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萬物有靈,眾生平等。這是佛法經(jīng)常宣傳的觀念。從這個故事來看,真是如此。弱小的鸛鳥受到蛇的欺凌,鸛鳥雖然打不過蛇,但它可以請來更厲害的鶻鳥為它出氣。這種事情古已有之,連杜甫的詩里也講過類似事件。

【原文】: 紹興十六年,林熙載自溫州赴福州侯官主簿,道過平陽智覺寺,見殿一角無鴟吻,問諸僧。僧曰:“昔日雙鸛巢其上,近為雷所震,有蛇蛻甚大,怪之,未敢葺。”僧因言:“寺素多鸛,殿之前大松上,三鸛共一巢,數(shù)年前,巨蛇登木食其雛,鸛不能御,皆舍去。俄頃,引同類盤旋空中,悲鳴徘徊,至暮始散。明日復集。次一健鶻自天末徑至,直入其巢,蛇猶未去,鶻以爪擊之,其聲革革然。少選飛起,已復下,如是數(shù)反。蛇裂為三四,鶻亦不食而去。”林誦老杜《義鶻行》示之,始驗詩史之言,信而有證。(二事熙載說。)又臺州黃巖縣定光觀岳殿前有塔,鸛巢于上。一蛇甚大而短,食其子,其母鳴號辛酸,瞥入海際。少時,引二鶻至,徑趨塔表,銜蛇去。陳爟說。

宋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年),林熙載從溫州去福州侯官縣(舊縣名,現(xiàn)福州市區(qū)西部和閩侯縣西北部)做主簿,路過平陽縣(溫州地區(qū),現(xiàn)名同)的智覺寺,看到一間大殿頂端一角沒有鴟吻(動物裝飾),就問寺廟僧人是怎么回事?僧人答道:“以前有兩只鸛鳥在上面筑巢,最近,那鳥巢被雷劈了,看到鳥巢里有條特別大的蛇蛻,僧人們都覺得怪異,所以沒敢重修。”僧人還補充說:“以前寺里有很多鸛鳥,都棲息在殿前大松樹上,有三只鸛鳥共用一個窩。幾年前,有條巨蛇爬上松樹吃了雛鳥,鸛鳥們抵御不了蛇的侵害,都飛跑了。但沒過多久,飛跑的鸛鳥引來很多同類,盤旋在空中,它們悲鳴不止,一直到黃昏才散去。第二天,這些鸛鳥再次集合盤旋,沒過多久,一只健壯的鶻(猛禽)從天邊直接飛來,沖入鳥巢,當時吃小雛鳥的巨蛇還沒走,鶻用利爪擊打巨蛇,“砰砰呱呱”的聲音響起。沒多久,鶻飛起,再沖下來,就這樣往返好幾次,巨蛇被撕裂為三四段,鶻也不吃它,就飛走了。”林熙載隨即給僧人吟誦杜甫的詩《義鶻行》,僧人描述的故事真是應驗了“詩史”(杜甫)的話,杜甫見到的情況也被僧人所說證明了。(這個事是林熙載說的。)還有一事:臺州(浙江)黃巖縣定光觀東岳大殿前有座塔,也是鸛鳥在上面筑巢。有條大蛇身子短,它吃了鸛鳥的幼子。母鳥飛在空中,悲鳴哀號,聽起來很傷心。它眨眼往海邊飛去。沒多久,引來兩只鶻,鶻鳥們直飛塔頂,叼著蛇就飛跑了。【祥宏點評】:看來鶻與鸛是親族鳥類,是可以溝通的,鶻為鸛“拔刀相助”,非常義氣,所以故事名為“義鶻”;兩個事件情節(jié)相似,杜甫的詩《義鶻行》描述了類似的故事:山頂?shù)纳n鷹幼子被蛇所吃,蒼鷹請來強健的鶻鳥為它們報仇。鶻與蛇的打斗非常激烈,最后鶻獲勝。看來這種事情古已有之;林熙載就是溫州平陽人,林家是大族,出了很多有功名的讀書人,平陽的地方志有不少關于林家的記載;平陽智覺寺,現(xiàn)在猶存;看來,鶻與鸛都是智慧而有情義的動物。全本夷堅志,點開免費聽
(文圖說明:原文電子版文字來自“夢遠書城”-特別致謝!再經(jīng)中華書局版《夷堅志》校訂;圖片來自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zhì)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fā)現(xiàn): 隨手轉(zhuǎn)發(fā),積功累德 (解讀:祥宏談夷堅系列之42-《夷堅志》里的“戒殺放生”-現(xiàn)場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