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模型分析 理解建立時間保持時間需要一個模型,如下圖所示。 ![]() 圖:觸發器時鐘和數據模型 時鐘沿到來時采樣數據D,將采到的數據寄存下來,并輸出到Q端,所以如果沒有新的時鐘沿到來,則Q端輸出的一直是上次采樣的數據,每來一個時鐘沿,采樣一次數據D。那么分析這個建立時間和保持時間,我們分兩種情況,一種是clka沒有傳輸延時(clock skew),一種是由傳輸延時,前者相對容易一些。 ![]() 圖:建立時間和保持時間 建立時間太短或者保持時間不夠,均不能在clk的上升沿采集到正確的數據。 后面分析需要用到的參數: Tco: 數據正確采樣后從D端到達Q端的延時,觸發器固有屬性,不可改變 TDelay: D1輸出端到D2輸入端的組合邏輯延時和布線延時 Tsu: 觸發器的建立時間,觸發器固有屬性,不可改變 Th: 觸發器的保持時間,觸發器固有屬性,不可改變 Tclk: 時鐘周期 t1: 假設源時鐘為clka,clka到達D1的延時 t2: 同t1,是clka到達D2的延時 2 無傳輸延遲下的建立時間和保持時間 2.1 時鐘和數據模型 ![]() 2.2 建立時間 ![]() 2.3 保持時間 我們假設組合邏輯的Delay延遲非常大,如下圖所示。 ![]() ![]() 3 有傳輸延遲下的建立時間和保持時間 事實上Clock的傳輸也是有延時的,如圖所示,兩個觸發器的源時鐘為clka,到達D1需要t1的時間,到達D2需要t2的時間,t2?t1t2?t1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clock skew(時鐘偏斜),就是同一個時鐘沿達到D1和D2的時延差別,如果D1和D2離的很遠,那么相應的clock skew就會更大。 3.1 時鐘和數據模型 ![]() 3.2 建立時間 紅色部分是時鐘偏移t2-t1,建立時間的關系式: ![]() 3.3 保持時間 ![]() 圖中假設組合邏輯延遲很長,棕色部分是時鐘的延遲,就是t2-t1的時間差,保持時間如下式: ![]() |
|
來自: carl_xie12 > 《數字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