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經(jīng)分段解讀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清為陽,濁為陰。 動為陽,靜為陰。 道本無極,清濁動靜,即是無極而太極, 進而太極開基混沌破開所得之陰陽。 即使破為陰陽, 陰陽也還是在大道之中, 只是墮落后天而已。 從徹底處言, 陰也就是陽,陽就是陰, 陰不異陽,陽不異陰, 陰極生陽,陽極生陰, 無陰不陽,無陽不陰。 陰陽的交替轉(zhuǎn)換, 形成后文所講的“降本流末”的過程。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乾為天,其卦德主剛健中正、生生不息; 坤為地,其卦德柔順安穩(wěn)、寬厚載物。 生生不息為“動”, 厚德載物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男人為陽,其象為天,其氣清,其性屬“動”; 女人為陰,其象為地,大地含藏萬物, 具有沉重安穩(wěn)的特性, 沉重故曰“濁”, 安穩(wěn)故曰“靜”。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大道囊括一切,甚至道在屎尿; 心乃先天元神, 不在一切萬物之中,更不在屎尿, 故不可錯認“心”為大道。 大道既然包羅萬象,則必有本末之分。 其本,為無極之野。 何謂無極之野? 野,在這里取原野寬廣遼闊之義來用, 只有立足中央之地,視野才會最寬廣遼闊, 所以“無極之野”就是大道之最中央, 是圓心,是原點,是太極之中 ——這就是大道之“本”。 《淮南子》曰: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 一切真正的證道者, 最終都將歸于大道之最中央 ——無極之野, 在此長生久視、生生不息而又不生不滅。 中央之地是超越任何陰陽氣數(shù)的局限的, 而舍離此處的任何四方周邊之地, 都處于有陰有陽之狀態(tài)之中 ——這就是大道之“末”, 自身陰陽必然會受到外界陰陽運轉(zhuǎn)的牽引, 而墮落后天萬物之中。 作為生命而言,其契機, 就是父母交媾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 元神追逐那一剎那情欲快感而入胎 ——此時,已經(jīng)是“末之又末”了。 有元神者為生命,無元神者無生命。 有生無生都在“降本流末”的過程,化為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清,指必清必靜的先天元神, 濁,指有氣質(zhì)之滓的后天元神; 動,指生生不息的先天一炁, 靜,指落入后天的萬事萬物。 先天元神 是一切生命共用的獨一無二的本體, 當它被進入不同個體之中, 并積淀了累世的記憶之時, 就成為具有個體性狀的后天元神。 先天一炁產(chǎn)生先天元神, 并演變?yōu)楹筇煸裰畷r, 后天元氣相對而產(chǎn)生了。 后天元氣, 則是一切有形的事物之底層基質(zhì)。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作為萬物之靈, 是惟一具備證道可能性的物種。 其他任何動物, 都要先得到人身,才可能證道。 蓋因動物之心靈太濁太動之故。 反之, 生命層次越高,清靜的程度就越深。 人如果要超凡入圣、超圣登真, 也必須要從平常的紛紛擾擾、 朋從爾思的有漏態(tài)之中, 升華到至清真靜的直超無漏之狀態(tài), 此時,心空無物,呈現(xiàn)先天坤卦之德性, 則必然會感召屬于先天乾卦的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是天地之母, 是道炁最嫩之始炁, 能感召且把握之, 則可宇宙在手,天地在身, 頓入“宇宙不能生我, 而我能生宇宙”的境界。 無為法之妙義,一口吐盡。 大道有體有用, 從根本上說,體用不二,用在體中。 本段重在指點道用, 便于后人由用復體,返本還源也。 |
|
來自: 文始派至真師兄 > 《經(jīng)典》