京市網通商業光纖上成功實現了4用戶的城域量子光纖網絡(如圖9)。用戶之間的距離最短約為32公里,最長約42.6公里。并在該網絡上完成了加密的多媒體通信實驗 [7] 。 5.2. 蕪湖量子政務網 2009年,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安徽省蕪湖市建成了多層級的“量子政務網”,如圖10所示,該網絡采用了波長節約量子路由器。量子密鑰分發網絡骨干網四個節點分布在蕪湖市科技局、市經委、總工會和電信機房,量子密鑰分發子網的三個節點分布在質監局、招商局和電信機房,可信中繼設置在電信機房,全時全通量子路由器和程控量子交換機均放在電信機房內該量子網絡在同一系統中應用了3種組網技術 [8] 。 通過該網絡可以完成任意兩點之間的量子保密的通信過程,并可以滿足視頻保密會議和大量公文保密傳輸的需求,有很高的安全性。 5.3. 合肥三節點和五節點量子電話網絡 2008年,潘建偉院士團隊基于誘騙態建立了一個“三節點量子安全通信網絡系統”,該系統是以商業光纖網絡為基礎建成的。在系統的三個節點中,任意兩個相鄰的節點均由長約20公里的商用光纖相連, 實時進行全密鑰交換與協議應用 [9] 。系統所生成的量子密鑰在通信中可被立即使用,實現了三節點中任意兩個通信節點之間的實時語音保密通信,以及從一個節點至另外兩個節點的“一次一密”實時網絡對講。 圖11為三節點量子電話網的體系結構,兩套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分別安置在濱湖–中科大線路與中科大–杏林線路上。其中濱湖–中科大線路上的最終成鑰速率大于每秒1.6 Kb,誤碼率約為1.6%;中科大–杏林線路上的最終成鑰速率大于每秒1.5 Kb,誤碼率約為1.4%。該系統為世界上首個三節點光量子電話網。 2009年9月,潘建偉院士團隊以三節點量子電話網為基礎,利用自主研發的光量子程控開關,成功組建了“五節點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五節點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包括四個全通節點以及一個中繼附 加節點。 中繼附加節點位于中科大,四個全通節點分別位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萬安、美蘭以及肥西。為了將位于中科大的節點模擬為遠程獨立節點,一條長為10公里的環形地下光纜從中科大發出,最終回到中科大。位于肥西縣的節點與中科大節點大約相距60公里,在該節點移至桐城市后,其與中科大節點相距約130公里,最后經過進一步的連接實驗,該系統的最終成鑰速率大于每秒1.2 Kb,誤碼率低于2%,基本上實現了城際量子通信保密。 與三節點量子電話網相比,五節點全通型量子通信網絡(如圖12)的實用量子通信系統的有效通信距離與覆蓋面積已達到城市范圍。 5.4. 合肥46節點量子城域網 2012年2月,合肥市的城域量子通信實驗示范網成功建成并投入試運行階段,合肥市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首個擁有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城市 [10] 。2012年3月,46個節點的城域量子通信網絡搭建成功。該網絡位于合肥市主城區,使用的光纖總長約1700公里,通過了6個接入交換和集控站,連接著40組“量子電話”用戶和16組“量子視頻”用戶。該網絡能夠提供量子安全下的實時語音通信、實時文本通信以及實時文件傳輸等功能 [11] 。 截至2015年底,合肥量子城域通信網絡通信正確率達到99.6%,超過了當時的移動通信正確率水平。 5.5. 合肥–六安–舒城城際量子通信網 2012年5月,潘建偉院士團隊實現了合肥–六安–舒城近170千米的城際量子通信。該量子通信網 絡使用的是上海微系統所研制的4通道SNSPD系統,其在1550納米光纖通信波長和10赫茲暗技術條件下,系統的量子效率達到4% [12] 。 5.6.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 “京滬干線”項目于2014年1月被正式提上日程,項目計劃連接山東“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和安徽“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絡”,從而建成連接北京到上海總長2000余公里的國際首個廣域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并進行安全性測評2016年底,“京滬干線”完成全線貫通和星地一體化對接。2017年8月底,完成了全網技術驗收。2017年9月,“京滬干線”正式開通,如圖13所示。 目前,“京滬干線”全線路密鑰率大于20 kbps。量子衛星興隆地面站到北京接入站點全線密鑰率大。于5 kbps,運行效果良好 [13] 。 中國京滬干線與美國的量子保密干線不相同,這尤其體現在中繼器的選取上。如表3。 5.7. 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2017年9月,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奧地利地面站的衛星進行了量子通信。中國通過“京滬干線”北京中繼接入點,實現了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南山地面站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與地理地面站的量子通信,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洲際量子通信。 目前,量子保密技術正在穩步發展,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用化進程正在加快。2018年,《物理學報》刊載介紹了基于光量子態避錯及容錯傳輸的量子通信,《電信科學》刊載提出了量子保密通信的國產密 Figure 13. Schematic diagram of “Beijing-Shanghai line”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圖13. “京滬干線”量子通信網絡示意圖 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Beijing-Shanghai line and American quantum secret line 表3. 京滬干線與美國量子保密干線對比表 碼服務云平臺建設思路;《海洋科學》刊載介紹了量子無線通信技術在海洋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可見,量子通信技術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攻研領域,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 通過對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和各國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計劃分析總結,可以預見,未來量子通信網絡的發展大致有如下特點: 1) 以目前普遍應用的光纖網絡為基礎,創建可拓展的量子通信通道; 2) 將支持多種通信協議兼容,多種量子網絡形式共同發展; 3) 將更加注重于量子通信的實際層面的研究,例如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務領域的應用; 4) 向移動通信領域發展,比如量子保密通信手機; 5) 逐步建立起連接多個城域網的量子城際網絡和基于衛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例如中國的“京滬干線”的創建模式。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作為保障未來信息社會通信安全的關鍵技術,在商業領域,國防建設,軍事保障領域等方面都極具戰略意義。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多領域,多層面的發展特征越來越突出,未來,量子保密通信更將成為連接電子,通信技術,計算機科學,應用物理學等學科的關鍵中介點。不論是對于學科理論發展還是現實科技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204602),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2013A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