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原因: 地處多種地理要素的過渡地帶,各種地理要素相互交錯,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黃土土質疏松,容易被侵蝕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繁 人為原因:
黃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區都是我國水土流失發生的典型區域,但兩地在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方面又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下: 兩地水土流失原因對比 共同點:人為濫墾亂伐 不同點: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南方丘陵山區降水豐沛。 兩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區人均土地少,每單位土地的生物生長量和產值較高;②南方丘陵山區多為較薄的地表疏松土層覆蓋的石質山地,表土一旦被沖蝕,恢復更加困難;③地處江河下游地區,多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水土流失會造成更大損失。 治理措施不同:黃土高原側重退耕還林、還草;南方丘陵山區側重發展多種經營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不僅造成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影響了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主要表現: 使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降低 使大量泥沙匯入黃河,黃河泥沙含量劇增。大量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使上游河床抬升,成為“地上懸河”,嚴重威脅著兩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直接或間接地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 工程措施:保塬、固溝、護坡 ①在溝谷修建淤地壩、小水庫和營造防護林等——“固溝工程” ②在緩坡地段,實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結合——“護坡工程” ③在塬面上,堅持平整土地,大力營造護林網,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農業技術措施 在耕作區,因地制宜地開展平整土地、栽培種植、田間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輪耕套種等農耕作業。同時,配合精心選育良種、發展地膜及噴灌和滴灌技術、科學施肥等,以達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發展生產的目的 生物措施 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
|
來自: 昵稱1338421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