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教化之內涵——成人 儒家講教化,著眼于培養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謂“成人”。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齡特征上發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從道德內涵上強調人的人格養成。 子路請教老師怎樣才是成人。孔子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他先是提出了一個高標準,像臧武仲那樣有智慧,孟公綽那樣講廉潔,卞莊子那樣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加上禮樂的人文修養,就可以算得一個成人。面對世風日下的狀況,孔子又感嘆地說,如今的成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可得之利時首先考慮它是否符合道義、自己該不該得,遇到危險勇于承擔責任,做出犧牲,經過長久的窮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諾言,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提出的成人標準,包含了智、廉、勇、藝、責任心、誠信等素質,而以禮樂的人文思想一以貫之,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培養目標。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孔子的“成人”思想,體現了他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深刻反思和覺醒。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他認為,要成為一個在社會上立得住的人,僅有與生俱來的質樸本真的稟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有人文的修養。只有文與質兩者兼備,配合恰當與協調,才能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養離不開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徑和方法。“教”就是教導,“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民有質樸,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導下,使“下”者內在的人格精神發生變化。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禮記·中庸》)所謂“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覺,脫離純粹的人的自然狀態,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為的能力,承擔起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顏淵請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說:“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語·顏回》)所謂“成人之行”,就是一個成人應當具備的德行。這段話與孔子回答子路問成人的話是一致的,都強調了仁義禮樂教化在人的人格養成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內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禮”是人外在的行為準則。任何社會都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內心發生變化,達到“仁”的境界,從而實現對“禮”即社會規范的高度認同和自覺遵守,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對老師的教化思想有深切的體會和認識,稱贊孔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仰望它感到高不可及,鉆研它感到深不可測。然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孔子誨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循循善誘,把高深和不易捉摸的道理有步驟地、深入淺出地講出來,使人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而“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八個字,切中要領地道出了孔子教化思想的精義之所在。 今天的教育應當怎樣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這個優良傳統,是值得認真反思的。教育的發展不可能不考慮現實需要,不可能不考慮學生將來的就業出路。但是,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會責任感的人,這一點,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被忽視甚至遺忘。必須糾正那種過分“功利化”、“市場化”的傾向,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不渝地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