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連載(42) 第五章 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三)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還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五,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在治國理政上堅持“以民為本”。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它體現了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也體現了中華文明中關于“民本思想”的深厚根基,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核心價值觀上的契合點。 早在上古歷史文獻《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執政治國思想,認為民眾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這個基石,國家才能安寧。幾千年來,古代先哲們關于民本思想的論述非常精深和富于哲理。商朝第20位君王盤庚,在位的第3年遷都于殷,提出“重民”的思想,采取一系列措施實現了殷商的中興。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協助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周成王年幼時他攝政7年,提出“慎德保民”的思想,制禮作樂,實現了西周初年的天下大治。生于春秋末期“禮壞樂崩”時代的孔子,繼承并發展了周公關于以德治國的思想,主張“愛民”,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后世影響極為重大而深遠。《管子》一書記載了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的言論,提出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的思想。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孟子,是戰國中期人,比孔子小179歲,他鮮明地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孔子學說的另一位主要繼承人荀子,是戰國末期人,比孔子小238歲,比孟子小59歲,他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這些先賢都看到并強調了民眾的力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名言,成為歷代開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座右銘。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共產黨人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建立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毛澤東關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我們黨關于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就是在繼承中國古代重民、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民本思想精華,剔除其維護君王統治地位的“馭民”、“治民”之術糟粕的基礎上提出的。 近代西方的人本主義,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它響亮地提出了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權、張揚人性的主張,推動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斗爭,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但它是以個人為本位、以實現自我價值、主張個人利益至上為基本追求的。我們今天強調的以人為本,在繼承其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基本理念的同時,摒棄了它宣揚極端個人主義的糟粕。 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既區別于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區別于近代西方的人本主義,它明確地把以人為本界定為“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強調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為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和諧幸福的新生活而不懈奮斗。 綜上所述,中國人民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是順利發展,還是遭受挫折,總是同我們黨能不能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國情,正確地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聯系在一起的。儒學作為傳統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在兩千多年中一直主導著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社會習俗傳承和中國人修身立德的過程,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價值取向,形成了中國人的基本信仰。這正是中國國情的一個突出特點。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僅體現在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同時也必然要體現在與以儒學為主體、包括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在內的傳統文化的精華相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