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深入民間,為民療疾,并及時記錄下來,完成他的驚世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譽為“藥王”。孫思邈尤為崇尚養生,且通曉養生之術,在百歲時仍能“視聽不衰”。從他的《千金要方》一書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他有三條很實用的“養生經”。 孫思邈浮雕像 一是食療與藥治并重。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療方”的“序論”中,孫思邈寫到:“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彼J為食療是安身立命之本,“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而藥治是迅速解除疾病、遠離危險的手段,“食療不愈,然后命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藥性來得快,就像帶兵打仗一樣,兵貴神速。孫思邈還認為,食療要具有持續性,是養生的良好方式,飲食上要多以清淡為主,少吃葷腥、忌吃生冷和雜食,“又魚、諸腥冷之物,多損于人,斷之益善”?,F在很多人為了追求口腹之欲,喜好吃各種葷腥、燒烤、油膩,以及食用一些新奇的東西,都是不利于養生的。夏季時吃太多冷飲,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鄒相書法作品——云水禪心 二是控制情緒,注重養性。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的“養性序”中,孫思邈寫到:“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他認為人的喜怒悲憂恐這五種情緒,對身體是有很大影響的,故而人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方能利于健康。他還提出,養性是養生的關鍵,養性的根本在于把握好度量,干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度,“故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走,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即是說,懂得養性之人,吐痰不會吐太遠、走路不會走太快、聽聲音不會太入迷、看東西不會太持久、坐的時間不會太長、站立不會讓自己疲勞。在現在的都市里,很多人難以把控自己的情緒,不如意時容易暴怒或過度傷悲,開心時容易過分狂喜;為人處事時容易執著,常常透支體力、加班加點,這些都不利于養生。 一年一度植樹節 三是清心節欲。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的“房中補益第八”中,孫思邈寫到:“人生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頓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奔词钦f,人在四十歲之前,因身體機能還很強健,故而欲望較多。但在四十歲之后,身體機能開始慢慢下滑,必須得注重節欲,否則就會身患重病,甚至久病難愈,“凡人精少則病,精盡則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睂O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閉方”的“消渴第一”中還提到,出現“消渴”(高血糖、尿糖等)病癥的人,一定要注意“房事”不能過度,否則就會加重病情,給治療帶來難度。現代社會,物欲橫流,很多人沉迷于情欲之中而難以自拔,縱情淫樂,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傷害自身,如孫思邈所說“若不能制,縱情施瀉,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F在的醫學專家同樣將“節欲”作為養生之道,節欲對健康、對養生是非常必要的。 鄭州市紫荊山公園里的鴿子 如果我們按照“藥王”孫思邈的上述三條“養生經”來規范自己的生活、工作、飲食等習慣,定能有益于健康,有助于養生,保持身心的安定與祥和。 (作者鄒相系青年作家、少林文化學者,先后出版《禪心鄉韻》《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守園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主編,少林寺《禪露》雜志執行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