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軍號聲響起 江都 陳景揚 作者陳景揚,江都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文化。揚州市三屆人大代表,一級警督,國家一級籃球裁判員;曾任南京陸軍學校教官、解放軍某部師宣傳科長、揚州市公安局宣傳處長、儀化公安分局政委、紀委書記;曾在中央級和省級報刋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理論綜述、教學研究、人物通訊等文章70余篇;多次組織參加國防教育競賽和公安部征文活動,榮獲國防部一等獎、公安部一等獎;愛好寫作、書法、國畫、體育。 對于當晚緊急集合并宣布這個決定,我感到非常突然,毫無思想準備。就在這二十多天前,正當我們在外地坑道施工安裝進入緊張階段時,張忠林指導員曾專程去看望鼓勁,對我這個新兵即將榮升為正班級的消息卻未透露半句。連隊研究決定后,也沒有任何人向我“咬過耳朵”,至今都不知道是誰提議的。可見當年風氣是多么清新! 2020年建軍節(jié)來臨,腦海里不停地翻騰著軍中往事,好像一遍又一遍地聽到了軍號聲,真是浮想聯翩、夜不能寐。 20年的從軍生涯,是伴隨著熟悉的軍號聲度過的。但參軍第一年的那幾次軍號聲,印象極其深刻,一直留在心中,難以忘懷。 第一次軍號聲是用急促的哨音代替的。那是1973年12月26日下午,我們在一片鑼鼓聲中,從江蘇江都的四面八方來到新兵集中地——大橋鎮(zhèn),稍作休整后便緊急集合,去澡室洗浴后,興高采烈地換上了嶄新的草綠色軍裝。從此時開始,便走上了為黨和人民站崗放哨的艱苦征程,開啟了義無反顧保衛(wèi)祖國的神圣使命! 作者參軍第一年 在部隊新兵連,經過一個月有關科目的訓練后,進入了最后的射擊訓練科目。那天早飯后不久,又響起軍號聲,全連集中前往靶場實彈射擊。副連長李文勇(1964年入伍,江蘇海安人)前一天晚上對我說:“小陳,你在連部當通信員兼文書,沒有安排參加訓練,但實彈射擊是必訓課,考核及格才能分到老連隊去,因此明天上午要去考核。”我一邊走在隊伍里,一邊心里打著鼓,一天沒練怎能過關呢? “呯一呯一呯”,射擊開始了。打靶的順序是從1班到12班,連部排在最后。首先上場的是周寶國(江都宗村人,在新兵剛集中時任1班長,到部隊后改任副班長)等一班新戰(zhàn)友。這時,李副連長則十分關心地把我叫到一邊,見縫插針地開起了“小灶”,手把手地教起了我,我也抓緊這1個多小時的寶貴空隙,一刻不息地練了起來。 感覺一會功夫,輪到我上場了,臥姿裝子彈。第一次體驗真刀真槍,還真有點緊張。只聽李副連長在我身后說,“標尺三,瞄下延,三點一線,調整呼吸”。“呯”,終于射出了一生中的第一顆子彈,報靶10環(huán)。隨后按要求又射出9發(fā),共79環(huán)(80環(huán)為優(yōu)秀,僅10多名新戰(zhàn)友得此殊榮),良好成績。雖差一環(huán)就是優(yōu)秀,但能順利過關,并能如期分到老連隊仍十分快慰。 當年2月1日,我和周寶國、何永富(揚州知青插隊在江都武堅公社)三人一起分到了守備區(qū)直屬勤務連(兩年后整編為團直屬特務連)。我們坐在指導員張忠林(1959年入伍,江蘇鹽城人)請守備區(qū)小車班派來的帆布吉普車上,行駛十余里來到連隊,我被分在4排9班,他們倆被分在1排2班。 五個多月后的7月14日晚上,緊急集合的軍號聲突然響徹連隊上空。那時我們班從外地坑道施工安裝三個月后,剛回到連隊沒幾天。聽到緊急集合號,迅速拿武器、背挎包、扎腰帶,參加整隊,跑步來到連部樓前。連值班員一排長吳曉安(1969年4月入伍,安徽桐城人)接到四個排的值班員報告后,開始整隊報數,并向連長金兆榮(1959年12月入伍,江蘇鹽城人)報告,請求指示。在得到“稍息”指令并向全連下達后,跑向隊尾位置。 這時,金連長跑向隊前中央,目光巡視了一下全副武裝的100多名官兵后,突然高聲發(fā)出“命令”,隊伍立刻“刷”地立正。連長繼續(xù)宣布:9班戰(zhàn)士陳景揚任連部文書,連部代理文書錢士榮(1972年12月入伍,江蘇張家港人)任8班副班長。最后由連值班員宣布各排帶回。 從此,我就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訓練、工作、生活了五個多月的4排9班,離開了這個團結戰(zhàn)斗的集體。這也是我20年部隊生活中,唯一在班里和戰(zhàn)友們朝夕相處的寶貴時光。對于當晚緊急集合并宣布這個決定,我感到非常突然,毫無思想準備。就在這二十多天前,正當我們在外地坑道施工安裝進入緊張階段時,張忠林指導員曾專程去看望鼓勁,對我這個新兵即將榮升為正班級的消息卻未透露半句。連隊研究決定后,也沒有任何人向我“咬過耳朵”,至今都不知道是誰提議的。可見當年風氣是多么清新! 是啊!我們所在部隊是一支風清氣正、具有革命光榮傳統(tǒng)的雄師,有長征路上強渡大渡河的勇士,有使日冦膽顫心驚的鐵道游擊隊,有南征北戰(zhàn)的英雄,有渡江偵察的尖兵。當年的第3野戰(zhàn)軍22軍,曾被陳毅元帥自豪地稱為“頭等兵團”。 今天,我們回眸軍營,紀念“八一”,就是要發(fā)揚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