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代表作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睹献印贰睹献印酚涗浟嗣献拥闹螄枷搿⒄斡^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睹献印肥撬臅衅畲蟮牟款^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睹献印愤@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孟子》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謂《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庇衷唬骸坝谑峭硕摷?,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贝艘嘀髅献幼宰?。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钡贾T《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另有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本)。 二. 學說思想 心性論 性善與四端 —— 道德價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于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八亩恕闭f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義利之辨 (道德價值的論證) 孟子認為“四端”是內在于自覺心的,屬于人的“本質”,即所謂人的“性”。人之性,必有異于禽獸之處,這種“異于禽獸”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應放棄私利,以達到社會的公義。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個人道德觀。[8] 養氣與成德 孟子提出必須靠修養及發揮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擴充存于內心的“四端”,孟子稱之為“盡性”?!氨M性”的修養,培養出浩然之氣,使人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統氣“,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道德天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 政治思想 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家給人民、百姓安樂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故主張“有德者執政”。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緩和社會矛盾,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反對霸力服人?;謴途镏贫?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熬镏贫取奔赐恋貫閲夜?,國家授田人民耕種,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當作納稅,因此,農民便有“恒產”(恒常固定的田產),國家自會安定。 教育主張 (貫徹始終 )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于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后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圣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張,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三. 人物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孟子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